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快到了,也许有些家长已经给孩子讲过圣诞老人的故事,并且悄悄扮演起了圣诞老人,给孩子精心准备了礼物。
这个节日虽然是西方传过来的,但是父母们可以趁此机会给孩子一些惊喜,促进亲子关系。如果大人能够保守好秘密,让孩子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那么可以让他们对这个世界多一份美好的幻想,也可以保护他们的想象力。
除了圣诞节,大人们在其他节日仍然可以给孩子创造一种节日的仪式感,让孩子在享受节日快乐的同时,收获更多有意义的东西。
仪式感到底是什么呢?《小王子》这本书里有一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它带给孩子的更多是心理和情感上的滋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很重要。

仪式感首先给孩子传达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我们有很多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母亲节、儿童节等等。每一种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有的是为了表达祝福,有的是为了缅怀故人,有的是为了庆祝团圆。
父母对每一个节日的重视可以让孩子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了解先人的智慧,感受节日的氛围。这些节日就像青青草原里的花朵,让我们原本平淡的日子增加了许多色彩,也更能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一位心理专家说:“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些仪式当中,人们会进行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做事的时候更用心、更认真、更专注。”仪式传达出的是对生活认真和虔诚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
仪式感可以增加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父母能和孩子相处的时光也就短短的十几年,家庭的仪式感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创造的,代表着全家人共同的经历和回忆,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链接。
教育学博士陈美龄就很注重家庭仪式感。她有三个孩子,而她本人平时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为了增加孩子们在家里的归属感,她总是亲力亲为,想尽办法给孩子创造美好的体验。她每天不管多累,都会早早起来给孩子们做好便当,让他们带去学校。每到孩子过生日,就算忙活一个通宵,她也要亲手给孩子们做生日蛋糕。她还设立了“饺子日”,每到这一天,全家人都会在一起包饺子,还会请要好的朋友过来一起品尝。
在她的努力下,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特别融洽,家庭氛围特别好。尽管她的三个孩子分属不同的国籍,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孩子们长大之后远离家乡,各自打拼,他们却时时关心着每一位家庭成员。
仪式感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父母大多都是比较含蓄的。虽然很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却不知道怎么表达。有时很想表达对孩子的爱,却怎么也说不出口。那么,大人可以通过制造一些仪式感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如,在孩子生日的时候满足他一个心愿,在春节的时候送他一件礼物,在儿童节的时候带他去游乐场。在这些活动中,大人不必多说什么,孩子也能感受到浓浓的爱。并且,孩子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他们也会仿照大人在特定的时期给大人制造一些小惊喜。
在注重仪式感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心思更细腻,感情更丰富,他们也会更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人,去给身边的人带去温暖。他的这些举动无疑会帮助他们与他人、与整个世界更好地互动。
生活中的仪式感可大可小,除了前面我们所说的和节日有关的仪式,其实,只要肯用心,我们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制造很多仪式感出来。例如:
每次吃饭之前表达一下对厨师的感谢,
每天睡觉之前给孩子读一个睡前故事,
每周全家人去公园游玩一次,
每个月请要好的朋友来家里聚会,
每次家里人过生日时手写一张祝福卡片,
……
总之,只要是全家人一起长期有规律的从事的有意义的活动,都可以说家庭的仪式感。
仪式感会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更能感受到幸福。制造家庭仪式感可以很简单,父母只要多一些用心和坚持就够了。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