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晚潮|童话老人谢挺宇

□鄢子和

“宣平老实”是婺处两地对宣平人处世人品的提炼概称。

我跟“宣平老实”的代表文人真是有缘。童话老人谢挺宇比我年长52岁,抗战作家沈湜比我年长37岁,都是忘年交。谢挺宇是潘絜兹的表哥,潘絜兹又是潘漠华的从叔,而沈湜是潘漠华的堂外甥。当下的金华市是全国儿童文学发展重地,武义因为汤汤横空出世尤其突出。而首批加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的谢挺宇,不仅以抗战小说成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度痴迷儿童文学创作,如童话文集《玻璃火车》《奇怪的故事》《重逢》等在出版发表时颇受欢迎;沈湜在上世纪80年代以堂舅舅潘漠华为题材创作儿童小说《尧尧和火吒师傅》,在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后也相当畅销。浙师大老校长、国际知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蒋风先生,在梳理编写金华儿童文学史过程就关注到了谢挺宇、沈湜两位作家,并要我提供相关材料。当然,以文学创作总体而论,谢挺宇是位进入文学史的抗战作家;站在中共建党百年视野,潘漠华和谢挺宇是标准的红色作家,只是湖畔诗人潘漠华英年早逝,而谢挺宇沿着潘漠华开辟的红色道路走完了全过程,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曾投笔从戎身体力行。

谢挺宇即使不写童话了,他也永葆一颗童心至96高龄病逝,并且把童心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我也是在武义二中教书时逐渐了解谢老的,我与沈湜交往10年,沈经常提到他,说自己在谢挺宇主编的《鸭绿江》杂志发表过小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与谢老有了书信来往,我1992年10月调入创办中的《武义报》后,就在通信中向他约稿,从此他就成为家乡报纸的忠实读者和作者。1945年就到东北工作的谢老多么想念老家啊,从他给我写信迅速加温的热情和频频提问家乡发展变化中就能切身感受。我责编《武义报》文化副刊不久,谢老给我寄来回忆散文《胭脂桃!你在哪里?》。文章说他上小学前在老家吃过的胭脂桃,桃形如民俗画中仙人祝寿的蟠桃,色泽红得发紫,皮薄,指甲轻划殷红色的浓果汁便汩汩渗出,味甜带酸,鲜美爽口。当时84岁的谢老说这是一生吃过的最难得美味,余味盈颊终生难忘。

文章发表后,他写信给全国各地熟人朋友帮挑胭脂桃种,并建议家乡政府把种植胭脂桃作为农村致富产业发展,后来真的给我寄来桃子图片和桃核,可惜我和朋友一起试种都没发芽。

晚潮|童话老人谢挺宇

谢挺宇与妻子温华、长女真子(中)儿子争幸(右)、女儿丹青于沈阳(1956年12月)。

与谢老同住辽宁省作协家属楼的肖世庆在纪念文章《芳邻如菊》中写道,谢老难得拄着拐杖颤巍巍到他家串门,唠唠叨叨谈不完的总是家乡和童年趣事,谢老在90多岁高龄仍对外婆家陶村延福寺无名僧人留下的壁画和书法赞叹有加;谢老说家乡有一道叫“姜丝肉酱”的小菜烧法简单味道美极,反反复复讲解配料和烧制程序叫肖世庆动手试试。

可能性情投缘,与谢老掏心很容易,他像高尔基小说《丹柯》中划开胸膛捧出心来高高举在头顶的人,不仅给我寄各种各样的稿子,还向我讲解他的人生经历。他在信中说:“你知道吗?我一生中遭遇的痛苦事很多,但一想到我的名字中‘挺宇’两字,连宇宙都能挺过去,我就连海啸也不怕了。”他给我寄来不少一时不宜发表的文稿,特别珍贵的是回忆他在延安被整风两年多时间的手稿《今宵决战》,说不求刊发,让我放起来看看。

谢老随信寄给我好多照片,年轻时的谢挺宇真是书生意气玉树临风,加上才气横溢,难怪日本同窗清子和瑞安17岁少女温华都对他一见钟情。

在长达10多年的通信中,他还给我寄来文汇、新民、羊城、今晚等报纸副刊剪报,指导我如何编专副刊,点拨我如何把诗歌《野猪群》《龙潭》等改写成小说。他是我名副其实的文学导师。

