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中山要出版著作,張元濟為何會委婉拒絕?

近代中國,有這樣一位奇人:他跪拜過光緒,婉拒過孫中山;他以扶助文教為己任,對開啟民智,儲存中華文脈居功甚偉,他就是張元濟。

張元濟(1867——1959),字菊生,号筱齋,生于浙江海鹽一個詩書之家。1892年,26歲的張元濟考中進士,授官刑部主事。維新變法期間,他參加了康有為組織的強學會,創辦通藝學堂,積極提倡新學,還在變法開始的第六天得到過光緒皇帝的接見。敏感的張元濟察覺到變法将有夭折的危險,曾親自拜谒李鴻章,希望他扭轉乾坤,李鴻章默然無語。戊戌變法失敗後,張元濟被''革職永不叙用''。母親安慰他:''有子萬事足,無官一身輕。''張元濟不禁''捧母手而泣。''

孫中山要出版著作,張元濟為何會委婉拒絕?

當年10月,張元濟攜母南下。在李鴻章的安排下,他在南洋公學擔任起譯書院總校兼代辦院事,相當于今天的出版社總編。1901年,又做起了代理公學總理,為培養''桢幹大才'',建立了一個特班,以蔡元培為總教習。果然,這個班人才輩出,李叔同、邵力子、黃炎培等人都曾就讀于此。

張元濟曾主持過出版工作,這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他就是商務印書館的創辦人夏瑞芳。印刷勞工出身的夏瑞芳,憑着自己的才幹和口碑,和幾個同樣勞工出身的股東一起,創立了商務印書館。他自知學問有限,就想為商務的發展尋一位真正的高人。張元濟就是他心中理想人選。為表示誠意,他不但對張元濟禮遇有加,更開出350兩月薪,而當時,他一個的工資隻有100兩1903年,張元濟正式進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開始了他的人生傳奇。

孫中山要出版著作,張元濟為何會委婉拒絕?

張元濟曾對蔡元培說:''出版之事可以提攜多數國民,似比教育英才為要。''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版一套新式教科書。二十世紀初,清政府先後兩次頒布新學制,此後廢除了科舉,一時間,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樣一來,發行新教材就成了當務之急。為此,他組織專人,編寫教材,陸續推出修身、曆史、地理等教科書。這套教科書中,他們摒棄了封建倫理,注入了民主平等的新精神。談到立志時,書中說''立身豈必居官哉!勤學笃行,即為農工、商賈,亦各有自立之道。''這在當時,非常難能可貴。

編纂教科書之外,他上司下的商務還擔負起了出版工具書、整理古籍、介紹西學、發行雜志的使命。各類辭書在傳播知識上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張元濟的主持下,商務出版了國内第一部新式辭典——《辭源》;整理的古籍有《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叢刊》等;在介紹西學上,張元濟同樣不遺餘力,嚴複的《天演論》就是其中之一。它們像野火,延燒在國人的心上;早年的張元濟曾與蔡元培創辦過報紙,進駐商務後,他上司一批人相繼推出《東方雜志》、《小說月報》等刊物,實作他心中''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的夢想。

孫中山要出版著作,張元濟為何會委婉拒絕?

經營商務之外,張元濟對文化公益事業同樣很關心。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東方圖書館,它是一幢五層大樓,占地2600平方米,收藏圖書46萬冊。與美國國會圖書館,巴黎國家圖書館,倫敦博物館圖書館等世界級圖書館相比,也毫不遜色。

1932年1月28日,日軍突然進犯上海閘北地區,十九路軍奮起抵抗。29日,日軍飛機投下的炸彈擊中了商務印書館總廠,頓時一片火海。2月1日,日軍又潛入對面的東方圖書館縱火。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00萬元,文化上的損失更是無可估量。圖書館館藏的46萬冊藏書,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種,35000多冊,經此一難,全部化為烏有。時年65歲的張元濟發誓,隻要''元濟一息尚存,仍當力圖恢複''。

孫中山要出版著作,張元濟為何會委婉拒絕?

全面抗戰爆發後,張元濟困局滬上,生活極為艱難,但他甯願餓死,也要保持民族氣節。1942年,幾名不速之客欲登門拜訪,遞進印有''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片,張元濟見之,認定是日本人想拉他落水,于是手書''兩國交戰,不便接談'',作為回複。

張元濟希望把商務印書館辦成獨立的公共事業,是以盡量避免介入政治糾葛。1919年,孫中山送來他寫的《孫文學說》手稿,希望能印發。張元濟等人考慮到北洋政府還在通緝他,是以交還了原稿。此後,國民政府多次邀請他出任高官,都被拒絕。

1949年後,張元濟出任任上海文史館館長。1959年張元濟先生駕鶴西去,享年92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