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唯一存活的明代盆景——《郭子儀帶子上朝》傳奇

作者:與樹相緣

這是中國江蘇省目前唯一存活的明代古盆景

唯一存活的明代盆景——《郭子儀帶子上朝》傳奇

泰州盆景研發中心

經過半個月的精紮細剪,泰州盆景研發中心的鎮園之寶——明代盆景“郭子儀帶子上朝”經再次造型。據了解,“郭子儀帶子上朝”是江蘇目前唯一存活的明代古盆景。

明朝盆景 全江蘇省僅存泰州一盆

唯一存活的明代盆景——《郭子儀帶子上朝》傳奇

盆景舊照

江蘇省内原有三盆明朝古盆景,揚州、蘇州各一盆,因養護、管理、換盆技術難度大,先後都枯萎死亡,現僅存泰州一盆。 “這次造型是自1953年盆景園建園之後的首次造型。”泰州盆景研發中心負責人李志鋒說。  據了解,“文革”期間,“郭子儀帶子上朝”差點被毀。當時,盆景大師王壽山将其去盆,當做普通樹木種植在中草藥花圃裡,該盆景才得以存活。後來該盆景已和普通樹木無異。  上世紀八十年代,該盆景安置在水泥澆築的盆内,但長勢一直不好,長期有蟲害。“當時,誰也不敢來做造型,隻要能活下來就好。”李志鋒說。經過多年的精心呵護,“郭子儀帶子上朝”日益健壯。2012年,泰州盆景研發中心經過認真研究,把盆景移址到園内一假山上,制訂換盆方案,确定養護方法,最後将盆景換盆成功。

唯一存活的明代盆景——《郭子儀帶子上朝》傳奇

泰州(揚派)盆景展覽館鎮館之寶、江蘇唯一一盆存活的明代古柏盆景

“我們對該盆景是重點保護,專人監控,觀察了近兩年,從長勢上來說,現在造型時機已經成熟。”李志鋒說。  李志鋒告訴記者,目前該盆景的造型僅僅是初型,還需要經過兩三年時間的觀察和打磨,才能真正成為揚派盆景的精品。

傳承風格 典型揚派技法剪紮

在泰州盆景研發中心内, “郭子儀帶子上朝”枝葉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兩根樹樁一大一小,蒼勁虬曲。  江蘇省級非遺泰州揚派盆景傳承人曹季德說,取名為“郭子儀帶子上朝”,就是根據樹樁的形狀取的。  郭子儀帶子上朝”為圓柏,長約2.5米,高約1.5米,以棕線縛紮牽引造型,每個樹樁上都分出若幹“雲片”, 一旁配以英德石,使整個盆景增加了平衡感。從遠處看,雲片似從山中噴吐而出,整體畫面既穩重又飄逸。  曹季德說,此次剪紮,傳承性地采取了“滾龍灣”、“雲片”、“棕線”等典型揚派盆景技法。

保障安全 漸進式“松筋動骨”

雖然目前長勢良好,但畢竟,經近500年的風吹雨打,“郭子儀帶子上朝”相當于一個骨質疏松的老者,保障盆景安全是最重要的。  在半個多月的剪紮過程中,曹季德和同僚以及弟子們經常多人配合操作。一人握住枝幹,另一人慢慢牽引,使得枝幹彎曲。“這就跟人一樣,不能猛拉,需要漸進式地松動筋骨”。  曹季德告訴記者,由于該盆景體型較大,扭彎枝幹是個很費力的活兒,“其中一根大枝幹,兩個人配合,花了五天時間。”

唯一存活的明代盆景——《郭子儀帶子上朝》傳奇

  

“此外,在這次剪紮上,除了傳統技法,還創造性地采用‘剖枝’技法。”曹季德說。  所謂剖枝,就是将部分較粗的枝條先進行解剖分離,再進行牽引造型,這樣可避免枝條被折斷。

延伸閱讀:

