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化视点 | 暑假带娃,如何用好博物馆资源?

文化视点 | 暑假带娃,如何用好博物馆资源?

文化视点 | 暑假带娃,如何用好博物馆资源?

暑假期间,不少家长带孩子来博物馆观摩学习。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

中西艺术连连看单日营,1280元每人;三天两晚博物馆帐篷夜独立营,4980元每人;六天五晚考古周秦汉唐,7980元每人,一大一小起售(大小同价)……进入暑假,各类文博场馆研学游风生水起,从半日、单日到多日,从本地到跨省市甚至出境,路线选择多样。当然,不少也价格不菲。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让·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以探究式的活动为中介,儿童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思考和探索。作为非正式学习最好的场所之一,博物馆正好契合了这一点,被许多家长视为“暑假遛娃好去处”。只是,博物馆研学是不是一定要花大价钱?在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又该如何用好博物馆线上、线下资源?

研学不是唯一的手段,找到适合的博物馆打开方式

“双减”政策下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人心,加上传统文化的兴盛,暑期去博物馆成为孩子们很好的选择。家长希望在专业人士带领下,孩子能放松身心、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达到既“游”又“学”的目的。庞大的市场需求下,各类“研学营”“私享团”应运而生。

记者观察后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博物馆研学项目,价格通常与课程时长有关。单日研学收费一般在千元左右;2—3天的短程研学收费在两千元左右,如果跨场馆、包食宿,价格要增至四五千元;时间在四天以上、再跨省市,则涨至七八千元,甚至过万元……宣传语颇具吸引性,不仅能参观博物馆,还能去看考古人员的工作现场。那么,孩子的实际收获如何?

“回来后让孩子讲几个文物故事,他却吞吞吐吐,说不出个所以然。一问才知道,老师只让孩子们自己‘寻宝’、打卡拍照,没介绍相应的背景知识。”张先生为孩子报名参加某博物馆研学旅行,结果只游不学、走马观花,效果并不理想。

“有些研学团其实是旅行社打着‘博物馆游学’之名包装的,名不副实。”家住黄浦区的吴维颖告诉记者,女儿曾参加过不少博物馆研学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所谓的课程设置就是PPT讲一讲,再让孩子DIY,一天就过去了; 更有甚者,活动组织不规范,孩子吃不好睡不好,简直是遭罪。

“博物馆研学热,是因为有相应的需求。如果研学的内容不错,家庭条件允许,花钱为孩子报个团,既能提升学识素养,又能解放家长,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前提要有效甄别。”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周婧景透露,目前的博物馆研学,提供方主要有博物馆、学校、第三方机构及其彼此间的组合。学校、博物馆及两者的合作有相对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配备,但第三方开发的研学,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评估,在经济效益的导向下,可能存在参观节奏快、讲解内容粗糙等问题。但在三方机构中,也不乏拥有革新理念、教育情怀的实践探索者。“研学不是唯一的手段,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博物馆打开方式。”她说,凭借全球文物资源配置能力,上海的博物馆展教资源丰富,且大多数是免费的,花点心思便能用起来。

对此,吴维颖深表赞同:“免费的不见得不好,上海的博物馆资源品质还是蛮高的。”在闵行区博物馆“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配套的“那达慕节”主题夜活动现场,她给女儿换上了蒙古包内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开心拍照留念。“本来打算暑假带她去内蒙古玩,但出游的人实在太多没去成。现在不出上海就能体验草原风情,蛮有趣的。”吴维颖说,她准备等参观高峰过去后,跟女儿开启申城博物馆游,攻略已经做好了,先把正在举办的考古展看一遍:上海博物馆的“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江海共潮生——长江与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古船科学考古进行时”、奉贤区博物馆的“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这些特展的导览手册她都下载好了,准备有的放矢去观展。

做有心人,将“立体的百科全书”用好且用到点子上

文化视点 | 暑假带娃,如何用好博物馆资源?

