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起于北方大漠,吞并了西域,平了西夏,滅了女真,讓高麗臣服,平定南诏,再占有江南,使得天下歸一。在這場帝國大業的建立中,有一個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既為這個帝國取國号為“元”,又為這個帝國設計了一整套法制、典章、禮儀等制度,同時還為元帝國設計建立了京城大都。他就是出家後又奉命還俗的一代名臣劉秉忠。
劉秉忠,一個傑出的漢族知識分子,是他幫助建立了龐大的元帝國,是他設計建立了元王朝的京城大都——今天的北京。
成吉思汗帶領蒙古鐵騎,将戰火燃遍了亞歐大陸。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的大元王朝,則是中國曆代王朝中領土最大的王朝。明代學者宋廉之在其《元史.志第十地理一》中,對元王朝的疆域有一個論述。宋廉之說,中國曆史上自改封建制為郡縣制以來,占有天下者,以漢,隋,唐,宋諸朝為盛,但以占有的領土大小來論,這些王朝都比不過元朝,漢朝受限于北方的狄,隋朝不能讓東夷臣服,唐王朝經常擔心西邊戎的侵擾,宋朝受困于北方的邊患,但元朝就不一樣,他們起于北方大漠,吞并了西域,平了西夏,滅了女貞,讓高麗臣服,平定南诏,再占有江南,于是天下歸一,它的領土北邊超過了陰山,西邊直達沙漠,東邊占盡遼左,南方一直到達海邊。也就是說,元王朝的疆域北至陰山以北,東北直到今天的庫頁島,西邊越過了中亞,南方則包括了台灣諸島,而幫助建立了這個龐大的帝國,即為這個帝國取國号為“元”,又為這個帝國設計了一整套法制,典章,禮儀等制度,同時還為元帝國設計建立了京城大都——即今天北京後代名臣,卻是一個漢族傑出的知識分子,他就是出家後又奉命還俗的劉秉忠。
劉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劉侃,法名子聰,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 ,祖籍瑞州。大蒙古國至元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劉秉忠自幼聰穎,八歲入學就能日誦文數百言。十三歲在帥府做人質,十七歲為邢台節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養其親。劉秉忠為令史時常郁郁不樂,一日感歎道:“我家世代為官,難道我甯願淪為書記小吏嗎?大丈夫生不逢時,隻有隐退以待時而起。”便棄官隐居于武安山中。若幹年後,被天甯寺虛照禅師收為徒弟。後又雲遊雲中,留居南堂寺。 元世祖即位之前,海雲禅師奉召,路過雲中時,聽聞劉秉忠博學多才,邀與同行。劉秉忠拜見元世祖後,元世祖甚為稱贊,多次垂詢。
劉秉忠于書無所不讀,尤其深入研究《易經》及宋邵雍《經世書》,至于天文、地理、律曆、占蔔無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
劉秉忠跟随忽必烈後,忽必烈雖然還未當上皇帝,但劉秉忠給忽必烈多次上書,從各個方面為未來的大元帝國設計了建設藍圖。
首先是典章法度,劉秉忠建議忽必烈效仿周公,他說:典章,禮樂,法度,三綱五常,從堯,舜時起就有了,夏禹,商湯,周武三王沿襲,而春秋五霸卻予以破壞。
次是用人,劉秉忠認為,朝廷上百官之中莫大于宰相,因為宰相要統領百官,教化萬民;朝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大将,因為他們統帥三軍,安撫四城,選擇好相和帥,内外相濟,這是國家當務之急,應先進行。
劉秉忠還建議薄賦,高薪,養廉,治貪。
劉秉忠還建議重教輕刑,他認為因未對f百姓進行教化,現在獄中的囚犯宜于赦免,然後對他們進行法度教化,讓他們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劉秉忠還端正了國家和百姓的魚水關系,國家和百姓就像魚和水。
劉秉忠請求忽必烈儲糧就近,減稅法,禁用奢侈品,特别是禁用珍珠寶石和金銀等制作的奢侈品。
劉秉忠很重視教育,他說:自古以來學校都未嘗廢除,如今郡縣雖有學校,但都不是官辦的,是以應當修建學校,設教授,至于學生,則以開國功臣的子孫為主。國家需要官員時,從學生中選擇有本事的加以任用。劉秉忠特别強調縣級官吏的重要,他說;官員中和老百姓關系最為密切的,莫過于縣宰,若縣宰是個正直的官員,老百姓就能過上安定的生活。
