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是廣東人,為何武漢有他的故居

在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洞庭街51号,有一棟磚木結構的西式二層樓房,看上去毫不顯眼。但是,它的主人,卻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的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先生。

這裡,正是詹天佑故居。

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是廣東人,為何武漢有他的故居

詹天佑故居博物館

衆所周知,詹天佑的祖籍是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婺源縣),他于1861年出生在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今廣州市荔灣區恩甯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一個普通茶商家庭。如今,在廣州市荔灣區恩甯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就有着一座詹天佑故居,這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在詹天佑故居的旁邊,還有一所詹天佑國小。

那麼,為什麼武漢也有一座詹天佑故居呢?這是因為,詹天佑曾經在武漢度過人生旅程中的最後7年。

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是廣東人,為何武漢有他的故居

詹天佑

1905——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後,聲名鵲起。他在修建京張鐵路時創設的“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淋漓盡緻地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震驚中外,被國人譽為“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1912年7月,詹天佑奉命出任粵漢鐵路會辦(後擔任漢粵川鐵路會辦),負責籌建粵漢鐵路、川漢鐵路等鐵路幹線。為了友善工作,詹天佑決定居住在粵漢鐵路、川漢鐵路的中間地點漢口。當年,詹天佑在背靠大智門火車站的地方,親自設計并修建了一幢中西結合的兩層樓房,作為自己的住宅。年底,詹天佑帶着家人住進了這棟樓房。

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是廣東人,為何武漢有他的故居

京張鐵路

這棟樓房占地面積782平方米,建築面積920平方米,入口處有一排八字形石頭台階。走上台階,大門位于正中位置。一樓、二樓有走廊相通,走廊也位于正中位置。在走廊的兩側,分别有3間房間,每一層有6間房屋,全樓共有12間房屋。詹天佑的卧室位于二樓。

從樓房走出來,庭院裡種植着葡萄和花草。當年,詹天佑在工作之餘,會來到庭院裡散散心,舒緩一下心情。

此後,詹天佑在漢口度過了他人生旅程中的最後7年。7年間,詹天佑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國家财政極為緊張、籌措款項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詹天佑一邊籌措款項,一邊加緊施工,搶修了粵漢鐵路湘鄂線武昌至長沙段、川漢鐵路漢宜線漢口至皂市段、張綏鐵路張家口至大同段,将鐵路幹線盡可能地延長。

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是廣東人,為何武漢有他的故居

粵漢鐵路

為了解決修建張綏鐵路工款不足的難題,詹天佑發行築路債券,向社會公衆籌款。詹天佑将所有積蓄拿出來,連同8個兒女名下的錢,共十幾萬元,帶頭購買築路債券。在詹天佑的帶動下,屬下工程師們紛紛認購債券。

詹天佑心牽鐵路事業。在漢口期間,詹天佑牽頭設立了鐵路技術委員會,親自主持、規劃與統一全國鐵路的修築标準和鐵路類型,對鐵路的法規建設上作出了許多開創性工作。他撰寫了《京張鐵路标準圖》《京張鐵路工程記略》《《京張鐵路工程紀略及圖冊》新編華英工程字彙》等書籍,讓鐵路建設的後來者受益無窮。

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是廣東人,為何武漢有他的故居

詹天佑畢業照片

詹天佑自1872年離開家鄉,到海外求學後,一直在各地為了祖國的鐵路建設事業奔波,培養中國第一批優秀鐵路工程技術人員。但是,詹天佑始終沒有忘記家鄉父老。1914年和1915年,粵東發生洪災。詹天佑在漢口擔任救災會的會長,組織發起募捐活動,纾解家鄉的災情。

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因腹疾嚴重、心力衰竭,病逝于漢口仁濟醫院,終年58歲。詹天佑在臨終前,留下遺囑,囑咐3件事情:一是振奮發揚中化工程師學會,興國富民;二是慎選人才管理俄路,以揚國光;三是腳踏實地建成漢粵川鐵路。詹天佑的遺囑裡,沒有片言隻語涉及他的個人私事,聞者無不深受感動。

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是廣東人,為何武漢有他的故居

詹天佑作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發前的照片

詹天佑病逝後,他的家人因為生活困難,将這棟樓房賣給一個比利時人。抗戰時期,紅十字會将樓房征用過來,作為急救中心。1949年後,這棟樓房曾經作為湖北省五金礦産進出口公司的職工宿舍。

1992年,詹天佑的孫子詹同濟确認這是詹天佑住宅後,武漢市将樓房裡的居民遷出來,并進行保護性維修。1993年1月,建立詹天佑故居陳列館。4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詹天佑故居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名單。

在詹天佑故居裡,陳列着各種文物藏品43件﹝套﹞。其中有詹天佑出國留學時使用的木箱、修築鐵路時用的計算尺、工作學習用的英漢大詞典等物,以及詹天佑親筆題字送給兒子的照片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