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西武甯是《孔傳古文尚書》誕生的搖籃

作者:THOMHS

幕阜山脈中段鐘鼎山南麓、修水中遊北岸有梅林村,隸屬贛西北武甯縣。闾裡曹氏宗譜記載:一世祖曹松,曹操後裔,原籍舒州梅城(今屬安慶),曆豫章太守,子孫家焉。似告世人梅林之名源自曹松故鄉梅城。然晚唐詩人曹松,新、舊《唐書》無傳,唯五代《唐摭言》、元《唐才子傳》有錄。曹松一生颠沛流離,遊曆四方,晚年避亂南昌,年七十進士及第登“五老榜”,次年卒。論曹松為後世所銘記,隻有他那句千古絕唱“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将功成萬骨枯”。所謂曹松乃曹操之後、曆豫章太守、萍居梅林之說,與史抵牾,考無實據。梅林曹氏為何擡曹松入宗譜尊為一世祖?其背後曆史真相令人驚歎!

考《晉書》卷六十六《陶侃傳》,傳中叙述三件不同的事件卻涉及同一人梅陶,此罕見于《晉書》列傳。晉建興三年(公元315),荊州刺史陶侃平定杜弢之亂引來大将軍王敦嫉妒将殺侃,王敦之咨議參軍梅陶言于敦曰:“周訪與侃親姻,如左右手,安有斷人左手而右手不應呼?”梅陶救了陶侃一命。作為回報,陶侃平蘇峻、殺郭默,領江、荊刺史大權在握時“表論梅陶”。陶侃薨後,梅陶與親人曹識書曰:“陶公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陸抗諸人不能及也。”陶侃乃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之曾祖父,梅陶何許人也?其為何冒開罪王敦救陶侃于危時,而陶侃得勢之日又念念不忘提攜梅陶,即使陶侃死後梅陶不改初衷為陶侃歌功頌德?梅陶與陶侃關系非比尋常、耐人尋味。

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卷中之上《方正》第39條雲:“梅頤嘗有惠于陶公,後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收之。”劉孝标注引《晉諸公贊》曰:“頤字仲真,汝南西平人。”又引《永嘉流人名》曰:“頤,領軍司馬。頤弟陶,字叔真。”據此可知,梅陶為汝南郡西平縣人(今駐馬店市西平縣),兄梅頤曾為豫章太守。陶侃與梅陶生于三國末或西晉初,梅陶為汝南西平人,而陶侃為豫章鄱陽人(今屬都昌縣),彼時魏晉與東吳劃江為敵,倆人是如何結刎頸之交,成生死朋友呢?故事當從漢末黃巾起義說起。

範晔《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載:中平元年四月(公元184),“汝南黃巾敗太守趙謙于邵陵”。六月,“皇甫嵩、朱儁大破汝南黃巾于西華”。遇此亂世,汝南百姓逃亡可想而知。他們逃往何方?同書志第二十二《郡國四》豫章郡條,南北朝劉昭注引南昌人雷次宗《豫章記》曰:“新吳、上蔡、永修,并中平中立。豫章縣,建安立。上蔡民徙此地,立名上蔡。”其意是,汝南郡上蔡縣人(今屬駐馬店市上蔡縣)因黃巾之亂遷至江南豫章郡之蜀水(今贛江支流錦江)流域,并僑置上蔡縣(今屬上高縣和宜豐縣)。那麼,汝南郡其他縣之人是否也逃往了江南豫章郡?

檢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之一百六分甯縣(今修水縣)條雲:分甯縣乃武甯縣地,“唐貞元十六年置縣,以分甯名之。”又載:“西平縣故城,在縣(謝承《後漢書》卷六王谟按:《太平寰宇記》曰:“西平故城在武甯縣西二百九十七裡。”)西二百九十七裡。”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二十六《古迹》記載略同。也就是說,汝南郡西平縣人亦逃至江南豫章郡修水(贛江支流)流域,并僑置西平縣(今武甯、修水)。考郦道元《水經注》卷二十一《汝水》,知兩漢時汝水中遊有西平縣與上蔡縣接壤(今世亦同);而豫章郡境内僑置西平縣與上蔡縣彼時亦相連,中間僅隔九嶺山脈。春秋時,汝南西平縣稱柏國,上蔡縣稱蔡國,曾聯合抗楚,一脈相承、同仇敵忾;至漢末遇黃巾之亂逃亡時,仍攜手相随、不離不棄。豫章西平、上蔡倆僑縣皆置于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僑置上蔡縣晉時改稱望蔡,多見于後世史籍志乘,而僑置西平縣唯有宋《太平廣記》《太平寰宇記》和《輿地紀勝》有記載。考陳壽《三國志》卷49《太史慈傳》,後漢建安4年(公元199),孫策改西平縣為西安縣(今武甯、修水)。僑置西平縣存世僅15年(185至199),為後世史家所忽略乃情理之中。僑置西平縣稍縱即逝,但不妨礙北來之西平人築西平城以繁衍後嗣、開枝散葉,梅氏正是其中一族。晉太康元年(公元280)西晉平定東吳,晉廷強遷東吳舊将吏及百姓至長江以北(見《晉書》卷三《世祖武帝紀》)。陶侃和周訪正是此時由長江之南遷往江北尋陽縣(今屬黃梅縣和武穴市),《晉書》陶侃傳和周訪傳記載甚明。梅陶一族亦不得不從豫章西平,即今武甯梅林遷往江北尋陽。清嚴可均輯《全晉書》卷128載:梅陶曾仿效賈誼作《鵩鳥賦》,序雲:“餘既遭王敦之難,遂見忌錄,居于武昌,其秋有野鳥入室,感賈誼鵬鳥,依而作焉。”彼時,武昌郡轄尋陽縣。後世所置黃梅縣正源自豫章西平梅陶一族。陶侃生于公元259年,周訪生于260年,梅陶略小于他倆。公元280年他們三人同遷江北尋陽縣,永嘉之亂(公元307至312)前夕,陶侃、周訪回遷江南僑置尋陽縣(今屬九江市),江北、江南三人皆成鄉裡少年。這就是梅陶與陶侃能結刎頸之交、成生死朋友的原因。

至此,真相大白。漢末黃巾之亂,汝南西平人南遷豫章修水流域,萍居今武甯梅林村,梅林之名源自梅陶一族。梅陶,字叔真,與陶侃、周訪為鄉裡少年。梅陶親人曹識之曾祖父曹休乃曹操之族子(見《三國志》卷九《曹休傳》),曹識有子稱曹毗,文學家,《晉書》卷92有傳,曹松是否為曹識之後無考。梅陶有兄梅頤、字仲真,官拜豫章太守。梅陶曾仿賈誼作《鵬鳥賦》,而曹松詩風恰似賈島,工于練字、刻意苦吟。

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載:“江左中興,元帝時豫章内史梅頤(原文作枚赜)奏上孔傳《古文尚書》。”《隋書.經籍志》又載:“晉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及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并亡。……至東晉,豫章内史梅頤(原文作赜),始得安國之傳,奏之,時又缺《舜典》一篇”。對讀《世說新語》方正篇,方知是豫章西平梅頤在東晉初向晉元帝獻上了孔傳《古文尚書》。

今傳世之《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正是東晉梅頤所獻之孔傳《古文尚書》的傳本。梅林曹氏族譜看似訛錯不堪,實則源遠流長。是它向今人揭示了江西武甯是《孔傳古文尚書》誕生的搖籃。

辛醜季秋 豫章詩文撰于北京柳巷冠英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