這盆古盆景背後有段民間傳說

相傳明崇祯年間,泰興出了一位驸馬,姓季名真,诨名季三嗒子。季驸馬才華橫溢,為家鄉百姓做了很多事。  朝廷釋出的稅令特别多,連植樹都上稅。季驸馬為了給家鄉人民減稅,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最好的柿子,進京獻給皇帝,皇帝吃了覺得很好,便對季驸馬說:“你以後多為我帶些柿子來。”季驸馬稱:“不行啊,現在柿樹都要報稅,種不起呀!”于是皇帝下令:“凡柿樹不報稅。”季驸馬巧妙改為“凡是樹不報稅”,于是泰興少了一道稅。  季驸馬在朝為官,每日都要朝見皇帝。一天早朝時,文武百官都在殿前候朝,太子在踢毽子,文武百官議論紛紛,都說太子不務正業,将來不能接好皇帝的班,但又都不敢在皇帝面前說。這日早朝,季驸馬上前奏本:“啟禀皇上,有人手持紅毛,腳踢國号,該當何罪?”皇帝口谕:“當斬!”太子踢的毽子是用雄雞毛和銅錢做成的,銅錢上鑄有國号。太子被斬了,朝廷震動,從此廣泛流傳着一句口頭禅:“季驸馬上朝,地動山搖。”  事後,皇帝遷怒季驸馬,下令将季驸馬充軍。季驸馬向皇帝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充軍不到延令鎮和黑松林(延令鎮現為泰興市,黑松林現為黃橋鎮),因為那裡的蚊子像麻雀,會咬死人的。二是要求帶幾件紀念品,以解對公主的思念之情。皇帝下旨:“一定要到延令鎮和黑松林充軍,不允許帶有皇家标志的物品出宮。”公主也不敢違背皇帝的旨意。其實,季驸馬心中早有打算,到延令鎮黑松林正是自己的家鄉。不帶有皇家标志的物品,可以把他賞玩的盆景帶回家鄉,這盆古柏盆景便是季驸馬的首選之物。  從此,這盆古柏盆景便在泰興茁壯成長,後流失民間,由王壽山的祖輩父輩培養并剪紮,雖經數百年風吹雨打,生機猶健,枝幹蒼勁,造型優美,呈龍飛鳳舞之勢,因長壽和枝繁葉茂,後定名為“郭子儀帶子上朝”。

揚派盆景技藝泰州是發源地

泰州盆景技藝相傳始于六朝,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是泰州地方文化的寶貴财富。1981年9月,國家城市建設總局在揚州召開的“中國盆景藝術研究科研成果審定會”上,将泰州、揚州地區盆景剪紮技藝定位為中國盆景五大流派之一的“揚派”盆景,泰州是揚派盆景的發源地。

唯一存活的明代盆景——《郭子儀帶子上朝》傳奇

重新造型後的姿态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泰州盆景已進入發展階段,經盆景藝人的努力整理保留了古老的盆景作品,到七十年代已培育出一批榔榆盆景作品,1979年選送7盆盆景到北京參加中國盆景展覽,受到專家好評,以後在國内外展覽中多次獲得重要獎項。  揚派(泰州)盆景的剪紮技藝,其核心主要是:一是樹種選擇要具備葉片細小,抗逆性強,萌發力強,壽命長等條件;二是:突出粗幹曲枝露根特色,貴在自幼培養、攀紮;三是主要棕法有楊棕、底棕、逼棕、揮棕、拌棕、平棕、套棕、吊棕、下棕等九種棕法,除此以外還有三種紮片法,即實技法、大披毛、小披毛。  揚派(泰州)盆景的主要素材為樹樁、盆缽、幾架等,主要工具為剪刀、木鋸、棕梳、撬棍、棕繩、棕線等。

唯一存活的明代盆景——《郭子儀帶子上朝》傳奇

清朝康熙時代盆景《龍馬精神》

唯一存活的明代盆景——《郭子儀帶子上朝》傳奇

《龍馬精神》舊照

泰州盆景園現存揚派盆景的代表作品有:明朝崇祯年間的“郭子儀帶子上朝”(絨柏)、清朝康熙年間的“龍馬精神”(絨柏)等古代盆景作品,近代經典作品有“雲中繪石”、“雲戀奇峰”等。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圖文來源: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