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是否要因为家长的职业之便,特别栽培孩子的某个技能?

每到星期一,长女便喊头痛,我说她是心理作祟、得了懒惰病,她一直不服气。那天早餐时,我一眼看见桌上几张纸片。她竟然画了一个自己脑内的故事。

是否要因为家长的职业之便,特别栽培孩子的某个技能?
是否要因为家长的职业之便,特别栽培孩子的某个技能?
是否要因为家长的职业之便,特别栽培孩子的某个技能?
是否要因为家长的职业之便,特别栽培孩子的某个技能?

长女画的“头脑中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说,她的大脑周一到周五都很忙,塞了很多东西,所以得在周六日放空耍废,好让脑内的清道夫打扫干净。没有垃圾的头脑因此缩小,一到星期一,当事情又突然挤进来时,就会头痛……

看我翻完图,她凑近问:“这样懂了吗?”

“懂了啦,解释自己并不懒惰,有必要这样大费周章吗?”

为什么长大就不会画了

我家三个孩子,都不曾特意学画,却都有用创作来阐述想法的习惯。无论是写心情,还是电影观后感、图书读后感,乃至于旅行记录,都能自然地感受、思考,最后输出。这是我们家庭教育中最刻意维护的部分,不让孩子失去这份表达的信心。

多数平凡人,或多或少都打包着各型各款的“天赋饭盒”来到这世上(当然有些能让人吃饱,有些则很难)。但那些幼时怀抱的梦想、那些曾经被点燃的火种,为什么最终成了无法追忆的过去?是淹没在升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中了吗?这可能是最大却绝非唯一的理由。

我们都深知这是个变化快速又剧烈的时代。上一代的生存技能,我们几乎一样也用不上。但矛盾的是,当看到孩子种种令我们不解的创新想法时,我们又害怕了,“画画不能当饭吃”那句话又会在耳边响起。

即便认同能力的多元性,又该如何让"疑似非池中物"真正跃出龙门,成为能创作出好东西来卖钱的那条“鱼”呢?不对!是如何让孩子发挥才能,活出梦想呢?

是否要因为家长的职业之便,特别栽培孩子的某个技能?

培养孩子创意,削笔是为娘的日常工作

怎样从涂鸦升华到创作

“栽培?很花钱吧?”更担心的是,老师一教,孩子的"创意"马上灰飞烟灭,全都成了"师意"怎么办?那些标榜可以启发孩子创造力的课程,到底有没有比孩子平日的随性涂鸦更有用?坦白说,没有受过训练的手眼,很难把心之所想表现出来。即便你灵感再爆棚、思维再灵活,手跟不上脑的速度,无法实践,也是白搭。

比如赖马,他自高职美工科毕业后,就在报社担任美术编辑,那段时间给予他很扎实的训练。当时,报社的美编还得肩负绘制插图的工作。为文字配上切合主题、令人会心一笑的插画,必须学会快速理解文字重点,甚至能用图像去补强文字的不足,进而在篇幅里达到最引人注目的效果。

报纸有时效性,当文章、报导或摄影照片等材料都姗姗来迟,美编无论如何得在最后关头准时交件。这是“在死线前达阵”的磨练。这造就了他后来的高效率,总是能在高压下赶出稿件。所以,我主观地认为,学习与训练是可行的。重点是,一定要用引导式的教法,要接受每个人不同特质下所必然会呈现出来的多元形态。

是否要因为家长的职业之便,特别栽培孩子的某个技能?

为娘的要做好准备随时给儿子扮模特

因材施教,栽培创意

我家长女,是个天性严谨的女孩。如果给她的题目是画一张地图,她交出的八九不离十会是一张附上比例尺的工整地图。在天马行空才是王道的年头,那些“不够有童心、放不开”的评价常常会出现。但究竟有何不可呢?幸运的是,我们身处多元的时代,“好”或“美”有各种诠释方式。如果画出来的东西总是有条不紊,那么发展图鉴式的、超细腻写实的风格,不正如鱼得水吗?

很少人会相信,我们家从没有因为职业之便,特别栽培孩子美术类的技能。硬要说有的话,就是在家里塑造出适合孩子们发挥创意的环境,并且尽可能提供合适的素材。至于每个人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不对!是投注多少时间与热情了。为什么不教呢?原因是,技法练习虽有难度,却是能在任何时期透过训练就能持续进化的。孩子哪天真的有兴趣、有动机了,再学也不迟。最重要的,还是说烂了的“创意”二字。所以,如果坚持要栽培,那么请栽培创意,那才是最管用的。

是否要因为家长的职业之便,特别栽培孩子的某个技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