天天看點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看到标題,很多朋友心中立刻會出現“三八線”。其實,“三八線”隻是個地理分界線,談不上軍事戰略。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三八線”的出現比較突然。因為北韓這個地方在二戰前後并不是世界政治格局的重點,是以大國們都看不上。重塑世界格局的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考慮到了很多問題,可是唯獨沒有北韓問題。

當時美蘇兩國在遠東各有重點,蘇聯的重點是中國的東北三省還有蒙古,美國則是日本。

可是美軍在太平洋和日軍的作戰非常辛苦,而且損失非常大。日本又對外宣稱要舉國玉碎,連婦女兒童都發了竹槍,這讓美國覺得要以軍隊解決日本問題實在劃不來,于是為了走捷徑,他們突然在日本投下了“小男孩”和“胖子”,頓時就将天照大神的勇氣打沒了。

斯大林不愧是高明的戰略家,他突然敏感地察覺到經過美國這一折騰,日本很快就要投降,于是他立刻指令遠東的百萬蘇軍立刻南下。斯大林的決策相當英明果斷,他的時機把握得非常好,因為和他百萬蘇軍對峙的所謂日本關東軍隻是一個空架子,早已不是太平洋戰争爆發前的精銳關東軍,而是一群老弱病殘。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日本精銳的關東軍已經在太平洋上被美軍打殘了。

對空架子關東軍作戰的蘇軍氣勢如虹,很快就進入了中國東北,當他們快逼近北韓半島時,日本宣布投降。

日本宣布投降時,蘇軍已經到了北韓門口,可是美軍還在太平洋上。蘇軍進了北韓之後一路南下,很快就要抵達漢城,再這麼下去,蘇軍就要解放整個北韓了,可是美軍還在沖繩島。

這時,由于蘇軍的介入,讓美軍突然認識到了北韓的重要性,因為蘇軍一旦占領了整個北韓,就會直接威脅到美軍的戰略重點日本。

可是,戰場、政場和商場都是一回事,都是做生意,此時美國在北韓什麼都沒有,拿什麼和蘇聯做生意?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雖然什麼都沒有,可是杜魯門和美國國防部有腦子,他們玩了一個空手套白狼,他們抛出了雙方以“三八線”為界,共同接受日本投降的建議。之是以如此,因為杜魯門和美國國防部是有底線的,他們的底線是隻要蘇聯不占領整個北韓,什麼都好說。

之是以劃出“三八線”,因為從地圖上看起來,似乎能将北韓一分為二的就隻有“三八線”。

按照做生意的原則,美國人想的是,已經越過了“三八線”的蘇聯人不會接受他們的建議,然後他們還可以退一步再和蘇聯讨價還價,最終達到自己在北韓半島分一杯羹。

可是讓美國人想不到的是,蘇聯人完全接受了“三八線”。

這樣一來美國人想不明白了,怎麼這麼容易?美國人還沒有想明白的時候,蘇聯又來了一封信,信上要求将“三八線”延伸到日本。

這下美國人懂了,蘇聯人果然精明。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因為北海道大部分在日本以北,蘇軍想在北海道登陸,這将使得蘇聯在國際戰略上獲得一個大蛋糕。

美國人當然不願意。美國人不願意,蘇聯也并不想硬抗,因為當時蘇聯百萬大軍進入歐洲以後,蘇軍士兵們親眼見證了歐洲的先進,他們帶回的思想已經讓蘇聯國内開始明白了世界,再加之戰争以後繼續治療戰争創傷,蘇聯并不打算再和美國硬抗,而是希望和美國共同管理戰後的世界。

于是,“三八線”正式得到了确立。說一千道一萬,“三八線”的确立,其實最主要的是,北韓并不是美蘇兩大巨頭都看中的。

是以“三八線”的意義,隻是北北韓和南北韓兩國的地理分界線,既然是國家之間的地理,當然也就是政治分界線。但是一旦南北雙方要較起真來,關注點都不會在“三八線”,因為這條線不具備軍事戰略意義,重要的另一條線。

為了讓朋友們了解,我先給朋友們上一張北韓地圖。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一、志願軍入朝前,敵我雙方同時看到的戰略重點

