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戊戌政变中被革职永不叙用后,张元济为何终身不再重返官场?

作者:金满楼

民国出版大家张元济原本在科考路上一帆风顺,其于18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并拨入翰林院,后分发为刑部主事,次年又以头名成绩考取总理衙门章京。

从履历上看,张元济无论在科考还是仕途上都堪称春风得意,这在万千读书人中可谓凤毛麟角。

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后,张元济在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保荐下于6月16日受到光绪皇帝的单独召见(同日召见者还有康有为),君臣相对,就变法问题做了大致的探讨。

戊戌政变中被革职永不叙用后,张元济为何终身不再重返官场?

9月5日,张元济上奏变法总纲五条、细目四十条,分别就变法全局、满汉、用人、理财等五大问题作出阐述。

9月18日,张元济第二次上奏折,请求朝廷明降谕旨,令中外大员切实保荐素习矿路农工商学之人,以充实新设立的矿路农工商总局,发展实业。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慈禧太后很快发动政变,收回光绪皇帝大权,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匆忙流亡海外,谭嗣同等人则喋血京师菜市口。

事后,并未与康、梁等人结党的张元济虽然没有杀身之祸,但因为同属维新阵营,因而也遭到“革职、永不叙用”的严厉处罚。

如此,时年32岁的张元济,他的政治最高峰也就此戛然而止。

戊戌政变中被革职永不叙用后,张元济为何终身不再重返官场?

据说,在张元济仕途顿挫之时,同处人生低谷的前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派人慰问他,并问他有何打算?张元济表示,京城已无容身之地,自己将赴上海谋生。

10月下旬,张元济携眷南下上海。1899年 4月,在李鸿章亲信、时任南洋公学督办的盛宣怀帮助下,张元济出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主持翻译东西各国新书。

而正是这一契机,让张元济逐步脱离官场,并由此走向了近代出版业。

1901年,在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之一夏瑞芳的邀请下,张元济入股商务印书馆,成为大股东之一。次年春,张元济决定辞去所有任职,全身心地投入商务印书馆中去。

对此,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毕竟张元济曾是翰林清贵,即使一度被罢官,将来遇到恩赦,官复原职也为未可知。如此身份,怎能就此栖身连一般读书人都为之轻视的“贱业”呢?

戊戌政变中被革职永不叙用后,张元济为何终身不再重返官场?

在写给盛宣怀的一封信中,张元济或许说出了他的所思所想:中国四万万人口,只有四十万人受过教育;而要开启民智,就必须要出版好的书籍,自己愿以“扶助教育为己任”。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元济原本有个美好前程,但戊戌年的那场政变改变了他的人生历程。

或者说,张元济成为近代出版业巨头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他原本可以成为朝中高官、成为学术大家、或者成为大教育家。

但历史的风云变幻,慈禧太后却在无意之间将他推下“商海”,并最终让他成了近代中国的出版大家。

戊戌政变中被革职永不叙用后,张元济为何终身不再重返官场?

当然,张元济如果想重返官途的话也不是没有机会。1906年1月,在清末新政的春风下,清廷学部奏请将张元济开复原官,任学部参事厅行走。

之后,又由外务部奏调为储才馆提调。当年12月,张元济入京供职,但因为难耐当时的官场习气,次年1月即弃官南返。

之后,张元济的恩师、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瞿鸿禨多次招他出山,但张元济仍甘于平淡。此后,张元济终身不涉官场,再未出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