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2月7日,著名翻译家、散文家徐伟勇先生因病逝世。3月初,家属接到有关方面的通知,徐一勇同志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不准开追悼会。追悼会后来被取消,但那是1979年4月12日,在他去世两年多之后。这一次,他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战线的老兵",在悼词中,他说:"徐义勇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坚持真理的一生,是努力工作的一生。
徐伟勇一生的荣誉和屈辱与鲁迅有关
1911年1月15日,徐义勇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一个手工艺品贫寒的家庭,从一所年轻的聪明好学校,5岁就进了村房山小学,成绩不错。由于家庭原因,高中毕业后会辍学。许伟勇1926年参加革命,被当地政府通缉,逃往上海,考入国立劳动大学半年学习。毕业后在浙江省临海汇浦中学任教。在此期间,他开始翻译国外文学作品,并模仿鲁迅的风格创作散文,非常出色。
1932年11月,徐义勇翻译了出版的托尔斯泰传记,他立即决定给鲁迅寄一本书,还写了一封信征求意见。当晚收到一封赠书和信,鲁迅从此两人开始亲密通信。据统计,从1933年到1936年8月5日,他们交流了52次。

1935年3月,徐义勇准备出版《混合集》,请鲁迅作序言,一直关心年轻作家的鲁迅欣然同意。在他的序言中,他说,散文集"与现在相关,生动,溢出,有用和富有同情心"。民国文坛第一头牛的入选,无疑震撼了最初进入文坛的徐伟勇的名声。
然而,生活的戏剧性无处不在,有时甚至当事人都看不清。就在徐义勇第一次站出来的时候,"左联盟"注意到了他,任命宣传部长任白哥与他交谈,邀请他加入。不久,他被选入左翼联盟常务委员会,担任宣传部长。次年,"左联盟"领导成员田涵、杨汉轩被捕,任白果因身份暴露不得不逃往日本,徐玉勇还担任"左联盟"书记。徐伟勇进入"左联盟",一方面是进一步接近"左联盟"作为鲁迅的实际拥有者,另一方面,莫名其妙地在左翼文学界发生争执。
1936年,围绕"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通俗文学"的口号,左翼文学界认为前者是周洋倡导的,是鲁迅支持的。鲁迅主张两个口号并存,但周洋认为只有"国防文学"才是唯一正确的。这时,徐维永给鲁迅写了一封信,诉说他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反对"不干,只要要有特殊资格的领导"。信中补充说:"此刻,我一直觉得,先生先生过去六个月的言行无意中助长了一种不良趋势。随着胡峰的气质造假,对黄原的行为,先生没有仔细检查,永远都是私下,眼花缭乱的群众,如果偶像,那么从他们的野心出发,分界运动,那么一根头发就不能被清理干净。"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看问题的问题,它只是看人,这是过去六个月先生错误的根源。Looker先生再也看不清了。比如说,就我个人而言,有很多缺点,但是我老公把我写这一层的一大缺点搞糊涂了,我觉得真的很有趣。"
这封信的语气直率、霸道,甚至有一种高贵的品味,自然引起了鲁迅极大的不高兴。1936年8月,鲁迅在《作家》月刊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了《回答徐伟勇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批评了徐伟勇的相关斥责。批评他"在国灾面前当下,白天说一些浮夸的话,黑夜进行一些分离、挑衅、分裂的行为","抓起一面旗帜,自以为是,拿出一对奴隶主的架子,以鞭子为唯一的表演",徐璐从此分道扬镳。
平心而论,鲁迅对徐某来信的反应确实有点过分。
年轻人写信不知道分量,让自己心不高兴,作为老鲁迅在回信中惨痛的教训,也是合理的,但会涉及第三方的来信和回信公开发表,这才是真正激怒的,扩大了矛盾。鲁迅死后,许维永派出了一对搭档,其实也表达了自己对鲁迅举动的看法,结为:"敌友,俞只问自己;
然而,在鲁迅身边,他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当他回击许伟勇时,他并不认为这封信只是徐某的意见,而是代表了周洋集团。在给杨玉云的信中,他说:"其实他虽然写了这封信,但是代表一个群体。试着仔细阅读,看看那个语气,仅此而已。"有必要简要谈谈鲁迅和周洋的关系。鲁迅和周阳之前没有过节,但周阳在"左联"生存期,故意排挤鲁迅,与鲁迅好风雪峰、胡峰作战。"左联"的解散也有些自以为是,但派毛墩还是把鲁迅告知了一点。在两个口号之间的辩论中,也存在明显的宗派倾向。既然鲁迅觉得徐伟勇是周洋的代言人,自然会有大量专项批判。
离开上海后,徐伟勇前往延安,向一位领导人报告了"左联盟"的解散和与鲁迅的争执,他理解并相信,这场争执发生在从内战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渡的关键时刻,这不仅是不可避免的, 但也有益。辩论的本质是,它是革命阵营内部的辩论,而不是革命和反革命之间的辩论。后来,领导还鼓励他解决入党问题,亲自选给他介绍党,建议他的家人也接待延安。然而,世界就像一朵云,到了五十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想到翻倒徐伟勇时,又因为与鲁迅的争执再次成为"罪人",被贴上了"右"、"反革命"的标签,痛苦不堪,以至于到死,仍然盖不住棺材。与其说,他一生都活在与鲁迅争执的"包袱"中,也不为过。
幸运的是,世界终将向前迈进,无论徐伟勇当年写给鲁迅的信是对还是错,一个根据历史性质客观公正的新时代结论,这本身就是值得好运的。
(作者为湖南人文技术学院副教授)
这篇文章发表于2016年10月31日的《北京日报》,标题为"知道我有罪,没什么可说的"。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玉明玉明
制片人:李青莹
编辑:缗轩
流程编辑:孙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