仁川登陸後,麥克阿瑟曾考慮,待攻占漢城之後把第10軍編入第8集團軍的序列,在第8集團軍司令官沃克統一指揮下從陸上北進。可是後來麥克阿瑟又推翻了自己的想法。

因為北韓的地形,中央有一條南北走向,人迹罕見的太白山,這座山把北韓分成東西兩部分,而這東西方向的聯絡路徑,隻有從平壤通往東部元山港,以及由漢城到元山的兩條鐵路。也就是說,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後,就要分為東西兩支部隊分别獨立進行作戰,是以沒有必要将第10軍劃歸到第8集團軍。

而在後勤上,從南北韓通往北北韓的陸上補給線遙遠而且非常容易被截斷,仁川港的卸貨能力每天不過5000噸,隻能滿足駐朝部隊需要量的1半。是以對聯合國軍在北北韓作戰的後勤支援非常困難。

這就讓麥克阿瑟看好了一個新的港口,北韓東海岸的元山港,一旦使用了這個港口,就可以解決聯合國軍的後勤問題。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是以,麥克阿瑟考慮,要北上擊敗北北韓軍隊,就必須分兩段作戰:

第一:首先占領西海岸地域,然後進攻東海岸地域。但是,隻進攻西海岸,在後勤供應問題解決之前,進攻部隊的右側背會不斷受到威脅,需要有不少兵力擔任警戒和掩護。如果要抽出這麼多兵力,還不如用它進攻東海岸。

第二:在攻占西海岸的平壤時,恐怕将會和北北韓軍發生大決戰。與其隻從南面進攻平壤,不如以一部兵力從元山向平壤北側進攻更容易攻占它,也便于捕捉北北韓軍隊主力。

基于以上兩點考慮,麥克阿瑟指令第8集團軍向平壤北進,指令第10軍在元山登陸。

這樣,占領北韓西海岸的平壤和東海岸的元山,成了聯合國軍占領整個北韓的總戰略,而平壤和元山兩點之間劃的一條直線,正好是北韓半島最狹窄處。

随着聯合國軍的步步緊逼,毛澤東和中央軍委也在關注北韓問題,他們一方面組織志願軍入朝,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志願軍入朝後的戰略問題,即如何打的問題。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在志願軍入朝前6天,面對氣勢洶洶的聯合國軍,其實主要是美軍,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決定,第一個時期,志願軍在平壤和元山鐵路線以北構築防禦陣地,保證平壤和元山以北可以建立根據地。

英雄所見略同,此時,毛澤東和中央軍委也看到了平壤和元山一線的戰略重點,隻是此時麥克阿瑟是要拿下這個戰略重點線,而我軍是要保證敵軍停止在這個戰略重點線。

二、第一次戰役前,敵我雙方的戰略變化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第一次戰役打響前,聯合國軍方面依據麥克阿瑟的既定構想,第10軍在元山登陸,第8集團軍攻打平壤,保證拿下平壤和元山線。

按照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在志願軍入朝前的部署,既然我軍無法改變聯合國軍拿下平壤和元山線的行動,我軍隻能利用在這條線以北設下的防禦陣地阻擊敵人。可是,毛澤東的偉大就在于懂得權變,所謂

“兵無常勢水無長形”,

拿他自己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草鞋沒樣,邊打邊像。”

聯合國軍過了平壤和元山線後還在向北推進,而且東、西兩線的敵軍之間出現了80公裡的大間隙,這讓毛澤東看見了以運動戰殲敵的良機,于是志願軍放棄了既定的防禦戰,而以運動戰殲敵。

三、第二次戰役中期及以後,敵我雙方戰略的變化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第一次戰役中,在西線乘勝前進的美第8集團軍在遭到了志願軍13天的打擊後,突然發現打擊停止了,而且打擊他們的志願軍也突然消失不見了。

于是,麥克阿瑟以為之前出現的,隻是人數才六七萬人的少量中國軍隊,目的也隻是為了保護鴨綠江邊的水電站,指令聯合國軍繼續北上。

麥克阿瑟之是以有底氣釋出繼續北上的指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已經牢牢控制了平壤和元山一線,有了這條戰略底線,即使北上的聯合國軍遇到了強大的敵人,他們也可以利用平壤和元山線站穩腳跟。

