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面对侵略者采取的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政策。这些当时的强国面对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挑起的侵略战争,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态度,他们牺牲中国、捷克斯洛伐克等缩小国家的正当利益,企图以此来挽回他们本国的利益。可是最后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的爆发,这些国家都难辞其咎。
1931年九月十八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东三省很快沦陷,被日军占领。当时国联在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操纵下,竟然要求双方停止一切冲突,撤退军队,把东北划为“非武装地区”,由国际共管。最后经过国联调查团长达八个月的调查,提出在这里成立自治政府,他们的想法就是由西方列强代替日本来宰割东北。

日本当然不答应了,随后退出国联。但是西方列强并没有采取什么强制性的措施来遏制日本,导致日本变本加厉,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更为荒唐的是,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主张为日本财政提供援助,来开发东北和华北。企图这样来保存英国的在华权益。可是他们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1941年日本挑起的太平洋战争,最终把战火烧到了他们自己身上。
1935年10月,意大利出兵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在第二年五月占领了阿比西尼亚的首付亚迪斯亚贝巴。面对意大利的这一行径,国联虽然明面上发表宣言进行抗议,但是实际采取的措施却是不包括石油在内的禁运。对于被侵略的国家阿比西尼亚却拒绝给予任何的援助。这么做等于是变相支持了意大利的侵略行径,也使得希特勒大受鼓舞。
1936年,西班牙法西斯分子佛朗哥发动意图推翻共和国政府的叛乱。德国、意大利借口反对“共产主义威胁”,出兵干涉西班牙内政。英法两国却害怕西班牙的战火烧到自己身上,因此同样采取了“不干涉政策”。法国政府却提出《不干涉协定》,协定包括:禁止向西班牙及其领地输出、转运各种武器和军用物资,禁止西班牙购买的武器过境。这一协定得到了27和欧洲国家的同意。但是西班牙国内的叛乱分子却从德国、意大利那里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西方国家对比纵容的结果就是,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柏林协定》,建立了柏林——罗马轴心。
1936年3月7日,德国政府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随后继续进行军备准备。从1937年到1938年,德国完成了对奥地利的吞并。奥地利本身是英法两国的盟国,按照规定,英法两国是要对奥地利负有保障义务的,但是奥地利被吞并以后,两国只是表面上提出了抗议,实际上却承认了奥地利被吞并的事实,撤回驻奥地利使馆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这件事,希特勒更加看清了西方列强绥靖政策的底牌,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
吞并奥地利以后,希特勒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捷克斯洛伐克,并且故意制造摩擦。为了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由英法两国牵头,于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召开会议,此次会议上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英法以出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为代价,暂时换来了他们认为的和平。
随后,1939年3月,德国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英法两国再次被打脸。而饱受鼓舞的德、日、意却加紧备战,掀起了一场席卷全世界的大战。直到第二次世界全面爆发,英法两国同样面临法西斯的威胁之时,他们才被迫放弃了绥靖政策,投入到了与法西斯国家的抗战之中。而此时,被法西斯侵略的中国等国家,在饱受凌辱以后,已经开始了追求独立的抗战。
我们分析一下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不难看出,如果在法西斯国家刚刚露出侵略的矛头的时候,就予以打击的话,肯定会对这些法西斯国家产生极大地震慑,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就不至于发生,或者不至于发展的如此之快,造成的危害如此之大。但是这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而放弃了自己作为世界大国应有的担当,不惜牺牲小国,甚至自己盟国的利益,求得一时的安稳。却助长了法西斯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得全世界一步步的陷入到这场大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