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印象中,除了雪茄和莫吉托,古巴這個國家似乎沒有什麼走向世界的東西了。
但是在2014年,一個名為《飛不起來的童年》的古巴電影在挪威上映。
從網上搜尋電影導演埃内斯托,也并沒有找到什麼大的成就,也沒拍過什麼其他的電影。
可就是在這樣一個小國家的一個小導演所導演的電影,在2014年獲得了紐約哈瓦那第十五屆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這部電影不僅獲得了官方的獎杯,更是獲得了來自世界各地觀影人們的肯定。
雖然觀看這部電影的人數并不算多,在國内電影的評分網站上也隻有不到一萬人,但分數卻達到了8.4,超過了大部分同類型的電影。
電影冷門是宣傳問題,但是高評分卻是電影本身品質和内容的展現。
電影以古巴的社會為背景,通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故事反映當地孩子們的教育問題。
有不少人都說這部電影是教育版的《何以為家》,因為兩個小主人公有這樣一個共同點:面對殘酷的生活,過程無奈卻在結尾時充滿希望。
但是兩個人物的命運卻還有着不同,《何以為家》中,贊恩沒有人可以依靠,但是《飛不起來的童年》中,老師成了他黑暗生活中的一縷光。
對孩子來說,父母和家庭從他一出生就已經确定,無論是世界首富,還是生于貧民窟,這些都是他們無法選擇的。
而電影的主人公查拉就是生于古巴社會最底層的貧困家庭。
生父早在查拉出生前便沒了消息,母親染上d瘾和酒精,頹廢生活。
家庭貧窮,父母失職,這就是查拉整日所面對的生活。
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出門賺錢成了年僅十一歲的查拉的日常。
他加入了當地的鬥狗活動,幫着鬥狗的老闆訓練鬥狗,以此來賺錢養家。
也許是因為查拉過早的接觸到社會,再加上母親種種不靠譜的行為,生活中,查拉和母親的地位似乎發生了互換。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鏡頭:
查拉拿着訓練鬥狗賺來的錢,遞給媽媽讓她去交生活用費,母親接過錢後,查拉還不忘囑咐一句“别把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
在普通人家,都是母親對孩子說出這種話,而在查拉的家中,情況卻完全相反。
導演用這樣一個反諷的形式,道出這些貧困家庭的心酸與無奈。
而這種情況并非隻有查拉一家,隻要成長環境不健康,這些孩子多多少少都會産生一些“小大人”的感覺。
這些孩子小小年紀就頂替父母的位置養家,這樣的生活幾乎是所有貧困家庭的寫照。
由于鬥狗活動的參與者都是當地的不良少年,于是查拉似乎在這樣的環境下變得更加乖張,叛逆。
也是因為這違法的活動,查拉多次被警察和社工警告。
于是,在出生條件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下,查拉成了人們眼中的“問題少年”。
雖說這對查拉來說并不公平,但是命運無法改變,能做的也隻是認命後在泥潭裡苦苦掙紮求生。
是以,包括查拉在内的孩子們都選擇無視所有人的管教和警告,我行我素的荒廢着學業和生活。
因為查拉在學校的表現并不算好,是以曾多次險些被學校送去“再教育學校”。
“再教育學校”其實就是少管所,所有犯過錯誤的孩子都會被送去那裡。
由于裡邊的孩子們都是被社會放棄的“無用之人”,是以如果查拉進去和他們關在一起,大機率就會更加堕落。
盡管查拉犯的錯誤已經足夠将他送進去好幾次,但是他也隻是短短的在裡邊待了幾天就被人“救”出來。
而将查拉從“再教育學校”拯救出來的人,正是他的老師——卡梅拉。
其實在電影中,查拉雖然到處惹是生非,但是内心卻并不壞,因為在他惹得所有麻煩,原因都是因為她有一顆善良的内心。
他違法參加鬥狗賭博活動,是因為要養家;
他和同學打架,是因為同學辱罵了他的朋友。
甚至當初他抗拒去“再教育學校”也是因為沒辦法照顧母親。
查拉的所作所為純屬無奈,生活的嚴厲讓他不得不武裝自己。
其他人眼中的查拉早就成了不可救藥的小混混,但他的老師卡梅拉卻一直沒有放棄他。
卡梅拉從事教師已經幾十年,她教過的所有學生幾乎都在感激她。
因為就算學生再難管教,也從未放棄過。
就像再教育學校的校長,就是卡梅拉過去的學生。