“家长带娃很吃力能理解,但完全把学习的责任寄托在第三方身上,付个钱,然后不管了,这不是最优解。”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说,博物馆是立体的百科全书,建议家长做有心人——用心去了解博物馆的资源,并且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去用好。比如,上博曾招募过小小讲解员,一位家长给儿子报名,原因是儿子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而参加完培训,小男孩确实自信大胆了许多。有一次父母去看展览,给他们讲解的正是自己的儿子,妈妈感动不已,说“不收费的公益项目,能有这样的效果完全没想到”。儿子后来在演讲比赛中拿了奖,成长与收获远超预期。

“家长和孩子提前做点功课,让博物馆之行有所收获,更能体现参与的价值。”汤世芬介绍,上博有很多免费教育资源,且均会在官方微信号上发布。适合孩子的常态化免费线下资源有工作坊、讲座、美育大课堂,线上的课程更是多达几十种。以暑期青少年系列工作坊为例,8月该馆共计推出九场活动,每场招募20至30个人不等,涉及常设展厅和正在举办的“实证中国”“与时偕行”特展,涵盖工艺体验、艺术赏析、美术实践、绘本阅读等多种形式。

上博教育部主任石维尘表示,有名额限制的线下展教活动如果抢不到,还有很多全开放的线上资源可用。比如,“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汇聚了来自全国19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的358件珍贵文物。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厅,家长或许会困惑重点看什么,如何带孩子完成一次有意义、有乐趣的博物馆之旅?馆方在线上推出三期观展攻略,分别介绍了微信导览、智慧导览和语音导览三种方式的使用指南、“实证中国”的10个彩蛋、探索版折页的用法:看展前,做好资料的准备;等预约上了进馆参观,能探索到更多细节;看完回家,再把折页打印出来,和孩子一起完成上面的找一找、想一想、画一画,加深对文物的印象……“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不要想着一次看遍一整个馆的展览。”石维尘认为,给孩子建立好的博物馆印象很重要,若为了灌输更多知识,让孩子觉得“看展览很累很没劲”,得不偿失,毕竟“失去兴趣才是最大的损失”。

亲子共玩,需要学习的绝不仅仅是孩子

“不要都集中在暑假,平时的周末也可以带孩子享受文博时光。场馆的选择也可以多元,不一定要是热门馆。”周婧景表示,博物馆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迫学习,只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孩子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和兴趣爱好主动探索。

0到18岁至少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三岁以下、三岁至六七岁、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十一二岁至十八岁,每个阶段,小孩的生理、心智和能力有很大差异,家长要尊重其特点,为他们寻找适配的资源。针对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历史类等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以及孩子对博物馆熟悉程度不一,家长也要采用不同的陪伴模式以及启发式、建构式等各类策略。而最终的目标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去思考、探索,建立良性的亲子互动。

“博物馆是孩子孵化兴趣的地方之一,而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兴趣和节奏,我们应注重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周婧景说,很多孩子需要家长陪同,建议博物馆提供更多面向家庭观众的服务,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参与其中。

值得欣慰的是,申城就此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比如,考虑到家长白天要工作,全市17家重点博物馆于暑期周末晚间开展“博物馆奇妙夜”,不仅延长开放时间,还举办木偶剧展演、亲子手工课、讲座沙龙、音乐会等活动,部分场馆配套提供轻餐饮和咖啡,使博物馆的夜晚有了“烟火味”。

“爸爸加油,加油……”周六傍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庭院内,陈子浩和一位小姑娘卖力地为各自的爸爸鼓劲打气。陈爸爸报名参加上历博的奇妙夜活动,除了有孩子喜欢的探秘水下考古、木偶光影剧、亲子知识秀,最打动他的就是弄堂游戏。“跳房子、斗鸡、挑绑绑、玩‘东南西北’……都是小辰光常玩的游戏,也是在户外,很有夏天的感觉。”

主打亲子共玩,位于黄浦江畔的世博会博物馆7月底一连三天在户外绿地空间推出了“音乐奇妙夜”。国风音乐、布鲁斯摇滚、爵士乐轮番登场,还有皮影戏、手工拓印、露天集市等,馆内的《“梵高再现”沉浸式光影展》《奇丝妙艺——世博与蕾丝艺术展》也都增开了夜场。

很多人坚信:被附加了艺术、历史价值的文物激荡过、感动过、启蒙过,未来的日子肯定会有那么一点儿不同。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当终身教育成为大趋势,如何发现美享受美,感知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该学习的,绝不仅仅是孩子。

  作者:李婷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