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在入伍第一天送來的碗跟着他走了71年,幾名反美援助榮民回憶起他們在槍炮雨中越過生死線的歲月。

他在入伍第一天送來的碗跟着他走了71年,幾名反美援助榮民回憶起他們在槍炮雨中越過生死線的歲月。

10月23日,反美援助北韓的老兵吳賢生炫耀了他在1949年入伍第一天收到的小搪瓷碗。攝影/記者 楊旭

一個斑駁的綠色琺琅碗,表面已經褪色,卻是一個89歲老人的寶藏。他在參軍的第一天收到的碗跟着他來到戰場,見證了多年來反美援助北韓。

今天,老人仍然在這個碗裡吃東西。在他看來,有了這位陪伴他幾十年的"老人",心中總有希望。

《湘鄉早報》實習生陳世賢,澎湃報道,王凱輝,鄧甯龍長沙

"敬禮,敬禮。"雖然是白色的,但老人的聲音很有力。大火停了半個多世紀,看到小琺琅碗,總想起70年前的戰争,記憶猶如電影畫面不斷展現在老人面前。睡覺時經常被槍聲吵醒,以為自己在北韓前線。

這70年前,"最可愛的人",回想起那些歲月依然氣勢洶洶,說說而已。10月23日,在湖南省榮軍醫院、榮軍療養中心和榮民家中,回憶起反美援助北韓,老人們還是很興奮,"文兵也可以上前線"。"

綠色小琺琅碗,老兵用它吃71年

"這是我的老人家,我和你在一起已經71年了。89歲的吳顯生說。

10月23日,記者來到長沙吳賢生家,兩位白人老人正坐在椅子上吃飯,桌上擺放着3個小菜,記者注意到老人的飯碗是一個小的綠色琺琅碗,表面已經褪色。為什麼老人不在櫥櫃裡使用漂亮的白瓷碗?

"我用這個碗吃東西已經71年了。吳先是用碗響了一聲,笑了笑。吳顯生告訴記者,這是他入伍的第一天碗,無論調到哪個部隊,綠色的小搪瓷碗總是跟着他。日複一日地使用,現在綠色小琺琅碗的表面已經斑駁,但吳顯生還是愛放手,家人也勸他換個小碗,可是他不想。"這是我革命性的飯碗,我會繼續使用它。"吳顯生告訴記者。

1949年8月,18歲的吳賢生在長沙子澤中學參軍,入伍第一天就送來了物資,一個小小的綠色搪瓷碗,從此成為吳賢生的"寶貝"。

綠色的小琺琅碗跟随吳賢生進入北韓戰争。入伍後不久,吳賢生被調到青島海軍,1951年6月8日,王家邁雷達站建成,吳賢生成為一名雷達兵。1952年,為了防止第二次仁川登陸曆史重演,八名雷達士兵加入了軍隊,在北韓作戰。1952年4月的一天,夜幕降臨,吳賢生分兩包餅幹,偷偷坐在一列空蕩蕩的火車上,經過20多個小時的晝夜旅行,悄悄抵達丹東港,坐在一艘由北韓叔夫駕駛的木帆船上,在海上航行了近4個小時, 最後抵達北韓西海的前哨西奧瓦茲島。

該島面積約3平方公裡,面積不大,但它是往返北韓西海岸的門戶,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登陸該島後不久,吳賢生和士兵們開始做雷達探測工作,修建防禦工事。"我們都住在島上的地下隧道裡,每天24小時都是黑暗的。吳顯生回憶說,為了保證雷達站的秘密,他隻能和戰友們一起在地下坑道吃飯睡覺,"生活在黑暗中,用我的小碗吃飯,心中永遠充滿希望。"

吳顯生于1954年回到長沙,五年後與家人團聚。

"鬼門關上"走了一次,右腿因傷被截肢

"去吧,去吧,敵人的炮彈..."炸彈在煙霧彌漫的高地上爆炸的聲音,士兵的咆哮聲。

1952年,反美援助登高點,李秀奇和他的戰友們正在戰壕裡修建防禦工事,敵人意外炮彈突襲,離李秀奇爆炸不遠,炮彈彈片四處飛濺,李秀琪右小腿一陣劇痛,"感覺右腿疼,我暈倒了。""

