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第二第三是什么呢?

2000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这句话,在历史上影响很深刻,孟子《孟子·离娄上》有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很多人都好奇,这句话在电视中也经常听到,但是总是听到无后为大,那么第二第三是什么呢?

古代的人,常常会用各种俗语,以口头流传的方法,语言简单,通俗易懂,但是却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来教化人们,激励人们,规划人们的行为规范。就像一些我们常常听到的,”宁拆十座庙,不拆一门亲“,”家和万事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家不和,外人欺“等等。这些俗语涉及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老祖宗的智慧,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去,在古代是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第二第三是什么呢?

孝道在古代是很重要的,在儒家文化中,孝道是第一的,在古代的俗语,关于孝道的句子非常多,”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父母养子易,儿女孝顺难“等等,这些句子,都在提醒子女应该遵守孝道,要知恩图报,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应该做的,也可以看出,古人的血液里流传着浓厚的孝道,是对父母的爱子之情应该给予的回报。

而孟子所提的这句话,也是孝道的句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古代的社会场景下提出来的,古代很重视祭祀,后也就是子嗣的意思,无后也就是说没有后代,没有后代祖宗的祭祀也就断了,就对不起祖宗,所以孟子觉得,无后是最大的不孝。

但是其实,孟子提出这句话,也是为了维护当时的宗族关系的稳定,通过一代一代的相传,使当时的宗族阶级财产 等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以此来巩固宗族观念和制度,进一步巩固君权,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

而其实古代,子嗣也一直被人重视,甚至在休妻的七出,第1条就是无子,口头的祝福,也常常有”子嗣多,绵延不绝“,又是骂人的,就常常有骂对方绝子绝孙的,可见子嗣一直是古人所重视。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第二第三是什么呢?

当然客观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也存在弊端的,会让人们过于在意子嗣,而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做出一些不好的举动,就像古代,没有子嗣的妻子,需要为丈夫纳妾,甚至被休,这都是很不公平的。

而孟子其实只说了第1句,关于不孝的第二第三却没有说明,东汉时期,赵岐在《孟子注》中加以补充,才有了第二第三,那么是什么呢。

第2种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也就是说,家里如果很贫穷,父母又年老了,生活艰难,但是你如果还不努力,不求上进,不去求取功名,去挣钱来赡养父母,让父母安度晚年,这就是不孝顺。

也就是说,孝顺不能在口头上说说,也要在物质上实现,毕竟民以食为天嘛,肚子先要吃饱,让父母吃不饱穿不暖那就是不孝顺的行为。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第二第三是什么呢?

赵岐提到的要去求取功名,则是古代有才之人的追求,无论是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都表现了古人的追求功名 之心。

然而赵岐说这句话,没有去求取功名就是不孝,难免有点偏颇,毕竟还有很多人是没有机会去追求功名的,或者是自己并不想去求取功名,有别的理想,岂不是这些人都是不孝的,在这方面,孟子所说的”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就比较适用于所有人。

我认为,只要真心对父母好,努力上进,给父母更好的生活和物质,就是孝顺了,不在于是否有了功名有了地位,甚至财富有多么的多,主要还是有这个心和努力。

第3种不孝,”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也就是说,只知道愚孝,一直顺着父母的话,也不管他说的对不对,他们有错也不加以规劝,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是不孝。

在古代,很多人注重孝道,会唯父母之命是从,认为应该顺从父母才是孝,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父母的教导是正确的,当然应该顺从,而如果父母的行为是错误的,就应该给予改正,不然一味顺从父母的错误行为,让他们一错再错,可能会招来祸患,后悔莫及,这不是真正的孝顺,儒家思想也将这个列为第一不孝顺。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第二第三是什么呢?

所以,孝顺不是看听不听话,而是要从义来说,有原则,敢于对父母的错误之处给予指出,让父母家人都遵循道义,通情达理,恰到好处。

当然从客观上来说,规劝父母是对的,但是劝不劝得住也是很难说,毕竟很多父母是很难会听子女的劝说,如果你劝说无效,父母犯了错,陷入不义之中,难道就说你不孝吗,是因为你没规劝?

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是也没说是不孝,只是说规劝父母,如果父母不接受,也要继续恭敬不能冒犯,内心着急也不能怨恨,如果错误发生了,也不能到处说父母的不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