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戊戌政變中被革職永不叙用後,張元濟為何終身不再重返官場?

作者:滿樓說

作者:金滿樓

民國出版大家張元濟原本在科考路上一帆風順,其于18歲中秀才,23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并撥入翰林院,後分發為刑部主事,次年又以頭名成績考取總理衙門章京。

從履曆上看,張元濟無論在科考還是仕途上都堪稱春風得意,這在萬千讀書人中可謂鳳毛麟角。

1898年維新變法開始後,張元濟在翰林院侍讀學士徐緻靖的保薦下于6月16日受到光緒皇帝的單獨召見(同日召見者還有康有為),君臣相對,就變法問題做了大緻的探讨。

戊戌政變中被革職永不叙用後,張元濟為何終身不再重返官場?

9月5日,張元濟上奏變法總綱五條、細目四十條,分别就變法全局、滿漢、用人、理财等五大問題作出闡述。

9月18日,張元濟第二次上奏折,請求朝廷明降谕旨,令中外大員切實保薦素習礦路農工商學之人,以充實新設立的礦路農工商總局,發展實業。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慈禧太後很快發動政變,收回光緒皇帝大權,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匆忙流亡海外,譚嗣同等人則喋血京師菜市口。

事後,并未與康、梁等人結黨的張元濟雖然沒有殺身之禍,但因為同屬維新陣營,因而也遭到“革職、永不叙用”的嚴厲處罰。

如此,時年32歲的張元濟,他的政治最高峰也就此戛然而止。

戊戌政變中被革職永不叙用後,張元濟為何終身不再重返官場?

據說,在張元濟仕途頓挫之時,同處人生低谷的前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派人慰問他,并問他有何打算?張元濟表示,京城已無容身之地,自己将赴上海謀生。

10月下旬,張元濟攜眷南下上海。1899年 4月,在李鴻章親信、時任南洋公學督辦的盛宣懷幫助下,張元濟出任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主持翻譯東西各國新書。

而正是這一契機,讓張元濟逐漸脫離官場,并由此走向了近代出版業。

1901年,在商務印書館創始人之一夏瑞芳的邀請下,張元濟入股商務印書館,成為大股東之一。次年春,張元濟決定辭去所有任職,全身心地投入商務印書館中去。

對此,當時很多人都不了解,畢竟張元濟曾是翰林清貴,即使一度被罷官,将來遇到恩赦,官複原職也為未可知。如此身份,怎能就此栖身連一般讀書人都為之輕視的“賤業”呢?

戊戌政變中被革職永不叙用後,張元濟為何終身不再重返官場?

在寫給盛宣懷的一封信中,張元濟或許說出了他的所思所想:中國四萬萬人口,隻有四十萬人受過教育;而要開啟民智,就必須要出版好的書籍,自己願以“扶助教育為己任”。

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元濟原本有個美好前程,但戊戌年的那場政變改變了他的人生曆程。

或者說,張元濟成為近代出版業巨頭完全是一種曆史的偶然,他原本可以成為朝中高官、成為學術大家、或者成為大教育家。

但曆史的風雲變幻,慈禧太後卻在無意之間将他推下“商海”,并最終讓他成了近代中國的出版大家。

戊戌政變中被革職永不叙用後,張元濟為何終身不再重返官場?

當然,張元濟如果想重返官途的話也不是沒有機會。1906年1月,在清末新政的春風下,清廷學部奏請将張元濟開複原官,任學部參事廳行走。

之後,又由外務部奏調為儲才館提調。當年12月,張元濟入京供職,但因為難耐當時的官場習氣,次年1月即棄官南返。

之後,張元濟的恩師、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瞿鴻禨多次招他出山,但張元濟仍甘于平淡。此後,張元濟終身不涉官場,再未出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