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作者:趣史微視訊

近日,這樣一段短視訊在網上流傳,引起了廣泛關注,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身穿藍白相間的水手紀念制服,對着鏡頭用力說:"我每天拿着這個碗,記得我是革命戰士,革命戰士肩負着神聖的責任,我要保衛祖國,建設祖國。在視訊的最後,他以一種似乎精神良好的精神唱起了"中國志願軍戰争之歌"。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視訊中的主人公是來自湖南省長沙市的89歲男子吳賢生,他于1949年參軍,并于1950年加入反美援助北韓。

一個小的綠色琺琅碗,榮民已經吃了71年

"這是我的老人家,我和你在一起已經71年了。吳先是笑了笑,端着碗。這是他入伍的第一天,這碗跟着他來到戰場,一起見證了反美援助北韓那段艱難的時期。無論他後來被調到哪個機關,這個小小的綠色琺琅碗從未與他分離過。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1949年8月,18歲的吳賢生在長沙參軍。入伍的第一天,軍隊就給士兵們送來了物資,包括這個小琺琅碗,誰能預料到它一開始并不好看,從此成為吳顯生的心"無價之寶"。

吳賢生帶着這顆綠色的琺琅碗走上戰場。入伍後不久,吳賢生被陸軍調往青島海軍。1951年6月,王家邁雷達站剛剛建成,吳賢生成為一名雷達兵。到1952年,包括吳顯生在内的八名雷達人員已經跟随部隊的指揮前往北韓作戰。1952年4月的一天,夜幕降臨後,吳憲生拎着兩包餅幹,和戰友們坐在悶熱的火車上,經過20多個小時的奔跑,悄悄地到達了丹東港,然後乘着北韓的帆船,航行了近四個小時,吳顯生等人終于抵達宮島, 北韓的前哨。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該島占地約3平方公裡。雖然整個島嶼并不大,但它占據了北韓西海岸的門戶區域,在戰略上是危險的。登陸該島後,吳賢生和士兵們開始進行密集的雷達探測工作,并建造防禦工事。"我們住在島上的地下隧道裡,日複一日地黑暗。吳回憶道。為了保證雷達站的保密性,他和戰友們隻能解決自己在地下坑裡的睡眠問題,"但生活在黑暗中,每次在小碗裡吃飯,心中總是充滿希望。吳先是歎了口氣。

1954年,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後,吳先生在離開五年後回到長沙與家人團聚。

雖然碗的表面褪色很多,但吳賢生還是沒有丢掉,家人一再勸他換碗吃,但都被拒絕了。"我會繼續使用它,這是我的革命性工作。吳老對此非常堅持。

雖然他已經恢複了平靜的生活,但老人還是用碗吃飯。因為在他看來,隻要能用這個陪伴他幾十年的"老朋友",心中永遠都對人生充滿希望。

半個多世紀以來,戰火一直平息着,但每次看到這個琺琅碗,還是讓吳想起了70年前的戰争記憶,就像電影畫面一樣,不斷展現在老人面前。即便是現在,他也經常在夢中醒來,以為自己還在北韓前線,在戰場上展開激烈的戰鬥。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這位70年前的"最可愛的男人"在回憶自己的歲月時,仍然精神抖擻。

二、先入軍營,用65天時間建雷達站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除了琺琅碗,吳賢生還珍藏着自己22歲的照片,照片上他帶着劍眉星,長得好看。此時此刻,他正處于壯年,他最好的年輕人都獻身于國家,反美援助北韓的事業。吳顯生小心翼翼地拍下了這張照片,講述了他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雷達産業整體還是空白的。為了加快我軍的現代化建設。1951年5月,吳賢生和其他八名從上海東海學校雷達專業畢業的學員來到青島,為建設中國第一個海軍雷達站做準備。吳憲生還記得,雷達站的設計始于1951年6月8日,同年7月4日開始建設,8月3日竣工。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在短短65天内,在100多米高的沙漠山上建造這樣一個現代化的雷達站,這是多麼偉大的成就。據吳顯生介紹,該站的建立代表了我海軍單眼觀測曆史的終結。

三、為了解放島嶼,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僞裝

1953年,中國的雷達兵前往浙江前線。"沿海有很多島嶼沒有被解放,我們的雷達站位于浙江省東口外的高島上。"吳說。

整個高島面積約2平方公裡,位于大陳島的東南部,那裡是近2萬名國民黨軍隊的所在地。在高島和大陳之間,還有一個名為"一江山"的島嶼,該島也容納了1,500多名國民黨軍隊。

"我們的雷達站一直在敵人的眼皮底下運作。"吳說。為了使敵人失明,他和他的戰友們僞裝了雷達天線,除了覆寫了一些塗有各種顔色的畫布外,還在雷達上插入了許多分支。

由于海軍制服是明亮的白色,是以很容易被敵人發現。是以當他們通常在山上移動時,他們通常會打扮成海邊的漁民來僞裝自己。而且由于敵人的嚴密封鎖,他們的生活更加艱難,淡水供應不足。是以,在惡劣的條件下,士兵們會把他們早上用過的洗滌水存放在一個大桶裡,然後在海邊洗,用過濾後的淡水沖洗幹淨。

敵方艦隊繼續積極行動,經常在高島附近攔截船隻進行破壞和偵察。而吳賢生和同志們隻能先下沉,屏住呼吸,靜靜地等待着戰鬥機會的到來。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四、擊沉敵艦、海軍雷達兵不可或缺

