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衡的藝術:如何管理内部經營和外部合作?

1

今天是勞動節後上班的第一天,不知道大家這個五一節過得怎麼樣?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預測,“五一”假期全國客流量達到了2.65億人次。

就我的體驗來看,正所謂“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一次的假期,良好的防疫政策和源源不斷的疫苗也讓大家逐漸放下了對疫情的恐懼。

難得的平淡假期,也是大家聯絡感情的最好機會,當然,也是找到企業發展的新契機。

2

我們說過,競合是企業發展的一道主旋律,所謂“合”就是整合外部資源,讓企業從單方面作戰,變成協同作戰。

借用教員的一句話就是“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商業上的合作也有利益之分。

這是我們說過的“商業模式”裡必須要思考的重要一環。

合作不是說,你來你做,我來分錢,就這麼簡單了。

我的朋友是誰?什麼業務應 該由合作夥伴去做?我能給他什麼?合作夥伴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假如這些不區分好,一個蛋糕沒分好,外部的資源就有可能反過來成為業務的累贅,甚至拖累企業的發展。

這樣功敗垂成的案例并不在少數。

4月18号,我利用在無錫召開的420屆《實戰全網營銷-企業持續盈利系統》課程的機會,拜訪了一位無錫的學員。

平衡的藝術:如何管理内部經營和外部合作?

他的企業原來以生産和銷售木屋作為核心的業務,這幾年他們希望通過整合外部資源,發展文旅項目。

他們生産的木屋很有特色,我曾經還給他們的項目站過台,是以我特别關心這家企業的發展狀況。

通過交流我了解到,這兩年,這家企業因為希望獲得第三方從土地到資金到銷售管道各種資源的支援,希望通過整合更多外部資源,去發展出自己新業務。

但是,所有的這些業務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單做成。

雖然其中有疫情帶來變化的原因,但關鍵的核心是因為這個業務本身在模式思考上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兩年多的時間,因為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新業務,是以,原來業務的進展反而緩慢了。

在交流當中,我提出,企業發展一定要“保住現有的,創造想要的”。

企業的一定要以自我的發展為主,外部的支援為輔。

而不是以外部力量為主,自己變成了跑腿的聯絡方。

好的業務模式絕對不會缺少來自外部力量的湧入。

但是,你的前提是,公司必須在資金、人力,在主要負責人的精力方面,一定要保證自己基礎業務的持續發展和成長,同時再去思考新的業務。

3

我們在一起交流的另外一個結論是,企業成長要在自己可控的業務方向上發力。

什麼叫做可控的業務?

可控就代表着風險可控,也就是說這個業務的支撐和成長來源于自身企業的經營,不完全依賴于别人。

這也是我們所說的:“保住現有的,創造想要的。”

創造想要的,一定是在現有的核心業務上進行延伸。

企業發展有很多重要的核心要素,隻在個别要素上尋求外界幫助,而不能把所有要素都依賴于外部。

這種不穩定,不确定會讓公司的發展處于無限的風險之中。

在這次的政策班課程當中,我也跟其中一位在公司工作了超過15年時間的分公司老總做了交流。

這位老總跟我提出來,我們應該全力發展合作業務,我們自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産品研發和客戶服務上來,把課程拓新的工作交給合作第三方去完成。

做企業教育訓練,其實是受到很大的局限的。

因為課程内容總是很有限(事實上這是一個正常的狀态),客戶一般把你的課程學完了就離開了,想持續發展和業務成長其實是不容易的。

要持續成長,就要不斷的找出新客戶。

這位夥伴提出的問題,我能了解,他說單仁資訊就應該在課程開發和使用者服務方面做文章,把更多的吸引客戶的工作委托給第三方去完成,特别要委托給合作方去完成。

我聽了這樣的想法,一方面我能感覺到團隊在持續挖掘新客戶方面的壓力,特别是對于工作了十多年之後的這些老總們來說,要他們能保持持續的好奇心,保持持續的不斷力争上遊的那種精氣神,真的非常不容易。