之是以查拉能從再教育學校中出來,也是因為校長對卡梅拉老師的信任。
卡梅拉通過在學校中對查拉的觀察,發現他其實是一個渴望愛,希望被愛的少年。
正是因為看到了查拉身上的閃光點,卡梅拉頂着學校和社群的巨大壓力将他接了回來。
将他帶回後,老師在他身上花了更多的心思,事無巨細的為他考慮着思考着。
卡梅拉看到查拉總會因為鬥狗賭博而被警察警告,是以特意拜訪了鬥狗活動的老闆,希望他能照顧好查拉。
卡梅拉會在查拉和同學去海裡遊泳險些丢了性命而大發雷霆。
但無論如何,卡梅拉都是本着一顆學生至上的心做的這些,是以不管卡梅拉如何做,查拉都能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
也是是以,當查拉在聽到司機說卡梅拉是他的祖母時,他否認了這句話,卻又立刻表示希望她真的是自己的親人。
一個從不肯安分下來的少年,在老師的關心管教下,第一次體會到了愛。
是以他會在陌生人面前選擇表達自己對老師的依賴和愛,是以他會在老師的家中睡得如此香甜。
電影的最後,卡梅拉老師因為為了學生多次頂撞學校和社群,這種行為被社群和學校認定是越界行為,是以他們決定讓老師退休。
而已經不再是人們眼中的“問題少年”的查拉來到校長面前,希望以自己在“再教育學校”中學習作為交換,把讓老師退休的決定撤銷。
雖然因為制度原因,校長并未同意,但是他卻表示了對查拉的肯定,認為卡梅拉老師并沒有看錯這個孩子。
查拉的一步步變好,離不開老師對他的關愛和幫助。
卡梅拉将他當成自己的親人,從未放棄他,即便他多次犯錯,多次頂撞她。
也正是因為老師對他的堅持,才給了他改變的機會,讓他從歧途上轉變方向。
老師大病初愈回到班裡,那些家中貧困、總是闖禍的問題少年全都一窩蜂的湧上來抱住了老師。
學生們的生活确實充滿着對無法改變的出身、社會、命運的無奈,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老師成了孩子們生活中的一道光。
在電影中還有一名老師,她曾經頂替生病的卡梅拉老師成為班裡老師。
但她卻與卡梅拉老師不同,她隻把教師當成職業,甚至還會勸卡梅拉不要對學生注入太多感情。
是以,在她内心想法的驅使下,她将班級中學習很好卻是黑戶的小女孩舉報了。
以至于小女孩無法再上學。
年輕老師做錯了嗎?
沒有,她隻是做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那她做對了嗎?
也沒有,因為她隻做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這個老師和卡梅拉老師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此。
卡梅拉不僅忙于教學,更忙于學生的人格培養。
是以,當年輕老師再一次想要将查拉送去少管所時,卡梅拉對她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想要一個少年犯,就像對待少年犯一樣對待他吧。
在電影開頭,查拉站在天台上,手裡抓着鴿子的爪子,看向遠方。
盡管手中的鴿子奮力的撲騰着自己的翅膀,但男孩卻依舊不肯松手。
查拉似乎已經和鴿子融為了一體,他們都想飛,卻又不得不作罷。
鴿子因為有了束縛飛不起來,那麼小男孩無法飛翔的原因又在哪裡呢?
無非就是因為生活的環境早就将他們飛翔的翅膀砍下來。
家庭、社會,這些幾乎都成了這些孩子們身上的重擔。
而這些,孩子們卻都無力改變,隻能在命運的指揮下随波逐流。
遇到一個好的老師成了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在現實中,同樣會有這樣的孩子在不公的命運裡掙紮,他們同樣遇到了幫助他們改寫人生的老師。
就像張桂梅校長、張玉滾老師,他們都放棄了奔赴更好的生活,隻為讓更多的學生得到受教育改變命運的機會。
老師對于學生來說,是僅次于父母的重要教育者,他們的所作所為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
雖說不能用道德綁架要求老師奉獻自己,但是人們卻依舊希望着能有越來越多的老師追随着這些榜樣的步伐。
因為對身處山谷的孩子們來說,一道光足以照亮他們今後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