受傷的李秀琪被送到衛生公司,因為傷勢嚴重,被送回黑龍江接受治療,醒來後,醫生告訴他,"因為傷勢嚴重,右腿截肢,同志你以後可能走不動了。"李秀奇聽到右腿失位的消息時,沉默了。

10月23日,在湖南省榮軍醫院榮軍康複中心,記者見到了87歲的老兵李秀奇,走路一瘸一拐,速度很慢,但他仍然堅持在沒有醫護人員幫助的情況下走路。

李秀奇告訴記者,1951年6月,他在株洲參軍,當時他隻有18歲。父親看到自己如此堅定地要參軍,雖然不情願,但仍然鼓勵他。1953年,反美援朝勝利後,李秀琪也從黑龍江回到長沙,在長沙花園,全家終于見面,"我父親看到我走路一瘸一拐,他哽咽了。李秀琪說,兩年後,父親又見到了自己,好久沒說。

"但我從不後悔與北韓開戰。"李秀琪堅定地說。

婦女們通過三條封鎖線戰鬥

"在特殊時刻,我們的文藝戰士也在前線。白發蒼蒼的劉桂英說。記者在榮軍療養中心的走廊裡,看到了老将劉貴英的銀發綠色制服。劉桂英今年85歲,但他堅強、直率、精神狀态良好。

1951年,劉貴英在貴州省思南參軍,成為文藝女戰士,然後參軍入朝,日常工作就是做文化宣傳,給士兵上文化課,士氣高漲。

1952年,一場需要女兵上前線的戰鬥,劉貴英毅然報名。這場戰鬥需要穿過敵人的三條封鎖線,每條封鎖線在24小時内從未阻止敵人的火力,"當戰機飛過頭頂,子彈掃過時"。"劉桂英興奮地說。也正是在這次競選中,她獲得了三等榮譽。

2020年10月24日,劉桂英将獲得反美援助北韓70周年紀念獎章。老人一提到就忍不住臉上的笑容。"媽媽老了,但愛幹淨,有時頭上戴着花。劉桂英的女兒顧女士透露。

臨走前,記者主動提出要為她行軍禮,老人欣然答應。站起來,站起來,敬禮,一舉完成整套動作。她的眼睛很堅定,仿佛就是那個在槍聲中沖出敵人封鎖線的女孩。

新聞連結

反美援助老兵應邀乘坐高鐵

懷華新聞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反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懷化鐵路警察局龍山派出所積極聯系當地政府,組織龍山反美援助部隊到北韓老兵會議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10月22日,龍山的天空格外晴朗,好幾天的雨水一掃而空,兩位精神抖擻的老人在警察的幫助下,走進了龍山的會議室。然後,警察聚集在兩個老人周圍,用精彩的戰鬥故事聽他們,把大家的回憶帶到那個時候。

田定福,1926年出生,1951年25歲參軍。當他跟随第68軍第203師第609團進入北韓時,現在,94歲的田定福,撫摸着參加反美援助北韓時獲得的和平勳章,仿佛回到了那個飽受戰争蹂躏的時代。"炮彈會立刻落下,是以炸彈的聲音會立刻響起,跑起來""還是和平歲月好啊",田老回頭一看,感受着戰争的殘酷,和平的價值。

張明金出生于1927年,1951年10月抵達北韓,經曆了大量的槍戰和雨水,血血淋漓,準備死去。說起他在北韓戰場上的經曆,這位93歲的老人精神振奮,思維清晰。"我速度很快,去任何我需要去的地方,"他說。戰争是殘酷的,看着戰友們一個接一個地倒下,看着戰場那悲慘的場面,年輕的張明金也在慢慢成長,變得勇敢,變得無所畏懼的生死,"關心他,死是好的,活得好,敵人來了,應該戰鬥。"張明金說。1953年7月停戰後,張明金于1953年12月傳回中國。

龍山站派出所獲悉,兩名老人尚未乘坐高鐵,随後積極聯系派出所,邀請兩名老人乘坐高鐵。兩位老人非常興奮,在警察的幫助下,他們第一次在家鄉乘坐了高速列車。

《曉湘晨報》記者 葛俊霞 建國 蒲彥軒 記者 曼彥坤

來源:項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緻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