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作者:趣史微视频

近日,这样一段短视频在网上流传,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穿蓝白相间的水手纪念制服,对着镜头用力说:"我每天拿着这个碗,记得我是革命战士,革命战士肩负着神圣的责任,我要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视频的最后,他以一种似乎精神良好的精神唱起了"中国志愿军战争之歌"。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视频中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南省长沙市的89岁男子吴贤生,他于1949年参军,并于1950年加入反美援助朝鲜。

一个小的绿色珐琅碗,退伍军人已经吃了71年

"这是我的老人家,我和你在一起已经71年了。吴先是笑了笑,端着碗。这是他入伍的第一天,这碗跟着他来到战场,一起见证了反美援助朝鲜那段艰难的时期。无论他后来被调到哪个单位,这个小小的绿色珐琅碗从未与他分离过。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1949年8月,18岁的吴贤生在长沙参军。入伍的第一天,军队就给士兵们送来了物资,包括这个小珐琅碗,谁能预料到它一开始并不好看,从此成为吴显生的心"无价之宝"。

吴贤生带着这颗绿色的珐琅碗走上战场。入伍后不久,吴贤生被陆军调往青岛海军。1951年6月,王家迈雷达站刚刚建成,吴贤生成为一名雷达兵。到1952年,包括吴显生在内的八名雷达人员已经跟随部队的指挥前往朝鲜作战。1952年4月的一天,夜幕降临后,吴宪生拎着两包饼干,和战友们坐在闷热的火车上,经过20多个小时的奔跑,悄悄地到达了丹东港,然后乘着朝鲜的帆船,航行了近四个小时,吴显生等人终于抵达宫岛, 朝鲜的前哨。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该岛占地约3平方公里。虽然整个岛屿并不大,但它占据了朝鲜西海岸的门户区域,在战略上是危险的。登陆该岛后,吴贤生和士兵们开始进行密集的雷达探测工作,并建造防御工事。"我们住在岛上的地下隧道里,日复一日地黑暗。吴回忆道。为了保证雷达站的保密性,他和战友们只能解决自己在地下坑里的睡眠问题,"但生活在黑暗中,每次在小碗里吃饭,心中总是充满希望。吴先是叹了口气。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吴先生在离开五年后回到长沙与家人团聚。

虽然碗的表面褪色很多,但吴贤生还是没有丢掉,家人一再劝他换碗吃,但都被拒绝了。"我会继续使用它,这是我的革命性工作。吴老对此非常坚持。

虽然他已经恢复了平静的生活,但老人还是用碗吃饭。因为在他看来,只要能用这个陪伴他几十年的"老朋友",心中永远都对人生充满希望。

半个多世纪以来,战火一直平息着,但每次看到这个珐琅碗,还是让吴想起了70年前的战争记忆,就像电影画面一样,不断展现在老人面前。即便是现在,他也经常在梦中醒来,以为自己还在朝鲜前线,在战场上展开激烈的战斗。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这位70年前的"最可爱的男人"在回忆自己的岁月时,仍然精神抖擞。

二、先入军营,用65天时间建雷达站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除了珐琅碗,吴贤生还珍藏着自己22岁的照片,照片上他带着剑眉星,长得好看。此时此刻,他正处于壮年,他最好的年轻人都献身于国家,反美援助朝鲜的事业。吴显生小心翼翼地拍下了这张照片,讲述了他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雷达产业整体还是空白的。为了加快我军的现代化建设。1951年5月,吴贤生和其他八名从上海东海学校雷达专业毕业的学员来到青岛,为建设中国第一个海军雷达站做准备。吴宪生还记得,雷达站的设计始于1951年6月8日,同年7月4日开始建设,8月3日竣工。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在短短65天内,在100多米高的沙漠山上建造这样一个现代化的雷达站,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据吴显生介绍,该站的建立代表了我海军单眼观测历史的终结。

三、为了解放岛屿,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伪装

1953年,中国的雷达兵前往浙江前线。"沿海有很多岛屿没有被解放,我们的雷达站位于浙江省东口外的高岛上。"吴说。

整个高岛面积约2平方公里,位于大陈岛的东南部,那里是近2万名国民党军队的所在地。在高岛和大陈之间,还有一个名为"一江山"的岛屿,该岛也容纳了1,500多名国民党军队。

"我们的雷达站一直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运作。"吴说。为了使敌人失明,他和他的战友们伪装了雷达天线,除了覆盖了一些涂有各种颜色的画布外,还在雷达上插入了许多分支。

由于海军制服是明亮的白色,因此很容易被敌人发现。所以当他们通常在山上移动时,他们通常会打扮成海边的渔民来伪装自己。而且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淡水供应不足。因此,在恶劣的条件下,士兵们会把他们早上用过的洗涤水存放在一个大桶里,然后在海边洗,用过滤后的淡水冲洗干净。

敌方舰队继续积极行动,经常在高岛附近拦截船只进行破坏和侦察。而吴贤生和同志们只能先下沉,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着战斗机会的到来。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四、击沉敌舰、海军雷达兵不可或缺

