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哭!男生哭什么哭?用说的嘛!就只会哭......没出息!没出息!”一位家长边指、边骂正在哭泣的男孩,小男孩被指责后,愈哭愈大声......
这样的对话,这样的场景,在许多家庭里天天上演。

“性别框架”限制了孩子成长“男生不能哭”、“你是男生还怕痛”、“男生玩娃娃好娘”、“男生用蓝色代表” 大多数的男孩被允许调皮捣蛋,但却不被接纳感性柔弱的一面。
相对地,“女生要有女生的样子”、“女生要轻声细语”、“女生要温良恭俭让”、“女生就要穿粉红色” 女孩被允许哭泣示弱,但却不被接纳理性强悍的一面。
男孩喜欢帮娃娃穿衣服,会被取笑和责骂“娘娘腔”,为了符合大人的喜好、取得赞赏,开始玩玩具枪、机器人、打球,强迫自己做他人所认同的事,割舍自己真正的兴趣。在这过程中,我们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声音,更可能不自觉地抹杀了太多孩子的个性。
女孩被限制得更多,即便性别平等意识抬头,年轻父母也逐渐注重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歧视的议题,但大多数家长依旧深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女孩喜欢玩车、打球被说是“男人婆”,只有活得像公主,不出声、不出头,才值得被人称赞。现今社会中,女性,在家庭与职场中多数仍居于弱势。
守护你的孩子:有意识地进行“消毒”!当孩子被带着“性别限制”地责备时,你可以跟孩子说:“他们说的不是真的,你是很棒的!我知道你只是很生气,还不会说对不对?以后你可以用说的,这样别人才听得懂 ”
我们活在传统文化下,不免会遇到类似情况。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守护孩子不受到伤害,有意识地“消毒”对方无意识的毒言恶语!这是必要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说:“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而是为了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孩子视我们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免除压在他身上的框架,支持且尊重孩子真正的喜好,欣赏与适性孩子天生的气质,相信孩子必定会更自在、更快乐地成长。
而这不就正好呼应了,我们当初怀胎所许的愿——“希望宝贝健康、快乐的长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