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在鄉村中學教書,班上有個康姓男生,膚白,個矮,身孱體弱,連走路都小心翼翼,總是微微彎着腰,生怕踩死地上的螞蟻似的,是以常受一些調皮搗蛋鬼們的擠兌。
一天,康同學喊報告進到教師辦公室,滿臉痛苦地說道:"老師,有人給我起外号。"
問什麼外号,半天也不說。再三追問,康同學把手中的作業本遞過來,見封皮上姓名一欄中被塗改成:"康蘿皮"。
蘿蔔,晉方言叫"蘿皮"。

漮蘿蔔
把康同學安慰走之後,老師們就憋不住笑了起來,有人說:"這個'康',應該改成'糠'才對。"
我搖搖手:"你别說,學生們還真沒弄錯,'糠'的本字,真的就是'康'。"
康,國語讀作kāng,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漢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穅,谷皮也,從禾從米,庚聲。康,穅或省。"
按照許慎的說法,"康"字為"穅"的省略寫法,意思是谷皮,即從稻、麥、粟等谷物的子實上脫落的皮、殼。
許慎和《說文解字》
其實,許慎說得也不完全對。
沒錯,"穅",同"糠",就是谷皮稻殼的意思,但"康"則還有多種意義。
比如,《周書·文侯之命》:"柔遠能迩,惠康小民,無荒甯。"這裡的"康",是"安撫"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若想安撫籠絡遠近之人而使之歸附的話,就應當對他們廣施恩惠,以保證這些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而不能荒廢懈怠,隻圖安逸享受。
又如,《尚書·洪範》:"而康而色。"這裡"康",是"和悅"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唐代語言學家孔穎達解釋說:"汝當和安汝之顔色。"即今之"和顔悅色"。
古籍《說文解字》
再如,《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曰:"酌彼康爵,以奏爾時。"這裡的"康",作"空"講,"康爵"就是空酒杯。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把那個空杯子倒滿酒,獻給射中靶心的那個射手。
還有,我們今天常說的"小康",見于西漢時期編撰的《禮記·禮運》,是指儒家理想中的所謂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樂的社會局面,也就是指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之治。
這些詩文的創作年代,遠早于《說文解字》成書的時間,若将"康"單純地解釋為谷皮稻殼,顯然是不全面的。
稻殼谷糠
那麼,"康"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康"字在現代漢語中,表示安樂康健的意思,但是追根溯源,在甲骨文中,"康"字的字形、本義卻是衆說紛纭,直到今天仍沒有一個明确而統一的定論。
從甲骨文字形上看,"康"字就是在"庚"字下面加了四點。是以,要弄清"康"字形的本義,需從"庚"字的甲骨文字形入手。
“庚”的字形演變
可要命的是,"庚"字的甲骨文字形的本義,人們也弄不明白,直到現在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定論。諸多文字學家也都是各說各的,這些說法,歸納起來,大體上主要有以下三種:
其一,"庚"像一種有耳可搖的樂器。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 釋支幹》:"觀其形制,當是有耳可搖之樂器,以聲類求之,當即是钲。"
後來有學者據此認為,"康"甲骨文字形下那四個點,表示搖鈴時發出的樂聲,又由音樂,引申出安甯、空虛之意。
“康”的字形演變
這種搖鈴,據郭沫若考證,認為是钲或铙,都是古代行軍打仗時所用的樂器。軍樂曆來都是催人奮進、激勵殺戮之用,怎麼會給人以安甯空曠之感呢?
