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日前看到一段简讯:

【202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在南海开幕】

十二月 8 日,202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在(广东省)南海区西樵山文化中心召开。会上,由佛山牵头,联合广州、深圳等城市组建的广东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宣布启动;南海多个氢能项目发布、投产投运及签约。

(来源:南海发布)

关于这条简讯,一些基本背景是:

1、广东南海的狮山镇,是一家德国车企在南方地区的工厂所在地,据说对当地有着不少的 GDP 贡献;

2、广州有着多家汽车制造商。韩国现代汽车集团今年在广州,也签署了一个氢能产业投资项目;

3、深圳有着多家(乘用车和客车)本土和合资的汽车企业。

****** ****** ****** ****** ****** ******

之前就经常听说,下一代的机动车辆驱动技术,现在成为了电动与氢燃料之争,并上升到了国策之争、未来之争。如此之宏观的课题,且目前仅仅就是博弈的开始、还有着众多未可预测的因素,下判断是为时尚早、也没这能力的。也就抱着蹭蹭热度的心态,尝试一下从冷门的角度看看吧。

所谓的冷门角度也就是,既然拿不出问题的答案,那么也就从制造问题的方向去思考,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位置与高度来说,试看一下能否获得各自的启发或者是新的灵感吧:

1、下一代的机动车辆驱动单元技术,是电动与燃料氢之争,也就是没有石化能源(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什么事了。尽管这个故事,在几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 狼来了 ” 已经喊了好些日子,到了今天重新回头去看,狼真的是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过来;

2、尽管电动是国内的主流,但燃料氢、似乎也成为了备选之一;

3、考虑到之前 MotoGP 也发布了未来将排除石化燃料的规划,电动与燃料氢,就成为最有可能成为主流的选择。这或可能是之前的 第 26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21)结束之后的一个对应措施;

4、最近的这几年,国内的摩托车企业(这里说的是使用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摩托车制造企业)层出不穷地推出新产品,甚至是他们企业中的 “ 划时代 ” 新产品,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 ... ... ... 当下一代机动车辆会是电动 vs 燃料氢的时候,今天的狂欢、是否仅仅就是末期癌症来临之前的兴奋?!

5、自诩对国内的电动车产业算是有一点的了解,在中、低端领域,目前暂时是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要说到从技术上引领时代,差距还是不少的 —— 说到技术,除了将科技白菜化的技术之外,还需要尖端的、能人所不能的,而非一窝蜂都能做的。否则,其结果可以预见:今天的汽车、摩托车产业,也就是做好通勤工具、赚个组装费,至于高附加值的产品,要说有多好、还需要时间去验证;

6、一个产业的壮大,离不开整个配套链的技术发展。譬如中国的手机产业,从自己的认知所理解,没有了深圳的华强北,中国的手机产业要壮大、估计得需要更长的时间。没有了八仙过海般的激烈竞争、野蛮生长,何来优胜劣汰?!既然要做庄,哪有什么 “ 健康平稳求发展 ” 的?!这一点,是自己一直以来的观点;

7、个人一直认为,对于任何的企业来说,不管是选择变、或者是不变,本身都是一个赌博。最终的结果,要么就是从做庄的、变为做闲甚至是死掉的,或者是从做闲的、变成做庄的 —— 尽管在当今的社会上,大企业始终是少数、中小企业一直是多数,交不起 “ 学费 ”、不愿意承受或者承受不起犯错成本的,就注定了要在夹缝中混饭吃,认命、少埋怨;

8、对于中国的摩托车企业来说,电动 vs 燃料氢,这已经是个明确的结果,第三个选择目前还没有看到。不管是否愿意去接受这一场变与不变的赌博,所有的企业,本质上已经随着越来越接近下一代技术之争而下了赌注;

9、考虑中国两轮产业的特点,电动 vs 燃料氢,影响较大的实际上就是发动机制造企业。因为很多的电动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原本就只是一个组装企业。只是,一旦燃料氢渐渐成为主流的话,那么过去的积累将会清零,尽管,从技术/性能的角度上去说,我自己不觉得这些技术的积累能有多少价值;

10、对于制造商来说,最让人关心的,不一定是电动与燃料氢之争,重点是如何判断适合自身入市的切入时间点,究竟是在几时呢?是未来的 10 年之内、还是在未来的 10 年之后?当然,最多人会选择:先看看,到时候再说!因为,这毕竟是由实力与决心所决定的;

11、在技术的领域里,即使是巨头般的制造商,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早就做好了把前期投入扔了的打算。这个世界本就找不到真正不差钱的人,“ 不差钱 ” 这话只存在于市井之间、休闲过日之时,即使强如美国的政府、也会欠了一屁股的债。故此,如何避免虎不成反类犬,技术先驱未果、反倒变成了先烈,相信会是大部分的制造商在大变革过程中,所需要慎重思考的核心。这一点,也是上面所说的,对切入的时间点之选择;

12、正如上述,对于制造商来说,赌局已经开始了,不要以为没投过钱和精力进去,就觉得自己还没下注、仍有时间让你慢慢观望 ... ... ...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摩托车产业,该何去何从、能何去何从?!就目前的环境之下,也许死磕电动,算是能够找得到一点门缝的选择。

下面的图片,Yamaha 在 2005 年的时候公开的燃料氢概念车 FC-me(资料图片)。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下面的图片,Yamaha 在 1993 年公开的、展示用的电动踏板 MEST(Minimum Electric System Transportation,最小最轻的电动移动工具。资料图片)。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下面的图片,Suzuki 在 2015 年公开的、搭载燃料氢电池动力系统的 Burgman Fuel Cell(资料图片)。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下面的图片,日本 Toyota 丰田汽车在本月初、展示的第二代燃料氢电池模块 GEH2(资料图片)。丰田于 1992 年开始研发燃料电池,新的第二代燃料氢电池模块由位于布鲁塞尔成果 TME(Toyota Motor Europe,丰田欧洲)研发中心欧洲制造团队组装,在去年的九月底首次发布。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下面的图片,为卡车、乘用车提供燃料氢电池配套的 Bosch 博世(资料图片)。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下面的图片,Volvo 沃尔沃与 Daimler 戴姆勒集团合作生产的燃料氢电池模块,以及内部测试中、并计划于 2023 年开始与客户一起进行测试,使用燃料氢电池动力总成的戴姆勒重型卡车(资料图片)。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下面的图片,BMW 宝马集团在去年发布的 i Hydrogen Next 燃料氢电池动力总成(资料图片)。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电动 vs 燃料氢,下一代车辆技术的博弈开始接受下注(上)

(待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