也就是說,麥克阿瑟的底線是平壤和元山線。

相對麥克阿瑟的底線,志願軍也有一條底線。

由于第一次戰役打得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是以第一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的戰略行動有了相當大的進步。第二次戰役前,為根本解決志願軍站穩腳跟的問題,毛澤東對彭德懷的戰役部署有專門的批示,要奪取平壤和元山,以達成根本改變北韓戰局的目的。如此,中央軍委決定将第一次戰役前入朝的6個軍全部集中在西線,而緊急調第9兵團如此負責東線之敵。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這也是第9兵團倉促入朝的原因,因為志願軍的戰略突然發生了變化,由在平壤和元山線以北建立根據地變成了奪取平壤和元山線。

英雄們再次所見略同,麥克阿瑟認為有了平壤和元山線,聯合國軍才能站穩腳跟,而毛澤東和彭德懷同樣認為,有了平壤和元山線,志願軍才能站穩腳跟。

既然雙方都要靠這條線站穩腳跟,當然是要全力争奪這條線,于是,毛澤東要求志願軍在1個月内,東西兩線各打一二個大仗,殲敵要達到七八個團。

在這樣的戰略目的下,第二次戰役打響了,由于第二次戰役依然達成了我志願軍攻擊的突然性,其中38軍和42軍的穿插幾乎導緻西線聯合國軍被全殲,而東線聯合國軍也在第9兵團的打擊下損失慘重。于是,東西兩線的聯合國軍全面後撤,他們的目的,就是確定平壤和元山線。

為此,麥克阿瑟組織召開了曆時4小時的會議,結論是兩點:

第一:肯定了中國正規軍正式參戰;

第二:聯合國軍撤退到平壤和元山線,先穩定戰局再另作後圖。

聯合國軍環繞着平壤和元山等要地,制定了一條平壤防衛線,這條線在戰略上極其重要。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可是,讓麥克阿瑟沒想到的是,志願軍的攻勢太猛,而他的聯合國軍敗退也同樣太猛,形成了兵敗如山倒,這樣的敗退根本無法停止在平壤和元山線,也就無法建立平壤防衛線。麥克阿瑟不得不下令放棄平壤和元山一線。

放棄了平壤和元山,聯合國軍就再也沒有戰略屏障,隻能退到“三八線”以南的地理和政治分界線。從軍事上說,“三八線”并不是一條軍事戰略線,是以失去了平壤和元山,麥克阿瑟已經沒有了軍事牌,他希望打政治牌。

乘勝追擊的志願軍于12月6日收複平壤,北韓人民軍于9日收複元山。這時的志願軍和人民軍的狀态與聯合國軍相反,由于得到了平壤和元山一線,是以志願軍和人民軍立刻就成了戰略上的主動。

而得到軍事戰略主動的一方是從來不會考慮和對方打政治牌的。

乘着第二次戰役的勝利,彭德懷認為可以乘勢南進占領漢城。彭德懷的計劃得到毛澤東的贊同,于是緊接着第三次戰役打響,中朝聯軍收複了漢城。

四、第四次戰役時,敵我雙方戰略的變化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第三次戰役末期,新任的第8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上任了,這是一位二戰名将,也是世界公認的戰術專家,在第三次戰役末期,他一直在考慮對付志願軍的戰術辦法,為改變漢城被占領不利局面,他發起了一次反擊,這次反擊促成了第四次戰役。

可是,李奇微的反擊在戰略上到底要達到什麼目的呢?聯合國軍乘着中朝聯軍立足未穩,收複漢城是可能的,可是之後怎麼辦?

當時在中朝聯軍的打擊下,聯合國軍從麥克阿瑟到前線将領們,都從當時樂觀的心情一下子變成了悲觀。麥克阿瑟的表現尤其明顯,一個月前還叫嚣着聖誕節前結束北韓戰争,一個月後就認為中國軍隊完全可以迫使聯合國軍退出北韓,要求擴大戰争,不但要求增加兵力和裝備,更要求在北韓再複制一次對日本的廣島,長崎那樣的打擊。

