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毛主席与朋友游天坛,聊天中发问清末翰林:你见过几次慈禧太后?

若提及北京最能代表帝都特色的建筑,非“天坛”莫属。

“天坛”是历朝历代皇帝祭天,祈求天下顺遂、五谷丰登的场所,历经五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与朋友们同游天坛,更是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毛主席与朋友游天坛,聊天中发问清末翰林:你见过几次慈禧太后?

一、忙里偷闲游天坛

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北京城都笼罩在喜悦和忙碌之中。

喜悦是因为建立人民自己的国家指日可待,忙碌则是社会各界都在为新中国成立做各种各样的准备。

1949年9月,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汇聚北京,与中国共产党一起筹备新中国的建立。

忙碌之余,暑热也在慢慢褪去,秋天的脚步渐渐近了。一个午后,毛主席望着天空,突然对警卫员说:“今天挺凉爽的,我想去天坛散散步。”

当时的毛主席工作繁多,休息的时间非常紧张。警卫员一直担心主席太过劳累会对身体不好,听到毛主席的想法后,觉得主席想出去走走,这是好事。于是,他马上联系了相关人员,同时联系了一些毛主席的朋友,定好时间后,毛主席便乘车前往天坛。

毛主席乘车从天坛公园的东大门进入,约莫行驶了三四百米,穿过了第二个门后停在了一个饮料摊旁边。

据了解,这个饮料摊有些许简陋,是由木板和石头构成,在南边有一个小小的柜台,卖些商品。

主席下了车,环顾了四周,点了根烟抽了起来,还时不时望向门口。

毛主席与朋友游天坛,聊天中发问清末翰林:你见过几次慈禧太后?

过了片刻,在他们来的路上出现了几辆小汽车,他们缓缓驶过东大门,最后,停在了饮料摊的旁边。

从车上下来的粟裕将军、刘伯承将军还有陈毅同志等人和主席一见面,就和主席寒暄起来,气氛也渐渐变得轻松。主席看起来十分高兴,和每个人都握了手。

等所有邀请人员都到达天坛公园后,主席说:“这段时间,辛苦大家了。新中国成立在即,政协大会的事务也十分繁琐。我知道大家都很忙,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不过,后面就是政协开幕了,事情肯定会更多,这一次呢,我想请大家一起出来散散步,锻炼锻炼,咱们啊,也偷得浮生半日闲嘛!”

主席此言一出,人群中便发出了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大家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的疲倦扫了大半。

虽然此时的天气不好,天空灰蒙蒙的,但是,大家的心情却是十分“晴朗”。既然到了此处,众人准备和毛主席一起,一起好好游览天坛公园,放松心情。

毛主席与朋友游天坛,聊天中发问清末翰林:你见过几次慈禧太后?

据相关史料记载,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大的祭祀建筑群。

从建筑艺术的角度上来看,天坛分为圜丘、祈谷两大部分。有两重坛墙,两重坛墙南边为方形北边为圆形,象征着古代传统思想中的天圆地方。

二、“清末翰林”

当时,毛主席看着眼前这红墙绿瓦的天坛,然后,转头看了下自己的身边的两位年长的学者,对大家说:“今天我们来到了天坛,我也给大家介绍两位老学者。这一位叫做张元济,另一位叫做陈叔通。诸位可别小看这两位老先生,他们两个可都是清末的“翰林”呢!”

毛主席话音刚落,粟裕将军等人便鼓起掌来,向这两位老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

对此,两位老先生受宠若惊,甚至有些不好意思。

当然,主席将他们的手足无措都看在眼里,便开始打趣起来:“咱们就请张老先生来给我们介绍下当初考翰林的经历吧!张先生,您考上翰林后,见过几次慈禧太后啊?”

众人一听主席这话,来了兴致,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张老先生。

毛主席与朋友游天坛,聊天中发问清末翰林:你见过几次慈禧太后?

张老先生思考了片刻,顿了顿,说:“其实翰林这个官职呀,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清朝的翰林,和如今的大学教授是差不多的。就像如今的普通的教授很难见到国家领导人,我这个“翰林”,平时也是很难见得到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

张元济的话十分幽默,大家听完以后都哈哈大笑,张元济也放松了下来。

毛主席转头又问陈叔通:“陈老先生,您这次来天坛,有什么别样的感受吗?”

陈叔通回答道:“我和元济历经三朝,看着中国由清朝到民国再到如今的新中国。这三朝里,我们除了见过清朝的光绪帝,还与袁世凯、蒋介石这些人打了不少交道。但是,他们对我们,更多是高高在上的疏离。而如今和主席您一同游天坛,感觉大不一样喽,您让我们感到十分亲切,就如同熟悉的老友一般。”

主席听了陈叔通这话,摆了摆手说:“你这话可是折煞我了,我和你们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人。”

就这样,大家边走边聊,一路上欢声笑语,不仅放松了身心,而且还增进了对各位的了解。

走了好一会儿,大家走累了,来到了回音壁旁,于是坐下休息。

毛主席与朋友游天坛,聊天中发问清末翰林:你见过几次慈禧太后?

