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熠 通讯员 金梅 青岛报道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青岛在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十个城市之一,排名第六,为北方唯一入选城市。据了解,本调查是由全国工商联组织覆盖全国的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排名直观显示了企业对各大城市营商环境的体验。
青岛的排名正是近年来青岛不断努力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尤其是今年《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下简称:《方案》)推出以来,青岛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营商环境提升外,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公平”的概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务服务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政务服务由“便捷”向“公平”转变。
在青企业如何感受到优化营商环境带来的“公平”?
企业开办快、注册快、水电暖开通快、办税快、工程审批快、融资贷款快……青岛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一个“快”字,然而从“快”到“更快”的提速,却是差异化提速审批,让“快”得更有意义,避免为提速而提速,避免政务服务“大锅饭”。
青岛市从不同产业赛道规律出发,对行业头部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建立定制化的服务模式,实施精准服务,让服务层次更丰满。
如,青岛对“四新”经济推出专策,避免“老办法”管“新业态”;聚焦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无人工厂等新产业、新业态,量身定制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对涉海企业,创新性开展涉海金融服务、海洋绿色信贷,示范性发行蓝色债券;建立创新产业“试错”机制,在守住安全底线前提下,给予市场主体适当包容期。
人民群众如何感受到优化营商环境带来的“公平”?
青岛在《方案》中提到服务四个“全生命周期”时,全国首提服务“自然人”全生命周期,把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优化政务服务的重点,全面提升自然人在青岛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更好满足来青人才和投资兴业的企业家、投资者等对生活品质的需求,通过提高城市的宜居品质进而创造宜业的营商环境。
在《方案》中,从自然人出生到退休、再到身故,实现“一件事”集成服务,对教育和医疗等最受群众重视的公共服务,有针对性的重点进行了服务升级;在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高群众办事体验的同时,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现金缴费方式,避免“数字鸿沟”;开设“特殊人群绿色通道”,并提供精准帮办代办服务。
青岛政府和市场主体间的“公平”如何实现?
在处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时,青岛市政府首先抓住的就是法治意义上的“公平”。
青岛实行了“民告官”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每庭必出”制度: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会高度关注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案件及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行政机关正职负责人必须出庭应诉;而面对违规或“犯错”的企业时,青岛市政府在权限范围内探索拓展“不罚”“轻罚”领域,按规定落实轻微违法“不罚”和一般违法“轻罚”清单,对初次轻微违法的市场主体可免于行政处罚,以处罚和教育相结合,来督促和指导市场主体依法依规生产经营。
同时,青岛市政府更主动求变,刀刃向内,进行行政审批等政务服务领域的自我改革。
构建差异化赋权审批模式,探索按需赋权、科学精准赋权,变“单一事项碎片化赋权”为“一整件事完整链条赋权”,实现内部服务单元由“职能驱动型”向“流程驱动型”转变,在不增加人员编制、不增加领导职数前提下,打破人员身份和行政层级,挑选最专业人员,担任“首席审批服务官”,按程序赋予其最高效审批权;根据园区发展需要,组建青年政务服务团入驻园区,现场服务企业;青岛市还建立起重大行政审批决策会商机制,突出专家在重大行政许可决定中的支撑作用,提高决策科学性。
“公平”的同时,优化营商环境的“效率”体现在哪里?
如何让市场变得更有效?青岛给出的答案是先让政府变得更加有为。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青岛市一方面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专业化、品牌化等六方面整体提高政务服务能力”提高整体政务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市场主体的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主动求变,让政务服务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针对水路运输行业的痛点,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牵头探索实施水路运输政务服务标准化、数字化改革,制定水路运输业务经营许可政务服务工作规范和船舶营业运输证配发政务服务工作规范,并逐步实现落地。

水路运输企业展示领到的首张电子证照
将政府职能转变融入工业互联网建设大局,在行政审批中引入工业互联网思维,实施“码上青岛”行动,推动实现公共服务领域统一身份认证、多码融合、社保卡多领域应用;构建青岛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打造“一网通查、智能匹配、精准推送”一站式政策服务“计算器”;推进纸质证照向电子证照转化;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实现“掌上办”。
在胶东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间企业交流互动增多,青岛市推动胶东经济圈仲裁一体化发展,加强五市仲裁机构信息资源共享,打造辐射全省、服务全国的区域仲裁服务新高地,在确保法治化处理市场主体间纠纷的前提下,减少诉讼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需要便捷高效的一流口岸环境,青岛市在新建成的胶东国际机场,打造起国际性航空枢纽和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实行出境旅客“海关+安检、一次过检”通关模式,入境旅客托运行李先期机检,国际通程中转旅客隔离区内中转,实现“无感通关”乘机体验;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青岛市在上合示范区打造“上合·银关通”服务模式,企业凭银行关税保函享受“先放后缴、汇总纳税”优惠服务;依授权创建“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指数”,为企业开拓市场、发展国际贸易提供全面信息支撑;在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建立“区、关、税”信用合作机制,推进政府信用管理、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认证和纳税信用等共认共享。
坚持“公平正义”的理念,让青岛市以政府流程再造和政务服务提速增效的制度供给改革中,既保证了“效率”又实现了“公平”,让改革的成果尽可能惠及青岛的每个企业和人民群众,让宜居宜业成为城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的底气,更营造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青岛形象”的城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