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鲁迅的原配朱安:守了一辈子活寡,死前却连遗愿都无法实现

她,28岁才出嫁。裹着三寸金莲,却穿上了一双大脚鞋,走下花架的那一刻,鞋子一掉,洋相百出。鲁迅脸上好不容易泛起的笑容荡然无存,从此,朱安住进了婚姻的牢笼,却从未想过逃脱。

朱安明知道鲁迅不爱他,却选择一辈子留在他身边,就算她知道了许广平的存在,却依旧不愿意离开,她有很多次机会解除这段婚姻,可她却没有勇敢面对,不去过自己的人生,甘愿成为鲁迅的附属品。

鲁迅的原配朱安:守了一辈子活寡,死前却连遗愿都无法实现

鲁迅被“骗婚”

朱安“生而颖慧,工女红,守礼法,父母爱之不啻掌上珠”,眼光较高,挑来挑去,挑到了20岁。在那个年代,20岁了还没有出嫁,就会被称为“老大姑娘”,只能屈配填房。朱家自然不愿意自家女儿成为填房,去给人家当后妈。

朱安成为周家的媳妇也有点机缘巧合,主要来源于鲁迅的母亲鲁瑞。1898年,鲁瑞丧夫没多久,小儿子椿寿又夭折,两番打击之下,鲁瑞的心情低到了极点。在这个时候,鲁瑞的远方妯娌谦少奶奶时常过来安慰鲁瑞,陪着看戏、打麻将。多次接触之下,鲁瑞和谦少奶奶便聊起了儿女的终身大事,鲁瑞在这个时候便关注到了丁家弄朱家台门的安姑娘。

1899年二月,周家出了求帖,朱家回了允帖,婚约确定,再无反悔。可是却隔了两年,周家才进行请庚,向朱家询问朱安的生辰八字。当时,鲁迅回到了学堂,他的弟弟周作人还特意写信,将“喜讯”告诉了鲁迅。鲁迅在此期间曾短暂回国,对于这门亲事,鲁迅在与母亲的书信提出了两点对朱安的要求:1.放足,2.进学堂读书。对于当时的旧社会来说,别说让女人放足了,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更不可能让女子进入学堂。朱安自然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以致于鲁迅一直不想接受这门亲事。

从周家与朱家订婚之后,朱安足足等了七年,才从订婚走到了结婚,令人可悲的是,鲁迅还是被骗回来结婚的。鲁迅从不认为朱安是他的媳妇,而是将朱安看做他母亲送他的礼物。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收到了“母病速归”的电报,回家之后,却发现这是一个骗局。

鲁迅接受了新的思想,自然不愿意接受这种家族联姻,更不愿意接受一个一字不识甚至裹着三寸金莲的女人成为自己的妻子。在族人眼里,鲁迅是个桀骜不驯的家伙,不走科举正道,不仅剪了辫子,还学洋文,穿洋服。族人一直在担心鲁迅会作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可事实却是鲁迅一言不发,全都听从族人的安排,装了假辫子,同朱安完婚。

朱安能得以完婚,自是十分欣喜,让人没想到的是,洞房花烛夜,鲁迅连碰都没有碰一下朱安,在完婚的第二天,鲁迅便睡到了自己的书房,到了第三天,他就回到了日本。朱安从此独守空房,成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鲁迅的妻子。

鲁迅的原配朱安:守了一辈子活寡,死前却连遗愿都无法实现

许广平的出现,希望的破灭

朱安一守空房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间,朱安尽了当媳妇的职责,尽管鲁迅并不待见她,但是鲁迅的母亲鲁瑞对她还是很看重的,而朱安也并没有辜负鲁瑞,一心一意地服侍婆婆。朱安等了一天又一天,直到1909年,鲁迅终于回国,被聘请到杭州师范学堂担任教员,另外还负责日本教员的翻译。

1919年,鲁迅将母亲和朱安接到北京新家,朱安眼里又出现了一丝希望,然而鲁迅对她的态度,给她实实在在地泼了一盆冷水。同在一个屋檐下,可鲁迅和她的交流少之又少,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鲁迅甚至为了减少和朱安的接触,把一只柳条箱的底和盖分别放在两处,箱底放在自己的床下,里面放着换下来要洗涤的衣裤;箱盖放在朱安的房间,里面放着他替换的干净衣裤。

鲁迅的母亲曾问过鲁迅,为何朱安这么好,鲁迅就是和她好不起来,鲁迅回答:“和她谈不来。”鲁迅和朱安不在一个精神层面,朱安保留的是旧社会封建思想,而鲁迅接受了新的思想,又无法改变朱安,只能避而远之。鲁迅常说:“她不是我的太太,而是我母亲的太太。”鲁迅把朱安当做母亲送给她的礼物,迫于当时社会的压力,又不能与朱安离婚,离婚对于朱安来说,等同于将她送进了地狱。

朱安并没有放弃,还是一如既往地对鲁迅好,她曾说道:“我想好好服侍他,一切都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她盼望着鲁迅有一天能回头,哪怕对她好一点,也很知足。朱安总觉得无言地等待会给她一个好的结局,没想到等来结果却是鲁迅与许广平同居的消息。

鲁迅在这场婚姻里,其实是一个受害者,他从未爱过朱安,却不得不和朱安共同生活,听从他母亲的安排。鲁迅原本对婚姻生活已经失望透顶,更不奢求拥有爱情。许广平的出现,就像一道夺目的光,照进了鲁迅灰暗冰冷的情感世界,让他的世界一下子有了色彩和温度。

