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子注》的作者王弼,是怎样的人?

作者:大道齐元

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的,最好的《庄子注》是郭象的,这是人们的共识。

史书上说王弼“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是一个很骄傲的人。

有人可能会对这一点很困惑:既然如此精于道家,为什么在行为表现上却是背道而驰?完全没有道家那种低调内敛的风格?

要解答这个疑问,其实很简单。我们要知道,王弼只是一名少年,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血气方刚,又天纵英才,具备足以睥睨众生的资本,怎么掩得住发自内心的骄傲?所以才会“颇以所长笑人”。

《世说新语·文学》篇有一则王弼的轶事,于此可见一斑: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何晏注《老子》刚完成,去拜访王弼,见王弼的注释精绝奇妙而心悦诚服,说:“像这样的人,才可与他讨论天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于是便把自己的注解称为《道》、《德》二论,(而不叫《老子注》)。

历史已经证明,何晏把自己的书名改“注”为“论”,并不是谦虚的表现,而是自知之明。1700多年过去了,王弼的《老子注》完好地流传下来,成为注解《老子》的经典,而何晏的《道德论》却早已失传,只剩下书名留存于同时代学者的记述中。

至于老子所提倡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道家之风,王弼不是不懂,但以他风华正茂的年纪,不管他领会得多么透彻,也是难以真正做到的。所以古人才说要“修德”——道在悟,德在修。“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而“修德”是需要时间的。

至圣如孔子,也是年至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慧能大师虽然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一朝悟道,其后却也是混迹猎人丛中十五载,才出来讲经说法。这十五年 ,就是慧能修行的过程。

悟后起修,自古皆然。

天才少年王弼,他只是悟道透彻,但由于天不假年,卒时年仅23岁,而未能修道。换言之,王弼并非“得道”之士,他只是一名不世出的天才哲学家。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慧能等都是真正有道的圣贤,但不要忘了,他们都是长寿之人。

圣贤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假如孔子也只活到23岁,史书根本都不会记下他的名字, 更遑论成为万世师表了。

也许有人会问:学道家的人,不是普遍长寿吗?何以王弼只活了23岁呢?

的确如此。从古到今,不管是研究道家的哲学家,还是道教中人,长寿者比比皆是。像道家的祖师爷老子就活了160多岁,其后的庄子虽然可能饭都吃不饱,却也活到了83岁的高寿。

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人的命运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还有一半在上天手上。

要想通过修养道德而长寿,至少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在进入老年之前,不发生意外事件。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医学不发达。即使患上像阑尾炎、疟疾之类今天看来不值一提的疾病,在过去都可能是致命的;

第二,在进入老年之前,不发生由于天生基因缺陷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天生的基因缺陷,好比埋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在进入一定年龄的时候,就会发病。这种时候,纵使养生的水平再高,充其量也只能延长一段寿命而已,很难达到长寿的水平。

像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只活了58岁,而他的弟子——著名的全真七子,除了刘处玄之外,全都比他长寿。尤其是丘处机,活到了79岁高龄。难道是王重阳的修为不如弟子吗?当然不是,这只能从个人天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找原因。

王弼是由于身染疠疾(麻风病)而早逝。如果不是天妒英才,如果他能跟庄子一样长寿,恐怕道家亚圣的地位,就不是庄子,而是王弼了。

王弼,这位23岁的永远的少年,以他不可思议的天才之光,照亮了中国哲学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