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是春秋时期的郑国的第三位君主,他从小就不受母亲待见,据说是因为母亲姜氏生他的时候难产,姜氏因此差点死去。
而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就很受母亲的喜爱,只是共叔段是次子,郑武公没有因为姜氏的个人喜爱,而破破坏历来嫡长子继承位置的传统。
郑庄公即位之后,姜氏就同爱子共叔段谋求篡位,郑庄公在打败他们之后,因为对母亲犯下的错误十分生气,不仅将母亲流放到城颖,还发下誓言,说:“不到黄泉,永远都不同自己母亲相见。”
不过郑庄公没多久就有些反悔了,而姜氏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郑庄公想同自己的母亲重回于好,但碍于面子,并没有直接同母亲相见,但通过大臣颖考提出的计谋,他们真的在“黄泉”上相见了。

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
郑庄公即位之后,姜氏就请求庄公将最富饶的京地封给他弟弟共叔段,庄公认为大家都是亲人,也就答应下来了。
但共叔段因为母亲的宠爱和哥哥的纵容,他野心越来越大,甚至不把自己的哥哥庄公放在眼里。
到了自己的封地后,共叔段就开始招兵买马,制造武器,意图谋反,而姜氏不仅没有阻止儿子这么做,反而因为爱之切,相助于他。
共叔段的谋反之心可谓是司马昭之心,朝中的大臣们很多都心知肚明,其中大臣祭仲和大夫公子吕就多次上书,提出要提防共叔段。
郑庄公也不是傻子,他很清楚自己的弟弟和母亲在搞些什么,只是碍于亲情,他没有选择直接惩戒于他们。
而他为了安抚臣子的心情,就对他们说需要等到合适的时机,才能消灭他们的势力。
郑庄公是春秋时期一个深谋远虑的君主,他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坐等时机。毕竟他是一名君主,他的喜怒哀乐不能直接展现在众人眼里。
公元前722年,共叔段一切事情都已经准备好了,他想领兵谋反,依靠母亲姜氏里应外合,将军队打进皇宫,杀死哥哥庄公取而代之。
不过共叔段的一举一动都被庄公监视了,庄公先一步行动,任命公子吕领兵征讨共叔段所在的京邑之地。
毕竟共叔段只是一个亲王,无法同整个朝廷的实力相比,而且他还是谋反,战事开始没多久,城中的老百姓很多都选择背叛于他。
在众叛亲离的状况下,共叔段兵败而死。
对母亲的处置
母亲在弟弟共叔段的反叛中,不仅没有站在自己这一方,反而帮助了不正义的弟弟。郑庄公一开始是很气愤的,毕竟自己身为长子,于情于理都是他继承位置,而且同为她的儿子,为何弟弟就能得到他的母爱,而他要被母亲厌恶呢?
感到不公的郑庄公也没有大义灭亲,杀死自己的母亲,而是将她流放到了城颖,并发下誓言,说不到黄泉,将永不同母亲相见。
不过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孝道一直都是重中之重,郑庄公很快就后悔自己说过的话,只是碍于面子,他不能直接同自己的母亲相见,毕竟总不能杀死母亲再自杀,相约“黄泉路”吧。
正当庄公为此闷闷不乐之时,大夫颖考叔求见。庄公设宴邀与他共进美食。
但庄公却发现,颖考叔放着美味的肉在一旁,没有食用,庄公不解,询问为何。颖考叔回答:“凡是臣子持吃过的食物,母亲都吃过,但母亲还没尝试过君主赐下的肉食,臣准备带回去给母亲尝试。”
庄公听此话语,十分悲伤,于是将自己的苦衷讲述给颖考叔。
颍考叔听后,向庄公提议:“如果掘地见水即为泉,依此打了地道过去,不也就是黄泉之上了吗?”
庄公十分高兴,命人掘地同母亲姜氏相见,最终他确实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两人一解前嫌,重归于好。
结语
庄公因为母亲帮助了不正义的弟弟共叔段,将她流放外地,这不仅是出于政治性的决策,以此警示众人,同时也真的是生气了。
但母子间毕竟是有直接血缘关系,同时由于古代有着极其看重孝道的背景,庄公生完了气,也就想方设法要同母亲重归于好。
只是庄公随便发毒誓确实不太好,要不是颍考叔想出这法子,可能还真的无法同自己的母亲姜氏再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