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弼的“魏晋之玄”吧

作者:践行的瑜伽公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据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诘,故梱而为一。”

这是在干什么!

后人把老子写作的“五千言”叫做《道德经》,肯定是要讲道德的!那怎样才能观察到“道德”?

老子在写作开篇,就提示了观察的方法有两种:“恒无,谷也,以观其眇;恒有,谷也,以观其徼”。

先解释一下“眇与徼”的含义:

见过木匠吊线吧;见过影片中窃贱窥视室内环境的动作吧!眯着眼睛往里看。对啦,这就是眇。

再查一下《说文解字》中的“徼”,循也。释文,巡察,从彳。彳指微小的步伐走动。综合的解读:徼,顺着声音丶形状的边际,细微地巡察。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提出的是观察“道”的方法丶手段,也就是朮。

十四章节的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用“眇”,用“徼”去观察,所看到丶听到丶触到的物体!

王弼撰译的版本,变成了“有欲观其噭,无欲观其妙。”大家自我感觉这“妙丶噭”的意思!我认为是一种感受了形容词。这或许就是王弼的“魏晋之玄”吧!

王弼完全照抄了《河上公章句》中的原话。河上公是修行者,此话用在他身上完全合理丶正确;可王弼是修行的人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