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弼的“魏晉之玄”吧

作者:踐行的瑜伽公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據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诘,故梱而為一。”

這是在幹什麼!

後人把老子寫作的“五千言”叫做《道德經》,肯定是要講道德的!那怎樣才能觀察到“道德”?

老子在寫作開篇,就提示了觀察的方法有兩種:“恒無,谷也,以觀其眇;恒有,谷也,以觀其徼”。

先解釋一下“眇與徼”的含義:

見過木匠吊線吧;見過影片中竊賤窺視室内環境的動作吧!眯着眼睛往裡看。對啦,這就是眇。

再查一下《說文解字》中的“徼”,循也。釋文,巡察,從彳。彳指微小的步伐走動。綜合的解讀:徼,順着聲音丶形狀的邊際,細微地巡察。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提出的是觀察“道”的方法丶手段,也就是朮。

十四章節的這段話,就是告訴我們用“眇”,用“徼”去觀察,所看到丶聽到丶觸到的物體!

王弼撰譯的版本,變成了“有欲觀其噭,無欲觀其妙。”大家自我感覺這“妙丶噭”的意思!我認為是一種感受了形容詞。這或許就是王弼的“魏晉之玄”吧!

王弼完全照抄了《河上公章句》中的原話。河上公是修行者,此話用在他身上完全合理丶正确;可王弼是修行的人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