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如下情况:当孩子数学考试考了100分,我们就表扬他非常聪明;当孩子画出一幅国画,我们就称赞他有绘画天赋,甚至说他以后可以成为一个画家。
但这种方法,能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吗?
告诉孩子他们很聪明会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但同时也促使他们更害怕失败。因为一旦遇到难度更大的挑战,他们担心自己如果没有成功,会显得很难堪,所以倾向于避免挑战难度更大的事情,从而失去不断学习的动力。
此外,告诉孩子他们很聪明就相当于暗示他们不用努力就可以做得很好。这样孩子就不会明白努力付出的作用,因而遇到更大挑战时就会失败。
更有甚者,当遭遇一次难度较大的挑战后,他们可能会完全失去动力,从而产生一种无助的心理体验。究其原因,是因为此次的失败就表明他们配不上之前被表扬的那么聪明。
盲目的表扬无法建立孩子的自信,反而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起到反作用。
那么,正确的表扬方式是什么呢?
把握一个原则,就是重点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表扬孩子的天赋。
当孩子数学考了100分,我们可以这样表扬:“你平时一定很努力得学习才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当孩子画出一幅国画,我们就称赞他绘画很仔细,很认真,下次继续努力,会画的更棒。
表扬孩子的努力和表扬孩子的天赋会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会更有动力去尝试难度更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值得骄傲的是努力的态度,而不是结果。所以他们不会过多考虑尝试的结果,就算失败也不会害怕。
这样的孩子,对学习本身的渴望超过了对失败的害怕,因此他们的学习动力更强,不会因为学习难度增加而放弃继续学习,因而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就算失败,他们也会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努力程度不够,不会丧失自信,变得一蹶不振。
将这样的原则放到具体的生活中,我们怎么做呢?
第一,不要过分强调孩子具有某种天赋。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不要说“你是最厉害的、最棒的、最聪明的等类似的话。”这样的表扬,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只会暗示他,不努力也能比别人更加成功。倘若有一天遇到了困难或者挫折,他就会认为之前的一切都只是幻觉,从而开始怀疑自己。我们应该告诉他,这是你认真学习,付出了很多努力的结果,所以要继续坚持。
第二,我们所有表扬都要具体,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到底是哪个地方做得好!例如说:3岁的孩子早上起床,自己穿好衣服,你可以表扬他;“今天真乖,学会了自己穿衣服。”这样子,他就慢慢养成自己穿衣的好习惯,学会了自己穿衣服。
具体而清晰的表扬,能为孩子指明努力的方向,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第三,表扬孩子一定不能言过其实,必须是真实的进步才能表扬。特别是对于一些本来没有足够自信的孩子,言过其实的表扬,只会让他们感觉更加糟糕。这样子的话,还不如不表扬。
在孩子做得不好,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不能批评或者去指责他,而是要帮助孩去建立信心,告诉他们不要放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于那些主动寻找解决方案的孩子,还要大力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