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七个“特殊”盖棺论定,全军唯一,除了许世友将军,再无他人!

“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许世友同志出生入死,战功显赫,他是一位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为此,决定满足他特殊的要求,这是特殊中的特殊!”1985年夏,开国上将王震来到南京,他受中央委托,向南京军区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批示-七个“特殊”。

在共和国历史上,许世友将军之外,没有任何人享有如此“特殊”的评价,全军唯一,全国唯一。

七个“特殊”盖棺论定,全军唯一,除了许世友将军,再无他人!

让我们来说一说这七个“特殊”。

特殊性格

“刚正不阿,黑白分明”,这是许世友将军辨识度最高的标签之一。

“你就只讲打仗。你这个人也是少文。能打仗,但缺少些文气”。主席如是评价许世友。

“错就错,对就对,很果断。他犯错误也果断嘛!”

抗大风波,为了维护红四方面军的荣誉,许世友敢于以命相搏;

一朝云开雾散,他又会阳光灿烂,心无旁骛投身战场;

十年浩劫,他敢直言进谏“农民要吃饭,工厂要生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要不要?”

对信服的人,他虚心、虔诚,甚至“唯命是从”,是不折不扣的执行者;

与脾气投缘的老战友在一起,他热情豪放,开心就是开心,不开心就是不开心,从来不会遮遮掩掩;

端起酒杯,他也会是个不太讲理的“酒场斗士”,犹如在战场冲锋陷阵;

在年轻的战士们眼里,他是憨厚、不修边幅的邻家大爷,兴致一来,还会当众“炫耀”一番少林功夫;

他历来不屑与玩弄权术、不阴不阳的宵小之辈为伍,横眉冷对,甚至“硬碰硬”对着干”,一点面子都不给。

在许世友那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从来不存在什么“灰色地带”。

正因为如此,许世友将军活得坦坦荡荡,干干净净。

七个“特殊”盖棺论定,全军唯一,除了许世友将军,再无他人!

特殊经历、特殊人物

许世友8岁入少林,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当年,许世友的法号叫“永祥”。

离开少林寺的时候,师父问他:“你真的要还俗吗?”

许世友答说:“今后,我虽然不再是佛门弟子,也要当个释家的好友。”

从此,“永祥”改为了“释友”。

后来,也许是“释”字的笔画太多了,于是改成了“仕友”。

再后来,主席说:“仕友”这个名字有封建色彩,太狭窄了,做世界之友岂不更好?”

于是许仕友改名为“许世友”。

大革命时期,他是迎着刀尖往前冲、“不知死字怎么写”的敢死队长;

红军时期,他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大刀团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是横刀立马的骑兵司令、齐鲁悍将;

打胶东,战济南,许世友横扫敌军,每每屡建奇功。

有人说:许世友将军是个粗人,勇猛刚烈、桀骜不驯。

陈再道将军却说:“他打仗外粗内精,粗中有细。”

他的参谋长贾若瑜将军也说:“许司令可不是个粗人,他是倚粗卖粗、粗中有细,特别精明。”

“不过,他的精明,别人不那么容易看透而已。”

事实确实如此。

当年,主席南巡经过上海、南京,他能在“轰隆隆”的火车声中闻到“火药味”。

为了确保主席的绝对安全,他迅速对辖区铁路、涵洞采取了严密的警戒措施,自己则坐镇南京,掌控大局。

“913”事件发生后,许世友领命清除军中余孽,策划之详尽,行动之果敢,布署之周密,令人心悦诚服、叹为观止!

特殊贡献

将军的一生可谓坎坎坷坷,多次涉险。

七个“特殊”盖棺论定,全军唯一,除了许世友将军,再无他人!

可是,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和独特的智慧,将军一次次逢凶化吉,绝处逢生。

主席曾经要许世友读一下《红楼梦》,他说:如果许世友能把这本书看完,我就奖励给他一瓶茅台酒。

许世友读没读完这本书,有没有喝到主席的茅台酒,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可以看得出来,主席非常希望许世友能够成为一位能文能武的将军。

主席还推荐许世友看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太史公所著的《史记-周勃列传》。

主席对许世友说:你就是我的周勃。

周勃是个什么人物呢?