我们之间的通信有120多封,他还寄给我不少书籍,叫书法家舅子温剡宾给我写书法作品;因为他女儿谢真子在中国作协创联部担任副主任,又给我他女儿的北京住址及电话,叫我有机会拿他开出的“路条”去找她。

谢老在2006年过世前反复邀请我去沈阳见面,说若经济有困难来回路费他出,到沈阳由他儿子争幸安排游玩线路并陪同。

谢挺宇和叶一苇两位老人都历经沧桑活到96岁,他们在人世的最后十几年时间都与我交往密切,可以说都是我人文素养及文学提升的指导老师。只是叶老内敛严谨,对我熏陶“面授”较多,而只有神交“刊授”的谢老,居然让我印象栩栩如生比活生生相处过还深刻。

谢老念念不忘的胭脂桃和一碗姜丝肉酱,牵动着对家乡多么深重无奈的乡愁和怀念。由于身体和年纪等原因,谢老最后20多年没回过家乡,在他心里,我成了家乡亲情的“代表”和一解乡愁的“符号”,可惜他生前反复邀约我却没去成东北,至今想来只有捶胸痛悔。

晚潮|童话老人谢挺宇

据谢挺宇弟弟谢挺飞回忆,1953年夏天,他们的名中医老父亲谢正夫,从家乡来到沈阳,说起千年古刹延福寺这座江南元代最早的木构珍品建筑已经沦为生产队的灰铺猪圈了,而谢老小时在陶村外婆家生活过好长时间,兄弟俩痛惜之余就商议给时任文化部部长茅盾写信,反映这一情况,要求尽快设法保护。信寄出不久,茅盾叫部长办公室给他们回信,说信已收到,已批转浙江省文化厅,责成相关部门核实采取措施。事后延福寺得到上级拨款维修,在1960年3月公布为首批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6月,在原沈阳师范学院教授、辽宁省外国文学理事会会长谢挺飞牵线下,我和摄影家吴维康终于踏上东北圆梦之旅。几乎一下飞机就在谢老儿子争幸和儿媳晓薇陪同下,往沈阳回龙岗八宝山存放谢老骨灰的灵堂赶。面对从灵堂橱柜小心翼翼取出的谢老骨灰盒,我给谢老“面对面”鞠躬、道歉、献花和写信,为迟到之旅真诚感叹和流泪。

在回途,谢老儿子谢争幸叹息说,父亲遗嘱是要把他骨灰撒向大海,而几个子女又想给他买块地安放,无奈之中只有先寄存回龙岗了。争幸大哥比我年长10岁,他们夫妇热情豪爽,带我们游览全国重点文保张氏帅府,上世纪50年代这欧式豪华洋楼居然是东北作协办公地方,争幸小时就出生在这洋楼里;沈阳北陵小区柴河街14栋342号是谢老公房故居,古朴小楼犹如我住过的县后巷县府老宿舍,谢老给我的所有信函就从这故居寄出。当天我们还游览了北陵皇恩浩荡的皇太极陵园,受到谢老儿子儿媳的热情款待。我们的整个东北之旅还游玩了大连、旅顺、哈尔滨等地,8天旅程满心满眼都是谢老走过的履历和画面。

谢老在手稿《今宵决战》中说:“我有个坏习惯:思想溜号。特别是在严肃或紧张的时候,我能坦然地想入非非。比如在大组中有人唾沫横飞,挥起‘大刀’向我乱砍的时候,我就想我若能画下来,是一幅很好的速写,可能在大赛中得奖。”谢老一生有许多英勇无畏的高光时刻,在延安整风、反右、文革劫难中以大笑云霄的铁汉之态淡定从容超度,这多少得益于赤子情怀的胸襟和幽默细胞。当年梳理东北之旅,我写了篇随笔《谢老的东北》。

作者简介:鄢子和:笔名老庙。上世纪80年代习诗、杂文、小说等。地方媒体人,武义县作协主席。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