劉秉忠提倡尊孔崇儒,他認為孔子是萬世師表,立下了萬世法度,如今廟堂雖有損毀,但存在的還很多,宜令州縣祭祀。
劉秉忠還要求禁私刑,減刑法,廢除鞭背之刑,以彰顯愛生之德。劉秉忠的這些建議,為未來的元帝國建設從政治,典章,法度,禮樂,教育諸方面繪制了一幅完整的藍圖。
“大元”的國号是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忽必烈聽從劉秉忠的建議正式确立的。
劉秉忠認為元朝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是曆朝曆代所沒有的,按照《易經》“大哉乾元”的意義,取“大元”為新的國号。
中華文化體系中,國号是一個朝代最關鍵的政治文化象征。《春秋傳》曰:“王者受命而王,必擇天下之美号以自号也。”
縱觀中國曆史,元朝的國号命名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
元以前各個朝代均以地域或封号為朝代命名原則:夏、商、周、秦都以興起地名稱命名;漢、魏、吳、隋、唐都使用建國者原有封号或爵位名稱;遼、金的國号都是來源于發源地河流的名稱。
同唐堯、虞舜以“文義建号”相同,“大元”依照字義命名,恢複了五帝時期的國号命名方法。
這一從字義的角度命名朝代的做法被沿用下來,明朝和清朝繼續這一原則,甚至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從字義的角度命名國家名稱。
“元”的内涵與蒙古人的“長生天”信念恰好契合,順應忽必烈“應天者惟以至誠,拯民者莫入實惠”的戰略思維,能夠得到蒙古民族的認同,符合劉秉忠“酌古宜今”的政治政策。
劉秉忠是元朝國都元大都的規劃設計者,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
1256年,忽必烈還在潛邸,但已有雄霸中原的計劃,為了進軍中原,他要求劉秉忠在桓州東、灤水北設計修建一座城。劉秉忠用了3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工作。
城修好後,取名開平,後來升為上都,忽必烈就是在此登上皇帝寶座的,其遺址在今内蒙古正藍旗東20公裡處。
至元三年(1266),劉秉忠又奉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新的都城,取名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前身。元大都從1267年開始修建,直到1285年才告完工,曆時18年之久。
劉秉忠作為世界史上最偉大的城市設計師之一名垂青史,元大都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北京城的基礎,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
至元十一年(1274),劉秉忠跟随忽必烈住上都南屏山,八月,端坐無疾而終,享年59,忽必烈聽到他辭世的消息時大驚,對群臣說;秉忠追随我30多年,小心慎密,不避風險,言無隐情,他精通于陰陽術數,很多事情他都預先知道,詳情隻有我清楚,其他人是不了解的。于是下令,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送劉秉忠的靈柩還葬大都。至元十二年,贈劉秉忠太傅,封趙國公,谥文貞,到了元成宗時,又贈太師,谥文正。再到仁宗時,更進為常山王。劉秉忠死後不斷受到封贈,可見他為大元帝國的建立,立下了何等巨大的功勞!
劉秉忠自幼好學,至老不衰,他位極人臣,卻以粗茶淡飯度日。他是位了不起的極有遠見的政治家,是位世界一流的城市建設設計師,同時還是位著作等身的文學家。他自号藏春散人,業餘愛好就是吟詩作賦,有10卷文集傳世。
由于劉秉忠精通陰陽術數,忽必烈又公開說他能預知未來,不少野史也就将他神化了。如說其墓被盜,有司進墓調查時,發現一石闆,上面有劉秉忠留下的預言:某年某日某人盜我墓。有司照此追查,果将盜墓賊抓獲。
可以說,整個元朝時期,能夠得曆代皇室尊敬愛戴獲封殊榮的,僅劉秉忠一人。
劉秉忠身為一名漢族知識分子,一生為國家嘔心瀝血,備受忽必烈器重,這在民族等級森嚴的元蒙時期是不多見的。
以上觀點還請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