周勃是沛县人,他出身贫寒,追随沛公刘邦后,周勃屡立战功,居功至伟。

但是,周勃“为人木彊敦厚,不好文学”。

刘邦却认定周勃可以托付大事,他曾经预言:“安天下者必勃也。”

刘邦去世之后,惠帝刘盈即位,吕后专权,周勃引而不发。

十年后,等到吕后去世,周勃才和陈平一起除去了吕氏势力,于是天下重得安定。

“厚重少文”的许世友听明白了主席的“弦外之音”。

毫无疑问,主席是信赖许世友的,他不仅欣赏许世友的战功,更看重他的正直、忠诚、质朴和重情重义。

许世友后来果然没让主席失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稳定形势,许世友将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将军确实如周勃这般:看似鲁莽,少算计,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将军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而且有非同一般的危机处置能力。

比如,红军时期,许世友将军曾经力挽狂澜,立下盖世大功一桩。

众所周知,许世友曾经是张国焘麾下一员大将。

张国焘当年对许世友也极为看重,不过,前者意在“拉帮结派”,后者乃是尽一个军人的本分,对“拉帮结派”毫无兴趣”。

在四川懋功,张国焘不顾大局,孤注一掷,执意另立中央。

但是,随红四方面军同行的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参谋长是他不可逾越的障碍。

为了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张国焘决定除掉朱老总与刘伯承。

派谁执行这个隐秘的、不可告人的任务?他想到了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的马煌。

另外,若要稳住队伍,必须稳住红四军军长、骑兵司令许世友。

七个“特殊”盖棺论定,全军唯一,除了许世友将军,再无他人!

马煌是张国焘的心腹干将,为人奸诈,出手凶狠,“肃反”时期,红四方面军有许多官兵都屈死在其手下。

张国焘并没有直接对许世友透露行动计划,而是与许世友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

一番铺垫后,张国焘对许世友说:“现在有人与反对派串通一气,跟我唱对台戏,我的工作非常被动。”

许世友气愤填膺道:“张主席,你说这人是谁,我一枪崩了他!”

“我要是说出这两个人的名字,你也许就不敢下手了。”张国焘施了一道“激将法”。

许世友果然中计:“为了革命,只要张主席下令,哪怕是我的亲娘老子,我也能豁得出去!”

许世友这句话让张国焘心里有了底,便放心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诛杀大计”。

最后,张国焘还对许世友说:“事成之后,我将任命你为红四方面军的总司令。”

张国焘在那里封官许愿,许世友的后脊梁骨却直冒冷汗。

他没有想到自己信赖的张主席竟然如此处理党内不同意见。

许世友清楚,朱德、刘伯承反对张国焘闹独立,这就是张国焘对他俩痛下狠手的根源。

许世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可是,粗中有细的许世友没有失态,他不露声色地给张国焘吃了一颗“定心丸”:“我听从张主席的安排。”

张国焘丝毫没有起疑心,他抽调了20余名“信得过”的战士,让马煌立即准备行动。

为了掩人耳目,马煌特意找了几十套国民党军的军装,欲将行刺之事嫁祸于人。

张国焘显然过于自信,也低估了许世友的辨明是非的能力了。

就在马煌磨刀霍霍之际,许世友紧急召来自己的警卫营长面授机宜……

当预定的刺杀时间到来之际,马煌灰头土脸地跑了回来。

马煌垂头丧气地对张国焘说道:“我们失手了。”

张国焘吃了一惊,连忙询问:“怎么回事?”

马煌说:“我们正准备动手时,一伙土匪突袭了我们,他们一个个身手不凡,不仅打伤我们的人,还缴了我们的械。”

听到这个消息,许世友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许世友明白,警卫营长已经完成了自己交办的任务。

许世友问:“你带去的20几个弟兄呢?”

“他们都受了伤,被那帮土匪绑在前面的破庙里。”马煌说。

许世友又问:“他们都被绑了,你怎么能够全须全尾跑回来了呢?”

马煌一时语塞,楞在那里。

生性多疑的张国焘眉头紧皱,怒视马煌:“你说,怎么回事儿?”

一看张国焘的脸色,马煌立刻意识到:完了,他知道,张国焘一旦生疑,自己性命难保。

马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张主席饶命!”他又央求许世友:“许军长,你帮我解释解释啊!”

