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吱~你知道“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吗?

一问三不知

,是一句我们经常使用的汉语词汇。

但,有一天有听友突然问,“三不知”为哪“三不知”?

难道是你不知,我不知,大家都不知!一时间我真是一问三不知!

那么在研究史书的时候,发现这个问题其实蛮深的,历史年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两千七百多年前到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间!

吱~你知道“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吗?

周宣王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载,周宣王之弟姬友,兄弟俩好基友,血缘关系,被封国于首都镐京附近土地膏腴之地,拱卫中央,可不是后世那般弱鸡!但到了几百年后的公元前468年内乱不断,逐渐衰败,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身旁强大的晋国就想吃掉这块非统,派大将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郑军被狠揍眼看要灭国,赶忙只好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公子般面见齐王说:“大王请您出兵!若晋国吞并了郑国势必会变得强大,从而与齐国争雄眼下郑国不敌,请大王赶紧派兵支援。”齐王也觉得不能便宜晋国,便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

吱~你知道“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吗?

孔子见鲁哀公

驰援中,天降瓢泼大雨,达淄水河岸时,水涨得很凶,齐国士兵都不愿冒雨过河。郑国危急,急得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器,指挥将士们快快渡河。

洪水滔滔,吓得战马嘶鸣,陈成子也不管了,拿鞭子狠命抽打马匹,逼迫过河。最高指挥官都这么拼,齐军很受鼓舞,最终安全渡过淄水,军容整备摩拳擦掌,准备与晋军死战,大战一触即发!

晋军主帅荀瑶没料到齐国来得这么快,大雨滂沱,竟然军列还如此整齐,感觉这仗还真不好打。

于是便想撤兵。但撤兵,咱得来个阴的,正好同行的有个晋国贵族荀寅,因犯点事想叛逃齐国!荀瑶还能了解这哥们脾性,说赶紧去齐军那,我放你走了!

吱~你知道“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吗?

水灌晋阳

荀寅忙不迭跑到齐国营寨面见主帅陈成子说:“有一个晋军来的人告诉我,晋军打算出动一千乘战车来袭击我军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古时候1乘的单位就是,马拉的兵车一架,甲士3人,步卒72人。激战时,甲士3人立于车上,1人居中驾车,2人左右执戈以战,步卒随车而行。很像现代战车坦克掩护前冲步兵跟随进攻的战术!简单一算,一乘为作战单位的作战人员差不多就得76人。“千乘”,兵力便是76000人,以当时来说,千乘之国的战力绝对是大国的军事力量的全部,很多小国能有几十乘战车就很牛了,也就是说晋国这是倾全国精锐来灭齐!

这哥们立功心切,嘴没把门的,说得严重了!对付郑国不至于!陈成子听罢,却起了反效果,大怒,骂道:“晋军排山倒海老子也不怕,干就完了!

而你刚才的话壮敌人之威风、灭我之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

吱~你知道“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吗?

荀寅

荀寅退下来,大汗淋漓,知道自个失言,于是摇头感慨道:“君子之谋也,始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聪明人谋划一件事儿,得考虑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果,再向上面报告。而我,冒冒失失,这三方面啥都不知道,跟实际情况出入肯定大,怎能不碰壁呢?

经常拍马屁拍到蹄子上,难怪我要一直逃亡啊!荀寅走后不几天晋军撤毕,陈成子也率军回到齐国!

这就是“一问三不知”的历史出处!

吱~你知道“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吗?

冯梦龙

可见“三不知”原意指的就是开始、中间和终结这三方面都不知道的意思。后来,历史演变,如几千年后的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有句台词“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这里面,“三不知”意为冒冒失失,慌里慌张;也有突然、猛然一下子的用法,如《金瓶梅》中用到:“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

再到现代,“三不知”又逐渐产生了对内情一无所知,有时还可以指揣着明白当糊涂之意也。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