當時的聯合國軍方面,已經沒有人認為還能再占領北北韓。因為平壤和元山一線已經控制在中朝聯軍手裡,而這條線已經不可能再輕易被聯合國軍所有了。而沒有得到平壤和元山一線的聯合國軍,即便得到“三八線”,也很難防守得住,因為在“三八線”以南,還沒有發現合适的戰線,“三八線”正面很寬闊,而且沒有天然的地形屏障。

是以,此時李奇微的反攻,其實隻是為了政治目的,即恢複北韓戰争前南北雙方的狀态。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李奇微出大力反攻到了“三八線”,也就是到了南北北韓政治分界線。英、法等歐洲國家認為可以到此為止了,因為他們的重點就在歐洲,是以主張可以停火談判了。美國國務院也是持這樣的想法,可是麥克阿瑟不幹了。

麥克阿瑟本來是悲觀的,可是現在看聯合國軍又推到了“三八線”,他的幹勁又上來了,竟然瞞着參謀長聯席會議,指令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繼續向北進攻。

麥克阿瑟的這次進攻,确實出乎中朝軍隊的意料之外。面對這次進攻,中朝軍隊采取主動防禦即運動中殲敵,他們在後退中尋找殲敵機會,是以主動後撤,結果,聯合國軍推進到“三八線”以北2-6英裡。

麥克阿瑟不通過參謀長聯席會議,已經嚴重違反了紀律,更因為和杜魯門的思想有嚴重沖突,是以被解職。可是麥克阿瑟的“勝利果實”卻再次燃起了美國軍方的興趣,既然聯合國軍已經過了“三八線”,不妨再次拿下平壤和元山一線,這樣可以争取更大的主動。

在得了政治分界線的便宜之下,聯合國軍得寸進尺,又開始考慮軍事主動了。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于是,聯合國軍空軍大力轟炸中朝聯軍的後方交通線和物資囤積地,海軍對元山港進行大力炮擊,又調來2個美國國民警衛師,還編制了新的美第16軍和南北韓3個師,準備一舉占領平壤和元山一線。

可是,聯合國軍也沒有料到,他們突然遭到了中朝軍隊的反擊,尤其在橫城的南北韓軍3個師和美2師一個營被打殘,這讓聯合國軍認為要拿平壤和元山一線已經不可能了,于是他們又停止了進攻。

可是,聯合國軍停止進攻,中朝聯軍不幹了。

五、第五次戰役後,敵我雙方戰略的變化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由于中朝聯軍牢牢控制住了平壤和元山一線,已經占據了北韓戰場的主動,其戰略已經和之前完全不同。之前中朝聯軍是以軍事戰略求生存,現在已經沒有了生存問題,而是為了進一步的政治戰略,即進入到“三七線”達成政治主動。“三七線”也不具備軍事價值,可是卻有政治價值。

1951年4月中旬,志願軍增加了兩大主力,即第19兵團和第3兵團,此時中朝軍隊已經達到133萬。之後,中朝百萬大軍向聯合國軍發起了一次大規模進攻,即第五次戰役。

面對中朝聯軍的攻勢,已經代替麥克阿瑟成為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也投入了幾乎所有的部隊進行抵抗。

第四次戰役以後,李奇微發現了中朝聯軍後勤的嚴重缺陷,即中朝聯軍的進攻隻能持續一周,被他命名所謂的“禮拜攻勢”。這就讓李奇微看到了重新規劃北韓戰略的希望,他采用了“磁性戰術”,即讓聯合國軍在中朝軍隊的進攻面前後撤,盡量以飛機大炮殺傷中朝軍隊,而在中朝軍隊糧食彈藥用盡時,再以坦克和摩托化步兵進行追擊。

李奇微這樣的政策雖然初見成效,卻也隻能持續一到二周,因為之後中朝軍隊得到補充後戰鬥力很快得到恢複,而且李奇微這樣的政策隻能用一次,以後被中朝軍隊識破後就再也起不了作用。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但是李奇微的“磁性戰術”确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它使得中朝軍隊和聯合國軍都對對方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雙方力量已經趨于平衡,尤其聯合國軍認識到他們無法占領全北韓,于是轉入了戰略防禦。

雖然中朝雙方和聯合國軍都停止了進攻,并都轉入了防禦,可是在内部,雙方卻都還在做着進攻的準備。

中朝聯軍準備第六次戰役,而李奇微卻時刻想着奪取平壤和元山一線,争取更大的軍事戰略主動。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不到1個月的7月初,參謀長聯席會議指令李奇微上将考慮在9月1日再發動一次攻勢,目标就是平壤和元山一線。