毛主席亲切地招呼张元济来自己身边坐下,而后笑着发问:“张先生,您之前来过天坛吗?”

张元济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啊,一次都没来过。天坛在之前是皇帝祭祀上天的重要场所,非皇亲国戚不得入。像我这种小官,是没资格来的。”

毛主席继续问道:“那您还记得当年您被光绪皇帝召见的时候吗?”

张元济思考了一会,回答:“当年光绪皇帝召见我,是在戊戌变法的时候。那时候,他年少,有想法要改变清朝的颓势,振兴国家,甚至要培养了许多人才,学习当时最先进知识,可他没意识清朝最根本的问题,所以,变法变到最后也没有什么成效。”

主席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您当年编辑的《辞源》,我曾经拜读过。当时我正在延安搞革命,您的这本书,真是给了我不少启发。还有您当年的创办的印书馆,可是发行了不少好书啊!”

“哈哈哈,主席谬赞喽。如今我八十岁多了,经历了这么多,看淡了许多事,但是我啊,认清了一点,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如今的新中国啊。”张元济感叹道。

张元济和主席相谈甚欢,旁边的摄影师,也用快门记录下了这一珍贵画面。

毛主席与朋友游天坛,聊天中发问清末翰林:你见过几次慈禧太后?

三、给同志们送照片

此外,除了和张元济老先生,主席在这次游玩中,还邀请了另一位同志和他合照,这位同志就是陈明仁将军。

陈明仁是湖南人,和毛主席算是老乡,青年时曾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在国民党军队任职。

初入部队,他便参加了广东省政府组织的东征。在惠州战役中冲锋陷阵,歼敌数人,可以说是战功赫赫,更是被称为“黄埔的一面旗帜。”

彼时,陈明仁为人耿直,嫉恶如仇,同时能力出众,蒋介石十分欣赏他。

可也正是因为他嫉恶如仇,在国民党内任职期间,他几次顶撞蒋介石,遭受了许多打压。最后,蒋介石几次明升暗降,将他调往了闲职。

此后,在好友的劝说和中共党组织努力下,陈明仁的心渐渐向共产主义方向靠拢。

1949年8月,陈明仁和好友程潜率部队在长沙起义,最后,长沙和平解放。朱德总司令还特意发了电报嘉奖他。

这次天坛之行,陈明仁也在其列。在众人大合影完成之后,主席则拉住了陈明仁,笑着说;“明仁,我们两个单独来一张合照。”

毛主席与朋友游天坛,聊天中发问清末翰林:你见过几次慈禧太后?

陈明仁惊讶不已,一时间不知道该做什么,陈毅同志看出陈明仁的局促,笑着说:“明仁,你和主席可是老乡。主席都主动邀请你了,你可别不好意思呦。”

陈明仁听了,缓过神来。于是面带微笑地走到了身边,心中十分紧张。而摄影师也抓住机会,“咔嚓”一声,给主席和陈明仁将军拍下了一张合照。

合照过后,主席拍着陈明仁的肩膀打趣:“明仁,你知不知道,台湾的老蒋正在给你办追悼会呢!他们都说,你是被我们给扣下了,还说其他人都被我们干掉了,你也会被我们干掉呢!”

陈明仁听了,十分不好意思,说:“这些都是谣言,这是老蒋一贯的做派了,哗众取宠,满嘴的仁义道德!”

“这些谣言,我们也要重视起来。所以啊,我想请你,在政协会议开完以后,回一趟山东,把这边具体什么情况,告知一下大家。然后,写些信给你的亲友们,一是想请他们放心,这二来呢是想请你劝劝他们,早日觉醒归来。”毛主席认真地说道。

“保证完成任务。”陈明仁回答。

毛主席又说:“依我看啊,你就把我们刚才拍的合照,都寄送给你在黄埔军校学习时候的同学,只要能叫上名字的,都给他们寄一张。”

毛主席与朋友游天坛,聊天中发问清末翰林:你见过几次慈禧太后?

陈明仁听了笑着说:“好啊主席。我一定给他们寄过去。”

毛主席也笑了说:“那你得洗10打,120张才够你送哦。”

“我打算洗50打,这才够。主席您放心,我一定照办!”

不久之后,台湾方面收到了陈明仁的消息,许多人质疑毛泽东真的会善待陈明仁吗?可是,事实胜于雄辩,毛主席的胸怀就是那么的宽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