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鎮清朝尚書讀書處 自幼家貧 剪字為書 四朝為官 還讀我書

作者:鄉村攝影師重禾

沿着邵伯古鎮斑駁的石條路一直向南,有一處剛剛修複的古建築,南大街143-145号,這裡就是董恂讀書處。

董恂的是何許人?

古鎮清朝尚書讀書處 自幼家貧 剪字為書 四朝為官 還讀我書

董恂,字忱甫(音城府),1807年出生于江都邵伯運河西惠政橋東南舊宅,他曆事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官至兵、戶兩部尚書,曾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全權大臣,是我國“英詩漢譯第一人”。

自幼家貧 剪字為書

董恂小時候家裡很窮,曾經就在這邵伯鎮上搬了四次家。但是其家人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4歲時,祖父便剪字為書,逐字教授。他愛讀書,尤喜考據之學。少年的他,幾乎讀遍了當時邵伯鎮上私人藏書。道光十七年(1840)中舉人,二十年(1843)中進士,并就此踏上仕途。

現在的董恂讀書的房子原來是經營油坊的齊氏所建,後齊氏與董恂結為親家,董恂守孝就在這裡讀書。

修複後的這座院落占地960平方米、建築面積670平方米,采用浮雕、透雕、淺雕等工藝,是明清建築特有的古樸、厚重風格。

古鎮清朝尚書讀書處 自幼家貧 剪字為書 四朝為官 還讀我書

修繕後的董恂讀書處

四朝為官 不忘家鄉

董恂為官數十年,身居廟堂之高,但卻時時直念着千裡之外的故鄉,古鎮邵伯。

鹹豐二年(1852)董恂奉命督運楚南漕糧,路過家鄉時,見運河邊上的鎮水鐵牛儲存完好,唯獨沒有銘文,便補撰了鐵牛銘文。

他熱心鄉裡慈善事業,不僅出資養廉金,倡建博愛堂與恤嫠會,收養無家可歸的老弱病殘,還捐資修築河西大街,并以遒勁的隸書命名為“參府街”,曾經在大馬頭的對岸,現在已經沒有蹤迹可尋。

鹹豐三年(1853)冬,從湖南“奉諱歸裡”,他利用這段時間,踏遍故鄉的溝溝坎坎,實地通路搜集第一手資料,于鹹豐五年(1855)七月動筆,前後用了不到5個月時間,完成了《甘棠小志》。

古鎮清朝尚書讀書處 自幼家貧 剪字為書 四朝為官 還讀我書

邵伯古鎮四角樓

年逾八旬 還讀我書

光緒八年(1882)董恂年老體衰退休,罷職京師,以“還讀我書”名其室。84歲時仍購買了長達1430卷的《皇詩經解續編》研讀,可見其生命不息,讀書不止的精神。

光緒十八年(1892)董恂病故于京師,終年86歲。彌留之際,他囑其長孫為其柩側挂上挽匾聯“不患不夷,渺滄海之一栗;而今而後,聽史論于千秋。”匾額“還讀我書”。光緒帝親賜祭文,稱其“性行純良,才能稱職”。

雖然董恂沒有歸葬故裡邵伯鎮,但是家鄉百姓出于對他的熱愛,特地為他建起了一座衣冠冢,立碑紀念。

竹影茶語 2021年11月8日

古鎮清朝尚書讀書處 自幼家貧 剪字為書 四朝為官 還讀我書

邵伯古鎮的條石碼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