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珮瑜跟觀衆一起在影院看《平劇搜孤救孤》

作者:藝綻

10月28日,紀錄電影《平劇搜孤救孤》在全國各大院線正式公映。影片在北京、上海兩地同時舉行的超前點映場,王珮瑜還親臨藝海劇院,與觀衆同賞影片并進行了映後交流。第一次在大銀幕前觀看自己演出影像的王珮瑜感歎道:“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坐在台下看自己演戲,是以這樣一個高清戲劇影像的紀錄電影,是特别好的機會,讓我可以跟觀衆朋友們坐在一起看我的表演。感覺好奇妙啊!就是一定要忍到放映結束才能鼓掌叫好!”

王珮瑜跟觀衆一起在影院看《平劇搜孤救孤》

王珮瑜擅演的名劇衆多,為什麼選《搜孤救孤》來拍攝?王珮瑜充滿感情地介紹道:“《搜孤救孤》這個戲,對我個人來說非常有意義。一是學得早,二是演得早,三是我演這個戲,獲得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獎項。《搜孤救孤》這個戲是我個人老生審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啟蒙。1991年,我還沒入科,就學了《搜孤救孤》,整出戲都會唱。那時候還是買了孟小冬先生1947年現場錄音的錄音帶回去邊聽邊學,對她的演唱和念白簡直是太癡迷,太崇拜了!1992年,我考入了上海戲校,師從王思及老師,學的第二出戲就是《搜孤救孤》。那是我對這出戲已經熟悉到每個角色的戲都會唱,就連旁邊龍套的上下場走位我都會。可以說,我是帶着《搜孤救孤》這出戲入的行。1994年,我16歲,代表上海戲校專業組去天津參加全國新苗杯大賽,就是憑借《搜孤救孤》這個戲,第一次獲得全國少兒比賽專業組第一名。1996年,我到北京去演《搜孤救孤》,譚元壽先生在下面看我演戲,看完以後非常高興,就跟我們校長說:‘我19歲時看過孟小冬先生在上海演這出戲,這孩子跟孟先生非常像。”這也是譚元壽先生給我的很大鼓勵。2001年,我參加全國電視大賽,又是憑《搜孤救孤》拿了最佳表演獎。2012年,我把《搜孤救孤》和馬派的《趙氏孤兒》做了一個結合,就有了墨本丹青版《趙氏孤兒》,是以得了梅花獎。是以《搜孤救孤》對我來說很有意義,從我懵懂一直到後來伴随我的藝術成長,可以說是一路伴随。是以我對這個戲情有獨鐘,拿這個戲作為第一部高清戲劇影像紀錄,我覺得一方面是對我個人成長的一次很重要的記錄,也是對我衆多師承的一次非常好的緻敬。”

王珮瑜跟觀衆一起在影院看《平劇搜孤救孤》

2018年9月8日在中國大戲院,王珮瑜完成了《平劇搜孤救孤》的錄制。而71年前,孟小冬先生也正是在同一個舞台、同月同日,獻上了最後一次告别演出,史稱之為“廣陵絕響”。是以,把這部意義非凡的作品作為平劇高清影像拍攝的第一選擇,是王珮瑜對中國戲曲事業無數先賢前輩的一次緻敬——她不僅是新一代的戲曲傳承者,也是身負責任的傳播者。“我想把戲裡的門道掰開了、揉碎了,給年輕觀衆看。這不僅是一部有溫度的作品,而且電影裡的人還活着,不是古人。希望大家看到我們行業從業者更多的嘗試。”

談到紀錄電影和現場表演的差別,王珮瑜強調高清錄制不是電影,“恰恰相反,是一次沒有補拍、沒有修飾、純粹還原演出現場的藝術作品,帶着一點瑕疵,帶着一點獨特,帶着觀衆的喝彩鼓掌,一一被高清鏡頭完整記錄下來。”她認為,這種高清戲劇影像紀錄還會繼續,但一定不會替代舞台表演,而是對平劇推廣和傳播的另一種補充方式。

王珮瑜跟觀衆一起在影院看《平劇搜孤救孤》

觀看紀錄電影《平劇搜孤救孤》的觀衆,驚喜地發現影片還有“彩蛋”:除了再現舞台演出現場,這部紀錄電影還拍下了排練時刻的珍貴畫面,并通過遲金聲、劉連群、柴俊為等平劇藝術家的映前訪談,讓觀衆更多了解平劇的發展史和“搜孤救孤”故事的來龍去脈。

在觀看《平劇搜孤救孤》點映場的觀衆席中,還有曾擔任過各大國際電影節主席的世界著名電影制片人、策展人馬克·穆勒的身影。他全程看得津津有味,并說道:“讓傳統平劇跟随世界戲劇的視野和腳步。”這句聽來令人心潮澎湃的話不再是一句空話,用當代歐洲劇場盛行的高清錄制形式進行記錄,對标nt live,《平劇搜孤救孤》的錄制手法是中國戲曲的一次先驅嘗試,記錄了當下中國戲曲的發展,也給中國傳統戲曲事業的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讓更多人感受戲曲的魅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