皇帝不對人民負責,他們已經等了很久才終于來了機會。1954年11月14日,國民黨的太平号護衛艦駛出大陳島港後,被我們的雷達跟蹤。

太平号護衛艦是一艘擁有美國大西洋艦隊的美國護衛艦。1946年初,美國政府決定将這艘船交給國民黨海軍,以便向國民黨的蔣介石提供軍事援助。當時有報道稱,該艦是國民黨海軍的"第七大艦"。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雷達熄滅後,人民海軍向南派出了六艘魚雷艇。不久,國防部發出緊急電報要求擊沉,四艘魚雷快艇迅速出動,形成"太平"的緊密循環,空軍的轟炸機和戰鬥機也同時出動。此時,太平号護衛艦上的國民黨士兵對此一無所知。

"我們的雷達機組人員不斷用無線電記錄我們艦隊和敵方艦隊的位置,以及它的方向和速度。"吳說。直到我四艘魚雷快艇與太平号之間剩餘的四海裡,國民黨士兵才發現我軍的蹤迹,但為時已晚。"我軍發射的魚雷擊中了"太平輪"的右側,炸了一個大洞,瞬間掉進了水裡。

不久,兩艘敵艦從大陳港駛來,卻不敢接近"太平"号,反而打了幾串信号,轉身離開。14日3時,另一艘拖船悄悄地接近太平号,用粗繩将其拖向前,但速度極慢,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天亮後,太平号已經左右轉向東西,即使拖船什麼也做不了。第二天7點鐘,一艘巨輪沉入深海。吳小晖回憶說,時任新華社記者的華明同志将相機對準了一架可以放大40倍的望遠鏡,并在太平号沉沒之前捕捉到了這幅珍貴的圖像。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五、60年的分離,期待與戰友團聚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來自湖南的老人,除了說國語,也沒說幾句标準英語的話。"我在雷達上的老師是英籍華人,他是一位偉大的回歸工程師。"吳說。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1951年,中國突破了許多障礙,在新中國成功購買了第一台英國制造的海上偵察雷達。同年五月初,吳賢生、趙興權、陳春武等七位同志告别上海,來到青島。當時,上級向八名渾身是血的青年宣布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盡快建成我國第一個海軍雷達站。而工程師秦一泉也下定決心,從英國回國,成為新中國第一位海洋雷達工程師,幫助吳賢生等人建造了第一座海軍雷達站。

秦一泉将雷達的安裝、調試等工作完成,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相反,他選擇留下來,教八個年輕人如何使用雷達。吳賢生等人把他當成老師。直到1953年4月,吳賢生和其他八名中國雷達新兵在建造了中國第一個志願雷達站後,才響應軍隊的号召前往北韓前線。但作為一名歸國的技術人員秦一泉,則選擇留在國内繼續向中國人民傳授有用的知識。吳賢生等人也與秦一拳失去了聯系。

師後,無論是在炮火天戰的戰場上,還是在戰場後面學習作戰知識,吳顯生都沒有忘記秦毅對他的純正教誨。1955年,吳賢生在擔任雷達教官期間,在一本名為《秦一拳》的雜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讓他踏上了尋找年度老師的道路,他先是想給雜志寄信詢問作者的下落,但經過漫長的等待,還是沒有收到回複。幾年後,他聽說秦一泉是南開大學的老師,然後給南開大學和天津市委寫信,但隻收到了八個字的回複"這個人死了,不能送"。這短短的八個字似乎有千分量,吳賢生在這裡每一次向别人提起,也是傷心的眼淚。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幾十年來,吳憲生從未忘記他的戰友和部隊。2007年,吳老親自向湖南省内外多家媒體送去,尋找秦一拳老師和戰中老戰友。雖然老師已經去世,但他在青島找到了當年一起沉沒的"太平"兩位同志,但也在上海找到了第二批海軍雷達兵的幾名同志。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我們聊天的時候,都聊起了玩'太平',現在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聚在一起,一起拍一張完美的全家福。"吳說。今天,他仍然與戰友保持着密切的聯系。

六、61年後,随着"太平"老影師的沉沒重聚

1954年11月,新華社記者華明來浙江接受采訪,拍攝了太平号護衛艦沉沒的照片,這是反美援助北韓的珍貴畫面。華明記者還會見了敵英雄吳賢生等人。2015年,吳老終于與已經離開61年的華明記者重逢,兩個90歲的老人談起了親眼所見的戰鬥場面,或者說是同樣的記憶。

浙江衛視的《中國夢秀》在相關媒體的了解下,專門邀請吳老作為嘉賓錄制節目,主持人周立波與老人進行了親切的交談,聽老人講述了當年的英勇鬥志,看到吳老一個年輕人依然堅持昂首挺胸地向大家緻敬的場面, 許多觀衆流淚的現場。

他是北韓的榮民,在軍隊服役了71年:記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戰士。

更讓吳賢生吃驚的是,他的部隊也看到了媒體的報道,同年8月經過多次詢問才找到他。作為新中國最早的海軍雷達兵之一,他應征回軍隊,深刻感受了中國海軍建設的進步。部隊還向他贈送了一件全新的海軍紀念制服。

"我要穿上這套水手服走進中國小的教室,講述我們人民海軍的光榮曆史,直到我生命的最後一刻。"吳說。吳老的偉大奮鬥和自我奉獻,無愧于我們未來生活的崇敬。

引用

"入伍第一天發放的碗跟随了他71年,幾位反美援助榮民回憶了那些年" 項晨報

"中國新海軍第一雷達兵吳先生艱苦尋兵60年,終将老戰友"李卓

"湖南第一代海軍雷達兵吳賢生60年後期待重聚"陳月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