顯然,這種說法的可信度存疑。
其二,"庚"像人雙手持連枷使農作物脫粒。
連枷,是一種農具,據學者考證,早在商代就有了,直到現在我國農村仍在使用。
這是一種擊打式脫粒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谷物、小麥、豆子等,使子粒掉下來。
“康”的幾種甲骨文字形
有學者據此認為,"康"甲骨文字形下那幾個點,就是撲落的糠皮。
但是,熟悉農事的人都知道,使用連枷撲打谷物,隻能使稻谷從莖稈上脫落,并不能實作米與殼的分離,也就是說,還需要經過舂米這一步驟,才能得到"糠"。
連枷
是以,這一說法雖然有一定的根據,但仍然不夠準确。
其三,"庚"像古時的一種篩糠器。
這種篩糠器,有人說是揚糠用的風扇車,有人說是荊條編織的篩子,也有人說是揚谷去糠用的簸箕。
用簸箕簸糧食
"康"字甲骨文下面那四個點,就是碾畢之米從上口傾于"庚"中,或搖,或簸,或篩,糠皮便紛紛揚揚落下。
這種解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可這種"篩糠器"到底長什麼樣,沒人能說得清楚。
蘿蔔是我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其見諸典籍應是《詩經》。
《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詩經》
"葑",是蔓菁,"菲"是蘿蔔。這句話是一位被丈夫遺棄的女子的憤怒質問:"采摘蔓青和蘿蔔,難道隻要葉不要根?"意思是不能因為我年老色衰,就看不到我對你的真情。
最初的蘿蔔是野生的,口感并不好,不像今天的蘿蔔那樣,味甘、脆嫩、多汁,是以詩經中的女子把年老色衰的自己比作蘿蔔。
在古代,可能蘿蔔的品種太多了,是以名字多得不得了。其中有一個名字,直到今天我們仍在使用:"萊菔"。
中華傳統藥材:炒萊菔子
萊菔子,就是蘿蔔開花結的種子,是一味很好的中藥,可以化痰、行氣、消積。
蘿蔔這個名字,大概是在明朝的時候出現的,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道:"萊菔俗名蘿蔔。"
白蘿蔔含水量非常高,可達将近90%,如果儲存不當,就容易失去水分,而導緻内部組織呈現空心、海綿狀,口感極差。
白蘿蔔
在古代漢語中,表示植物"水分丢失"之意的詞語見"康瓠"。
《康熙字典》:"《爾雅·釋器》康瓠謂之甈。《注》瓠,壺也。又與穅通。《說文》穅或省作康。又與漮通。《爾雅·釋诂》漮,虛也。漮康音義同。"
清末民初學者丁惟汾《爾雅識名》進一步解釋說:"《爾雅》雲康瓠者,康瓠為虛中之瓠,未成熟之瓠也,以之制器,日久必甈,故康瓠亦有瓤之名。"
瓠,國語讀作hú(音胡),就是那種短頸大腹的葫蘆,嫩時可作蔬菜食用,老了以後可以一剖兩半,作舀水搲米的瓢。
葫蘆瓜
甈,國語讀作qì(音器),意思是破瓦壺。
上面這些話的大意是,康瓠,就是甈,就是破瓦壺,因為它是用沒有成熟的葫蘆做成的,這種葫蘆是"康"的,也就是缺乏水分、裡面是空的,就像蘿蔔失去水分一樣。用這種康瓠做成的器具,使用時間稍長,便破爛不堪了。
這裡的"康",與"穅" "漮"讀音字義完全一樣。
"康"字的本義,雖然有諸多說法,但基本上來說,“康”是“穅”的本字,也就是“糠”,即谷皮稻殼。谷米與皮殼分離,就意味着空和虛。
葫蘆做成的容器
有糠就有米,有米即有糧。老人家說過,手中有糧,心就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有糧就意味着國泰民安,就意味着家庭祥和幸福,是以"康"字多借用為安樂、安甯之義。
在古代漢語中,以"康"為聲符的幾個形聲字,大多從"康"的引申意義"空、虛"。
糠,就是米空,谷米從谷皮稻殼中脫落;㝩,形容屋空,槺為其異體字;嵻,形容山空。
漮,西漢揚雄《方言》:"漮,空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漮,水虛也,從水康聲。"
漮,國語讀作kāng
水虛,意思是水的中心有空處。"漮"字在最初的時候,也許并不特指蘿蔔因儲存時間長而失去水分,變得空心,後來到了各地方言中,該字基本上繼承了秦漢時期的讀音和含義,隻是詞義有所縮小,由最初的多種事物因失去水分而空虛,變為專指蘿蔔這一事物。
到了今天,由于口語與書面語的脫節,我們不知道還有一個漢字“漮”,是專門用來表示蘿蔔等蔬菜失去水分而變得空心,便借用了谷糠的“糠”字來代替。(張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