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2月7日,著名翻譯家、散文家徐偉勇先生因病逝世。3月初,家屬接到有關方面的通知,徐一勇同志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不準開追悼會。追悼會後來被取消,但那是1979年4月12日,在他去世兩年多之後。這一次,他被稱為"中國共産黨員,中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戰線的老兵",在悼詞中,他說:"徐義勇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堅持真理的一生,是努力工作的一生。
徐偉勇一生的榮譽和屈辱與魯迅有關
1911年1月15日,徐義勇出生于浙江省上虞縣一個手工藝品貧寒的家庭,從一所年輕的聰明好學校,5歲就進了村房山國小,成績不錯。由于家庭原因,高中畢業後會辍學。許偉勇1926年參加革命,被當地政府通緝,逃往上海,考入國立勞動大學半年學習。畢業後在浙江省臨海彙浦中學任教。在此期間,他開始翻譯國外文學作品,并模仿魯迅的風格創作散文,非常出色。
1932年11月,徐義勇翻譯了出版的托爾斯泰傳記,他立即決定給魯迅寄一本書,還寫了一封信征求意見。當晚收到一封贈書和信,魯迅從此兩人開始親密通信。據統計,從1933年到1936年8月5日,他們交流了52次。

1935年3月,徐義勇準備出版《混合集》,請魯迅作序言,一直關心年輕作家的魯迅欣然同意。在他的序言中,他說,散文集"與現在相關,生動,溢出,有用和富有同情心"。民國文壇第一頭牛的入選,無疑震撼了最初進入文壇的徐偉勇的名聲。
然而,生活的戲劇性無處不在,有時甚至當事人都看不清。就在徐義勇第一次站出來的時候,"左聯盟"注意到了他,任命宣傳部長任白哥與他交談,邀請他加入。不久,他被選入左翼聯盟常務委員會,擔任宣傳部長。次年,"左聯盟"上司成員田涵、楊漢軒被捕,任白果因身份暴露不得不逃往日本,徐玉勇還擔任"左聯盟"書記。徐偉勇進入"左聯盟",一方面是進一步接近"左聯盟"作為魯迅的實際擁有者,另一方面,莫名其妙地在左翼文學界發生争執。
1936年,圍繞"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争通俗文學"的口号,左翼文學界認為前者是周洋倡導的,是魯迅支援的。魯迅主張兩個口号并存,但周洋認為隻有"國防文學"才是唯一正确的。這時,徐維永給魯迅寫了一封信,訴說他在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無産階級上司,反對"不幹,隻要要有特殊資格的上司"。信中補充說:"此刻,我一直覺得,先生先生過去六個月的言行無意中助長了一種不良趨勢。随着胡峰的氣質造假,對黃原的行為,先生沒有仔細檢查,永遠都是私下,眼花缭亂的群衆,如果偶像,那麼從他們的野心出發,分界運動,那麼一根頭發就不能被清理幹淨。"我不認為這是一個看問題的問題,它隻是看人,這是過去六個月先生錯誤的根源。Looker先生再也看不清了。比如說,就我個人而言,有很多缺點,但是我老公把我寫這一層的一大缺點搞糊塗了,我覺得真的很有趣。"
這封信的語氣直率、霸道,甚至有一種高貴的品味,自然引起了魯迅極大的不高興。1936年8月,魯迅在《作家》月刊第一卷第五期上發表了《回答徐偉勇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批評了徐偉勇的相關斥責。批評他"在國災面前當下,白天說一些浮誇的話,黑夜進行一些分離、挑釁、分裂的行為","抓起一面旗幟,自以為是,拿出一對奴隸主的架子,以鞭子為唯一的表演",徐璐從此分道揚镳。
平心而論,魯迅對徐某來信的反應确實有點過分。
年輕人寫信不知道分量,讓自己心不高興,作為老魯迅在回信中慘痛的教訓,也是合理的,但會涉及第三方的來信和回信公開發表,這才是真正激怒的,擴大了沖突。魯迅死後,許維永派出了一對搭檔,其實也表達了自己對魯迅舉動的看法,結為:"敵友,俞隻問自己;
然而,在魯迅身邊,他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當他回擊許偉勇時,他并不認為這封信隻是徐某的意見,而是代表了周洋集團。在給楊玉雲的信中,他說:"其實他雖然寫了這封信,但是代表一個群體。試着仔細閱讀,看看那個語氣,僅此而已。"有必要簡要談談魯迅和周洋的關系。魯迅和周陽之前沒有過節,但周陽在"左聯"生存期,故意排擠魯迅,與魯迅好風雪峰、胡峰作戰。"左聯"的解散也有些自以為是,但派毛墩還是把魯迅告知了一點。在兩個口号之間的辯論中,也存在明顯的宗派傾向。既然魯迅覺得徐偉勇是周洋的代言人,自然會有大量專項批判。
離開上海後,徐偉勇前往延安,向一位上司人報告了"左聯盟"的解散和與魯迅的争執,他了解并相信,這場争執發生在從内戰向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過渡的關鍵時刻,這不僅是不可避免的, 但也有益。辯論的本質是,它是革命陣營内部的辯論,而不是革命和反革命之間的辯論。後來,上司還鼓勵他解決入黨問題,親自選給他介紹黨,建議他的家人也接待延安。然而,世界就像一朵雲,到了五十年代末、20世紀60年代中期,當想到翻倒徐偉勇時,又因為與魯迅的争執再次成為"罪人",被貼上了"右"、"反革命"的标簽,痛苦不堪,以至于到死,仍然蓋不住棺材。與其說,他一生都活在與魯迅争執的"包袱"中,也不為過。
幸運的是,世界終将向前邁進,無論徐偉勇當年寫給魯迅的信是對還是錯,一個根據曆史性質客觀公正的新時代結論,這本身就是值得好運的。
(作者為湖南人文技術學院副教授)
這篇文章發表于2016年10月31日的《北京日報》,标題為"知道我有罪,沒什麼可說的"。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玉明玉明
制片人:李青瑩
編輯:缗軒
流程編輯:孫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