1923年,鲁迅受邀到北平女师大讲学,当时许广平正好在这所大学求学。鲁迅在讲堂上讲课,而许广平每次都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课,做笔记。她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位先生的课,也喜欢上了这位先生。而鲁迅也注意到了这位青春明媚的女学生。

1925年3月,许广平主动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信,写下了自己人生的困惑和迷茫,请求鲁迅为她指引方向。令许广平没想到的是,鲁迅竟然回复了她,一一为她解答。从此,许广平和鲁迅频繁通信,在信中畅所欲言,或谈理想,或谈时事。1925年的10月,鲁迅和许广平顶着舆论的压力,突破重重障碍,正式定情。

1927年的10月,鲁迅同他的学生许广平正式搬到了上海同居,而这个消息也传到了朱安的耳中。朱安的等待一下子落了空,她知道鲁迅这样一去便无法回头,本来还想着鲁迅的母亲鲁瑞会站在她这边,然而鲁瑞得知这一信息后,并没有生气,反而有些高兴。鲁迅一直不接纳朱安,导致鲁迅无后,在旧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鲁瑞不可能看着鲁迅没有孩子,得知鲁迅和一个女人同居后,反而觉得鲁迅有后了,她不可能不高兴,尽管朱安对她很好,把她服侍得也好,但总归不能为周家留后,自然会站在鲁迅那边。

1929年,许广平产下一名男婴,取名周海婴。朱安得知这个消息,又欣喜,又落寞。朱安曾对俞芳说:“我像一只蜗牛,在墙底慢慢地往上爬,总盼望有一天能爬到头。可我现在没办法了,我没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没用。”朱安从此放弃了挣扎,只想着做好周家的儿媳妇,与婆婆为伴,也的确应了鲁迅那句“是我母亲的太太”。

鲁迅的原配朱安:守了一辈子活寡,死前却连遗愿都无法实现

悲怆的呐喊:“我也是鲁迅遗物!”

1936年10月19日凌晨六时,鲁迅先生与世长辞,遗嘱中对朱安只字未提。鲁迅并未与许广平正式结婚,从法律上来讲,许广平不过是鲁迅婚外情出轨的情人,拥有继承遗产权的只有周海婴和朱安,但事实却是鲁迅作品的版权和上海的遗产都交给了许广平处理,而朱安是靠着许广平定期发生活费生活。

1941年,许广平入狱,朱安没了经济来源,渐渐入不敷出。她个人没有挣钱的能力,也没有想过要独立生活,可以说一生都是在依赖周家。1943年,鲁瑞去世,朱安唯一的依靠也离开了,朱安晚年的生活各位的艰难。她没有后代,保留着旧社会的观点,将周海婴视为己出,期盼着周海婴给她送终。

朱安出于鲁迅与周作人的关系,不肯接受周作人的接济,走投无路的朱安,在卖尽了家中的物品后,只好打起了鲁迅的藏书的主意。朱安这一行为引起了文学界的一片哗然,鲁迅的朋友们纷纷出面制止朱安,许广平得知后,立马托人来和朱安谈,劝她好好保存鲁迅的遗物,自己会尽最大的力量照护她。在那段时间,频繁有人上门拜访,劝说朱安,朱安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悲愤地说道:“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这句话因此成为了朱安一句非常著名的怨言,也透露出朱安心底的悲凉,她也是无可奈何,才会出此下策,但最终,朱安还是将鲁迅的遗物保留了下来。

在乔丽华的《朱安传》里,杨绛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朱安最后那一声凄惨的呼号,实在动人怜悯。常言‘一双小脚三升泪’,她却为此成了一件无人珍惜的‘弃物’!”朱安被当做一件物品活着,心底却念着鲁迅的好,至死她都说着:“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不断寄钱来……她的确是个好人。”她似乎成了一个鲁迅和许广平的局外人,原本被明媒正娶的她,却成为了多余的存在,到头来,还得念着鲁迅和许广平的好。朱安自始至终都安于现状,不愿意跳出舒适圈,接受他人给自己的安排。认命的女人,终究得不到幸福,也无法祈求他人给予幸福,懦弱无能终会被抛弃。

鲁迅的原配朱安:守了一辈子活寡,死前却连遗愿都无法实现

1947年6月29日,病重的朱安全身浮肿,呼吸困难,终于没能扛过那一夜,悲凉离世,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她的遗愿是期望自己死后能安葬在丈夫的身旁,然而许广平并没有答应,朱安被临时埋在北京西直门外的保福寺墓地。死后连遗愿也无法实现,在69个春秋里,孤独却占据了40多个漫长的岁月,连死时也是寂寞的。

朱安的一生凄凉,其中缘由有旧社会的荼毒,也有她个人的懦弱,不愿意去反抗命运的安排,将自己活成了鲁迅的一件物品,没有任何思想,也不愿做任何改变。如果说朱安的悲剧是当时社会女人的悲剧,那许广平的出现,便证明了另外一种女人的存在,反驳了这一观点,与朱安有着类似遭遇的张幼仪,主动放弃了这段不幸的婚姻,从其中走了出来,实现了人生的逆转,因而证明思想的解放才能够减少悲剧的发生。

(■ 文| 潇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