不過,參謀長聯席會議讓李奇微發動的攻勢,有3個先決條件,即:

第一:中朝軍隊的戰鬥力顯著降低,有可能以微小損失的代價即可奪取所定目标

第二:中朝軍隊頂不住現在這樣的激烈戰鬥而撤退

第三:改變第8集團軍的任務,調駐日本的第16軍等予以加強

接到聯席會議的指令後,李奇微也讓範佛裡特拟定了一份作戰計劃,可是李奇微遲遲沒有準許這個計劃,因為他看不到第一二兩個條件的滿足。

之後,範佛裡特又退而求其次,他拟定了一個小計劃,即隻以美第1軍和美第9軍發動攻勢,再實施一次兩栖登陸,占領平壤和元山一線。

可是,沒等李奇微做出反應,範佛裡特自己又放棄了這個方案。

李奇微不敢再發動對中朝的進攻,除了不滿足參謀長聯席會議給他限定的兩個條件外,還看到了中朝聯軍坑道式防禦陣地的堅固,他得出結論要攻破中朝聯軍的防禦,至少要付出20萬人的犧牲。

這樣的結果,是美國上下都不可能接受的,即便美國軍方能接受這樣的犧牲,可是又要組織多少軍隊呢?這是美國軍方也做不到的。

說白了,李奇微認為這場仗沒法打。

六、美軍大規模軍事進攻的目标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1952年5月,李奇微去歐洲赴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換成了克拉克。克拉克來到北韓就想立一個大功,他秘密制定了一個大規模軍事進攻計劃,目标就是平壤和元山一線。

面對中朝聯軍的堅固防禦,連戰術專家李奇微都無能為力。可是克拉克不信邪,他認為他的氣魄比李奇微大,他的軍事行動是大規模的,需要陸、海、空軍聯合作戰,而且進攻規模分3個階段共2個多月,戰術行動包括地面大規模合圍,大規模兩栖登陸,大規模空降。

為了支援自己的大規模攻勢,克拉克要求除在北韓的軍隊以外,還要再增加美軍3個師,其他聯合國成員再出1個步兵師,1個空降師,1個海軍陸戰隊師,另外還要再增加南北韓軍2個師,台灣國民黨軍2個師。

10月15日,克拉克集中6艘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30多艘驅逐艦及美軍騎兵第1師一部,在北韓東海岸進行大規模兩栖登陸演習,目标就是元山。

對克拉克的計劃,中朝聯軍并不了解,可是已經判斷出聯合國軍有再次在我後方發動兩栖登陸的可能,于是開始了反登陸作戰的準備,不僅調集38軍等軍在西海岸等等進行防禦,更大力修築防禦工事和交通線,保證各軍的快速輸送,特别針對中朝聯軍薄弱的後勤,修建了很多兵站和倉庫。

其實,克拉克這樣大規模的作戰計劃,并沒有得到美國内部和盟國的支援,再加之看到中朝兩軍充分的反登陸作戰準備,他的計劃最終也沒有得到實施。

七、總結

北韓戰争中最重要的軍事戰略線是哪條?看中美兩軍戰略博弈就明白

縱觀北韓戰争中敵我雙方的戰略部署和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北韓戰争一直是圍繞兩條線在進行,一條是地理政治線即所謂的

“三八線”

,這是一條虛線;而另一條是實線,即真正的軍事線即

“平壤和元山線”。

聯合國軍的潰敗是在于他們失去了“平壤和元山線”,中朝聯軍由被動轉為主動,也正是因為獲得了“平壤和元山線”。

在敵我雙方博弈中,作為政治線的“三八線”和作為軍事線“平壤和元山線”不斷交替變化。中朝聯軍獲得了

“平壤和元山線”

的軍事線,也才能提出對“三八線”和“三七線”的政治訴求;而正因為聯合國軍失去了

的軍事線,也才不得不打“三八線”的政治牌。

是以,從戰略上講,除了“三八線”這樣的地理政治線外,由于北韓占據了

“平壤和元山線”,

是以直到今天都一直占據着比南韓更主動的戰略優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