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是情愫,是风尚,更是精神——银行博物馆再获多件社会捐赠

文│许斌

是情愫,是风尚,更是精神——银行博物馆再获多件社会捐赠

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期《新民晚报》刊登了《捐物长宜放眼量》一文,回顾银行博物馆成立以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热心市民踊跃向我馆捐赠金融文物的义举,引发了良好的反响。近期,又有多位新朋旧友,将个人金融藏品捐赠银行博物馆,令人感动不已。

是情愫,是风尚,更是精神——银行博物馆再获多件社会捐赠

“化零为整”勾勒时代

原上海历史博物馆藏品征集部研究员王毅,术业专攻,古道热肠,各类捐赠义举多见于媒体。见报后整理个人所藏金融类藏品,“三顾银博”陆续捐赠。主要有上海解放初期关于肃清银元投机宣传标语,建国银行支票册,上海银行支票夹,四化建设储蓄宣传书签,以及各类有奖储蓄存单,会计学书籍,信用合作社股票等物品,总计40余件。通过一组富有时代特征的物品勾勒出解放初期,党领导下的金融业,打击投机,稳定市场,为国民经济发展添砖加瓦热火朝天的年代。

是情愫,是风尚,更是精神——银行博物馆再获多件社会捐赠

“以小见大”补史之阙

资深媒体人方翔个人集藏颇丰,尤爱“网淘”。近日又在网上搜罗到一枚正义商业储蓄银行与某家商号的对账清单,觉得行名颇为陌生,便买下来捐与我馆。这家看似“冷门”的银行机构,成立于1926年11月,行址位于上海市江西路62号,初期资本为25万元,规模小,资力薄,1931年就因金融风潮冲击而惨淡停业,存世时间仅为5年,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并不多,小小纸片实有“补白”之功。

是情愫,是风尚,更是精神——银行博物馆再获多件社会捐赠

“温故知新”完善体系

上海收藏家协会会员罗东平,个人收藏以纸杂文献类为特色。自去年起,多次给博物馆捐赠物品。曾捐赠1949年《经济周报》一套12册,今年7月份的进博文化周,银行博物馆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红色金融展,这套《经济周报》就作为反映解放初上海金融业政策方针的重要展品,在“四叶草”亮相。罗先生为人热情,平时多有与我馆共同分享赏析个人藏品信息,并时常牵线搭桥请藏友为博物馆捐赠,此次又捐赠1962年《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教材一册,以补充完善我馆书籍类藏品体系。

是情愫,是风尚,更是精神——银行博物馆再获多件社会捐赠

藏品捐赠,惠泽千秋。这些捐赠品,不仅具有“格物证史”、“知往鉴今”的重要意义和史料价值,更反映出以这些捐赠者们为代表的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银行博物馆持续发展的拳拳之心,以及善举的薪火相传,更增强了银行博物馆继续打造上海独具特色的金融文化场馆,不断发展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