他們能在這裡面堅持十幾年時間,已經非常優秀了,我特别能了解他們的心情。

但是,我也向他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對一個組織來說,内部持續的創造新客戶的能力,這是一個企業持續增長的基本功。

不能把這樣的工作全部,哪怕是大部分,交給第三方。

我們研究過教育訓練行業曾經通過裂變,通過發展第三方,來賣課的那些企業。

因為設計好了分成模式,借助于人員之間裂變的方式,以及目标利益的明确性,确實在2到3年當中,會讓一家機構發展速度比較快。

但是教育訓練這件事,本身是需要耐力和持久性的,更重要的是對課程的負責,對客戶的負責。

如果沒有持續的創造價值的能力,持續的發展團隊的能力,隻是依賴于第三方,會出現快上快下的情況。

在單仁資訊的牆上貼着一行字,叫“為客戶的每一分錢負責”,是以,對我們來說,要保證好客戶的利益。

客戶如果像潮水一樣來的快,退的也很快。

那企業就會像昙花一現,很容易風光一時,但是很難持續下去。

就像曾經以加盟為主的餐飲行業的一家品牌,小肥羊,今天我們在全國各地,基本上已經不見蹤影了。

平衡的藝術:如何管理内部經營和外部合作?

今天能在市場上生存的比較好的餐飲企業,不管是海底撈,還是西貝莜面村,他們都是以自營為主。

4

最近剛剛在上海科創闆上市的我們的同行。

平衡的藝術:如何管理内部經營和外部合作?

行動教育,他們的業務邏輯上和單仁資訊很相似。

2年前,我曾經和行動教育的負責人李踐老師,有過深度的探讨。

研讨過公司是自營發展好呢,還是和第三方合作用加盟的模式比較好。

我和李踐總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加盟的模式發展會很快,但是真正讓業務穩定發展的不是靠第三方。

他們就是用兩三年的時間,改變了過去依賴于第三方發展的方式,依靠内部培養人員,不斷去拓展更多的市場,來完成業務的拓新。

企業的發展必須以自我體系為基礎,加上第三方資源的加入,發展才能穩定。

同時,客戶的服務系統必須有主要的内部體系去完成,這樣你才能保持服務的品質,才能保證品牌的持續性。

第三方隻是提供資源(資金或者客戶)的支援。

回想起中國共産黨發展的曆史,1935年,紅軍長征确定往北方走,北上抗日,部隊一直往北方走,其中有兩個目的。

一方面去參加抗日,另外一個目的是靠近蘇俄,容易獲得當時蘇俄共産黨支援。

但實際上陰差陽錯,當時并沒有跟蘇共和共産國際聯絡上。

最終隻能依靠自己不斷提升能力,從當初到達陝北時候的7000人,短短的九年時間,發展成百萬級規模的部隊。

假如中國共産黨等有了共産國際的支援,再去解放全中國,我相信1949年不可能完成偉大的建設新中國的事業。

在抗日勝利之後,到中國解放之初,中國也确實得到蘇俄一部分的支援。

但是,永遠記得天上不會掉下餡餅,對方為什麼要支援你?同樣他也希望,你能成為他體系的一部分,維護的是别國的利益,讓你成為附庸。

後來,因為中國不按照蘇聯的要求發展,是以在中國最需要的時候,蘇聯全面撤出了對中國的援助。

當然,這也讓我們有了獨立自主發展的意識,後來的兩彈一星,乃至于改革開放都是在發展的壓力之下,被逼出來的。

今天,中國在半導體和高科技領域受到美國以及一些西方國家的圍追堵截,就是因為我們過度的依賴國外的技術,而缺少自我的發展。

我們需要借助于外力把蛋糕做大,但同時也要明白什麼才是我們全力争取的核心目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