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鲜为人知的太史桥大捷:国军与日军激战,三天三夜枪声不断!

1943年5月下旬,侵华日军攻入湖北长阳,企图从该县的木桥溪、太史桥等地突破,向西进犯恩施。老蒋闻报后,当即电示国民党江防司令部,命令他们坚决守住木桥溪一线,阻击日军。不久,中日两国军队就在木桥溪附近展开了鏖战。

从5月29日到31日的三天三夜里,这一带没有断过枪声,尤其香花岭、木桥溪、太史桥三处打得最激烈。

5月29日,国军某部边撤边打,在香花岭东侧下马石附近打了一阵,先是国军一个连守在下马石山间。他们连日转战,肚子饥饿,草鞋破烂,疲乏极了,有的到山上摘批把吃,有的修补破鞋。

这时,日军飞机涌来一阵狂轰滥炸,接着大批日军冲上来,前面倒下去,后面跟着冲,终于占领了下马石。国军一个连队的人大部分牺牲了,日军也死伤很多人。

鲜为人知的太史桥大捷:国军与日军激战,三天三夜枪声不断!

乡亲们见这里死的人很多,管它叫“死人子坡”,下马石的本名却几乎被人们忘记了。

当天夜里,双方又在香花岭打恶仗。香花岭那时只有七、八户人家,村西头有个从高山俯冲溪边的山嘴,恩宜大道绕着山嘴过。

国军从南北两侧高地封锁路面,日军在这里发起了一次次冲锋,留下了三、四百具尸体。后来,日军凭着飞机大炮,压倒国军火力,终于冲过了香花岭。

木桥溪那是一个有三、四十户人家的小镇,大路从镇中穿过。镇西有个三岔溪、溪中架有木桥,故名木桥溪。

1943年5月30日,中日军队在这里发生激战。开始,国军在木桥溪下游与日军战斗,国军撤到木桥溪西岸据守,背靠大山,山上有密集的钢筋水泥工事。

鲜为人知的太史桥大捷:国军与日军激战,三天三夜枪声不断!

日军4000余人冲到桥东时,遭到猛烈的阻击,丢下一大批尸体后退回几百步,挤到一个山嘴背后,一会又向国军阵地倾泻大量炮弹,然后发起冲锋。

守在桥西阵地的国军第五师十三团官兵作战非常勇敢,前边的士兵战死了,后边的又冲上来守住阵地。他们见日军又冲上了桥头,迅速泼下一阵弹雨,把日军压回去了。

日军恼羞戌怒,天上地下一齐开火,遮天蔽日的飞机,接连不断的炮弹,把木桥溪炸得地动山摇。一阵燃烧弹、烟幕弹、小钢炮打过后,日军又发起冲锋。

这时,国军第十三团一营营长王嵩高见前面的战友牺牲了,把手一挥:“上”!数十名士兵随即跃上前沿阵地,他们拨开战友的尸体,端起手中枪,射出一串串复仇的子弹。

鲜为人知的太史桥大捷:国军与日军激战,三天三夜枪声不断!

在这愤怒的火力网下,日军的尸体在溪西堆成了一座座肉丘,鲜血流入小溪,溪水变红了;流入大路,路上尽是血泥。

一个日军军官发出一声嚎叫,像是命令日军鼓起武士道精神拼命向前。顿时,炮弹铺天盖地地射向对岸。

正在溪边指挥战斗的王嵩高不幸中弹牺牲,几个带伤战斗的士兵,见营长阵亡,继续含泪奋战,不久,也纷纷中弹倒下。于是,日军铁蹄像一阵飓风扫过了小溪河。

太史桥坐落在木桥溪西上一华里处。这里有南北二溪至此汇合后东去,如一个“Y”字。溪边石山壁立,组成一个硕大的“磊”字。此处道路多弯,溪流极狭,两岸相距不过十来米。它确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

当国军与日军在木桥溪激战时,国军第三十二军第五师司令部就到了太史桥西岸老林坡山上,指挥战斗。

鲜为人知的太史桥大捷:国军与日军激战,三天三夜枪声不断!

5月30日下午,日军突破木桥溪,直犯太史桥。他们开始不见国军对抗,以密集纵队直冲,转了几道弯,突然四面枪弹如雨,日军纷纷倒下。

日军迅速退缩到姚湾嘴后,经过一番准备,又发起冲锋。当他们冲至太史桥东,见石桥已被拆除,桥头并立的三块石碑间,射出一串串子弹,山头上的手溜弹直往下扔,日军伤亡惨重。

枪声未停,烟雾未散,忽见大批国军从密林中、山洞里跃入桥东狭道,手端寒光闪闪的刺刀怒吼着猛冲过来,日军仓皇抵抗。双方展开了肉搏战,杀声震撼山谷,鲜血染红了道路和小溪。

要是在开阔地里,日军满可在飞机掩护下冲锋,但此时飞机虽来了几十架,却因山谷狭不敢俯冲,只能在高空盲目投弹,吼叫助威。

鲜为人知的太史桥大捷:国军与日军激战,三天三夜枪声不断!

国军将士哪能放过这个杀伤日军的大好时机?全军斗志旺盛,一凭着天险,狠狠打击日军。日军先后发动十多次冲锋,得到的是愈来愈多的同伴尸体。

国军第五师师长刘云瀚、副师长邱行湘,亲自在老林坡指挥作战。日军行止尽收眼底。战至半夜,枪声越来越稀。

黎明之前,木桥溪街上燃起了冲天火火,山风送来一股股腥臭味,那是日军在焚烧尸体。不久日军发起了攻击,刘云翰判断:这是日军在佯攻,他们马上就要逃跑了,于是命令国军乘胜追击,再次击溃日军。

经过血花岭、木桥溪、太史桥这三次战斗,国军共歼灭日军3000余人,史称“太史桥大捷”。至此,日军占领木桥溪后,从侧后攻占石牌要塞的美梦已成泡影。

虽然这三次战斗鲜为人知,但在抗战史上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是谁想要入侵中华大地,必然会遭到中国人民的顽强抗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