许世友冷冷地说道:“我看你这是有意而为吧,这件事,谁也救不了你!”

说罢,许世友拔出枪来,一枪击毙了马煌。

七个“特殊”盖棺论定,全军唯一,除了许世友将军,再无他人!

此时的张国焘心乱如麻,马煌有没有背叛自己,自己心中虽有疑虑,但是,随着马煌的死去,张国焘却有“如释重负”之感。

马煌一死,也就少了一个知情的“活口”。

由此,张国焘没有再往下细想,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若干年后,时任129师师长的刘伯承才知道了这件往事。

当时,许世友是129师386旅副旅长,刘伯承师长曾经向许世友当面道谢,而许世友却一笑了之,不愿多说。

但是,刘伯承师长却念念不忘许世友的救命之恩。

邓公接替张浩来到129师担任政委后,刘伯承师长按例向邓政委介绍各级干部。

介绍到386旅副旅长许世友时,刘伯承特别提到了当年那段往事。

邓公从此记住了不一样的许世友,并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与许世友将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85年初,邓公来南京时,特意来到中山陵8号探望许世友。

这一天,许世友将军一早就忙开了。

将军有句名言,这辈子,他“仗没打够,酒没喝够,地没种够。”

因此,老将军在别墅院子里种满了各式蔬菜瓜果,还喂养了一大群鸡鸭。

为款待老战友,许世友将军亲自下地采摘蔬菜,指派工作人员杀鸡宰鸭,忙得不亦乐乎。

邓公也是有备而来,知道许世友将军即将迎来80岁生日,邓公特意带来了一瓶八十年陈酿的茅台酒以示祝贺。

自古“美酒配英雄”,两位老战友兴致盎然,把酒言欢。

邓公说:“在张国焘当年那件事情上,你的反对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要不然的话,党的损失就惨重了。”

回想往事,许世友不胜感慨:“有你这句话,我就是死,也可以瞑目了!”

七个“特殊”盖棺论定,全军唯一,除了许世友将军,再无他人!

特殊要求

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享年80岁。

将军去世前给中央领导出了个难题,他要求中央同意他的要求-死后棺葬。

他希望自己葬在老母坟边,“活着尽忠,死后尽孝。”

早在1956年,许多中央领导都在《关于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实行火葬的倡仪书》上签了字。

《倡议书》上唯独没有许世友的签名,不仅如此,他还直接向主席表示:“我对火化这件事不理解。”

主席当时也没有强令许世友在《倡议书》上签名,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许世友是个出了名的孝子,许母作古后,许世友曾经在母亲坟边发誓:“自古忠孝难两全,我死后一定来为你守坟。”

许世友要求棺葬的报告送到了北京,因为此事太过特殊,谁也不敢轻易说“是”或者“否”。

于是,报告最后送到了邓公那里。

特殊中的特殊

邓公向来“举重若轻”,且胆魄过人,什么样棘手的事情都难不住他。

权衡再三,邓公决定满足许世友将军最后的要求。

在报告上一连写下几个“特殊”后,邓公又在报告上写上八个字-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许世友的老战友、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送来一根大楠木,这是尤太忠将军派人从广西的原始森林里采伐来的。

南京军区后勤部家具厂加班加点,连夜赶制了一具上好的楠木棺材。

南京军区派出一支工兵连赶赴将军家乡河南新县,连夜施工。

11月7日子时,将军灵柩启灵归葬,9日卯时,安葬仪式在墓地举行。

许世友将军的坟茔坐落在青山绿树丛中,紧靠着父母的墓穴,了却了他“死后尽孝”的最后心愿。

一年后,王震将军出面提出要求,有关方面为许世友将军竖了一块花岗岩石碑,上书七个大字-许世友团长之墓。

七个“特殊”盖棺论定,全军唯一,除了许世友将军,再无他人!

我国自古有“侍死如侍生”的习俗,后人通常会往死者墓内安放一些财物、宝物或死者的心爱之物。

据说,许世友将军墓内安放了三件将军的心爱之物:一瓶茅台酒,一支猎枪,一块欧米伽手表。

这就是忠孝两全,智勇皆备,且睿智、冷静、大智若愚的许世友将军。

许世友将军千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