皇帝不对人民负责,他们已经等了很久才终于来了机会。1954年11月14日,国民党的太平号护卫舰驶出大陈岛港后,被我们的雷达跟踪。

太平号护卫舰是一艘拥有美国大西洋舰队的美国护卫舰。1946年初,美国政府决定将这艘船交给国民党海军,以便向国民党的蒋介石提供军事援助。当时有报道称,该舰是国民党海军的"第七大舰"。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雷达熄灭后,人民海军向南派出了六艘鱼雷艇。不久,国防部发出紧急电报要求击沉,四艘鱼雷快艇迅速出动,形成"太平"的紧密循环,空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也同时出动。此时,太平号护卫舰上的国民党士兵对此一无所知。

"我们的雷达机组人员不断用无线电记录我们舰队和敌方舰队的位置,以及它的方向和速度。"吴说。直到我四艘鱼雷快艇与太平号之间剩余的四海里,国民党士兵才发现我军的踪迹,但为时已晚。"我军发射的鱼雷击中了"太平轮"的右侧,炸了一个大洞,瞬间掉进了水里。

不久,两艘敌舰从大陈港驶来,却不敢接近"太平"号,反而打了几串信号,转身离开。14日3时,另一艘拖船悄悄地接近太平号,用粗绳将其拖向前,但速度极慢,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天亮后,太平号已经左右转向东西,即使拖船什么也做不了。第二天7点钟,一艘巨轮沉入深海。吴小晖回忆说,时任新华社记者的华明同志将相机对准了一架可以放大40倍的望远镜,并在太平号沉没之前捕捉到了这幅珍贵的图像。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五、60年的分离,期待与战友团聚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来自湖南的老人,除了说普通话,也没说几句标准英语的话。"我在雷达上的老师是英籍华人,他是一位伟大的回归工程师。"吴说。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1951年,中国突破了许多障碍,在新中国成功购买了第一台英国制造的海上侦察雷达。同年五月初,吴贤生、赵兴权、陈春武等七位同志告别上海,来到青岛。当时,上级向八名浑身是血的青年宣布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尽快建成我国第一个海军雷达站。而工程师秦一泉也下定决心,从英国回国,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海洋雷达工程师,帮助吴贤生等人建造了第一座海军雷达站。

秦一泉将雷达的安装、调试等工作完成,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相反,他选择留下来,教八个年轻人如何使用雷达。吴贤生等人把他当成老师。直到1953年4月,吴贤生和其他八名中国雷达新兵在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志愿雷达站后,才响应军队的号召前往朝鲜前线。但作为一名归国的技术人员秦一泉,则选择留在国内继续向中国人民传授有用的知识。吴贤生等人也与秦一拳失去了联系。

师后,无论是在炮火天战的战场上,还是在战场后面学习作战知识,吴显生都没有忘记秦毅对他的纯正教诲。1955年,吴贤生在担任雷达教官期间,在一本名为《秦一拳》的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让他踏上了寻找年度老师的道路,他先是想给杂志寄信询问作者的下落,但经过漫长的等待,还是没有收到回复。几年后,他听说秦一泉是南开大学的老师,然后给南开大学和天津市委写信,但只收到了八个字的回复"这个人死了,不能送"。这短短的八个字似乎有千分量,吴贤生在这里每一次向别人提起,也是伤心的眼泪。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几十年来,吴宪生从未忘记他的战友和部队。2007年,吴老亲自向湖南省内外多家媒体送去,寻找秦一拳老师和战中老战友。虽然老师已经去世,但他在青岛找到了当年一起沉没的"太平"两位同志,但也在上海找到了第二批海军雷达兵的几名同志。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我们聊天的时候,都聊起了玩'太平',现在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聚在一起,一起拍一张完美的全家福。"吴说。今天,他仍然与战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六、61年后,随着"太平"老影师的沉没重聚

1954年11月,新华社记者华明来浙江接受采访,拍摄了太平号护卫舰沉没的照片,这是反美援助朝鲜的珍贵画面。华明记者还会见了敌英雄吴贤生等人。2015年,吴老终于与已经离开61年的华明记者重逢,两个90岁的老人谈起了亲眼所见的战斗场面,或者说是同样的记忆。

浙江卫视的《中国梦秀》在相关媒体的了解下,专门邀请吴老作为嘉宾录制节目,主持人周立波与老人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听老人讲述了当年的英勇斗志,看到吴老一个年轻人依然坚持昂首挺胸地向大家致敬的场面, 许多观众流泪的现场。

他是朝鲜的退伍军人,在军队服役了71年:记得自己是一名革命战士。

更让吴贤生吃惊的是,他的部队也看到了媒体的报道,同年8月经过多次询问才找到他。作为新中国最早的海军雷达兵之一,他应征回军队,深刻感受了中国海军建设的进步。部队还向他赠送了一件全新的海军纪念制服。

"我要穿上这套水手服走进中小学的教室,讲述我们人民海军的光荣历史,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吴说。吴老的伟大奋斗和自我奉献,无愧于我们未来生活的崇敬。

引用

"入伍第一天发放的碗跟随了他71年,几位反美援助退伍军人回忆了那些年" 项晨报

"中国新海军第一雷达兵吴先生艰苦寻兵60年,终将老战友"李卓

"湖南第一代海军雷达兵吴贤生60年后期待重聚"陈月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