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貨成了赝品,赝品成了真貨?“盡信書不如無書”與《尚書》公案

作者:林屋公子

有一句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其實這句話中的“書”,本義并非是泛指書本,而是一類被稱為“《書》”的著作。“《書》”實際上是周代曆史文獻的統稱,據說孔子就編訂過《書》作為學生的教材。戰國時期百家争鳴,不少學者也搜集出一些《書》。不過大家的目的并非儲存曆史資料,而是為了論證自己的學說。這樣一來,很多《書》在流傳過程中就已經不是本來面目了,甚至當時流傳的不少《書》就是戰國時人的拟古之作。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說,盡信《書》還不如沒有《書》,我對于《武成》這篇《書》,所采信的不過是兩三片竹簡而已。仁者在天下沒有敵手,以最有仁道的來攻打最不仁道的,怎麼會出現血流漂杵的情況?這件事一般認為就是商周鼎革的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的商都郊外牧野。

在《史記·周本紀》中,記錄了這場戰争的經過。原來商纣王聽說周武王帶領諸侯前來,就發兵七十萬來抵擋武王。武王就派太師呂尚(也就是後世說的姜子牙)與百夫長挑戰商軍。商軍雖然人多勢衆,但都無抵抗之心,盼望着武王入主。結果商軍都倒戈相向幫助武王,武王驅使戰車前進,商軍紛紛崩潰背叛纣王。纣王逃跑至都城到達鹿台之上,穿上寶玉衣服,投火自焚而死。之後武王繼承天子之位,分封諸侯,西周王朝正式建立。

真貨成了赝品,赝品成了真貨?“盡信書不如無書”與《尚書》公案

在《周本紀》中,武王确實可以說是孟子口中的“至仁”了,居然隻派兩個人去象征性挑戰,就讓商朝七十萬大軍完全崩潰,之後輕松坐穩了王位。但我們同時可以看到,在孟子的時代确實有“血之流杵”的傳說。無獨有偶,在漢晉編訂的《逸周書》中有篇《世俘》,提到武王滅商後“遂征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七萬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一億指十萬,那麼被周人斬首(“馘”)的商人達17萬之多,無怪“血之流杵”了。

其實,《世俘》一般認為就是《武成》原文,或者說,與《武成》的史料來源相同。有趣的是,後世确實流傳一篇題名《武成》的文章,而這篇《武成》内容又不同于《世俘》。那麼,這篇《武成》究竟是什麼回事呢?

話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防止六國遺民思古,下令将民間所藏的《詩》《書》一律焚毀。不過,博士濟南人伏生自己将一批《書》藏在牆壁裡,進而躲開了秦的焚書和楚漢戰亂。西漢建立後,伏生将這批竹簡取出,經過整理後得到28篇。之後他就以這28篇為教材,在齊魯地區講學,因為這批《書》來自古代,是以又被叫《尚書》。“尚”就是“上”,上代、古代的意思。伏生的門徒逐漸形成了歐陽氏學、大夏侯氏學、小夏侯氏學三派。

從漢武帝至漢宣帝時,這三派《尚書》學先後被立為學官,也就是成為官方正統學術。《尚書》也是以被尊奉為儒家“五經”之一,稱為《書經》。

真貨成了赝品,赝品成了真貨?“盡信書不如無書”與《尚書》公案

但從西漢中期開始,社會上又出現一些用六國文字書寫的《尚書》,最有名的是孔子十一世孫孔安國的家傳本。大儒劉歆希望把它們也列入學官,由此産生著名的今古文之争。因為伏生傳下的《尚書》是用漢代文字寫成,是以被稱為今文《尚書》;而後來出現的《尚書》用六國文字寫成,是以被稱為古文《尚書》。雖然古文《尚書》終漢一代都未被立為學官,但經過學者不斷提倡,至曹魏時終于被寫入官方頒布的《三體石經》中。

但好景不長,西晉末年戰亂,今、古文《尚書》和石刻都散失。東晉建立後,豫章内史梅赜獻出一部古文《尚書》,其中共有五十八篇,與漢人劉向、鄭玄所說的一緻,其中又标有漢人孔安國作的注與總序一篇,是以就被學者認為是漢代孔安國所傳的古文《尚書》。到唐代,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其中的《尚書》正以這部古文《尚書》為底本,後來被刻入《唐石經》中,成為官方認證的版本。此後,宋、元、明、清,一直被視為法定版本。

不過,唐人就開始懷疑過古文《尚書》的真實性,到宋人吳樾時正式提出考證,之後經過明人梅鷟、清人閻若璩、惠棟考證,終于判定這部書是僞古文《尚書》,并非孔安國所傳,而是晉人僞作。不過在這五十八篇僞古文《尚書》中,又儲存了伏生的二十八篇真今文《尚書》,隻不過将它拆分為三十三篇了。當然,說今文《尚書》為真,隻是相對晉人炮制出來的僞古文而言,不代表其内容完全真實,其中的《虞書》《夏書》就都是戰國人的托古所作。

真貨成了赝品,赝品成了真貨?“盡信書不如無書”與《尚書》公案

在這二十五篇僞作中,《武成》篇赫然在列。它其實是晉人根據《孟子》記錄的這個标題編寫而成;至于真實的《武成》篇,在漢代也屬于古文《尚書》,但後來卻亡佚了。而它又不符合儒家塑造的周武王形象,是以僞造的人都不沒有把他列入僞古文《尚書》裡。而真正的《武成》篇反而被編入了不列入《尚書》的《逸周書》中,書名的“逸”就是亡佚的意思。就這樣,僞古文《尚書》的《武成》篇是赝品,而《逸周書》的《世俘》篇反而是真品。

在近年出土的清華大學館藏戰國竹簡中,就有不少《尚書》體文獻,如《尹至》《尹诰》等篇,這些篇章實際上可以視為戰國時期的真古文《尚書》,将其傳世本古文《尚書》中的《鹹有一德》《傅說之命》等篇對照,可以發現内容完全不同,這也可以進一步證明古文《尚書》為僞的結論。

參考文獻:

顧颉剛:《〈逸周書·世俘篇〉校注、寫定與評論》,載《文史》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劉起釪:《尚書》,載《經書淺談》,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謝維揚:《由清華簡〈說命〉三篇論古書成書與文本形成二三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