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孤筏重洋》:勇氣和信念才是通向新世界的方舟以頑強的意志證明了人類先祖的偉大壯舉破除觀念上的障礙比沖破大海的風浪更加艱難時代需要這樣的信念和勇氣尾聲

《孤筏重洋》:勇氣和信念才是通向新世界的方舟以頑強的意志證明了人類先祖的偉大壯舉破除觀念上的障礙比沖破大海的風浪更加艱難時代需要這樣的信念和勇氣尾聲

1947年4月28日,一艘名為“康提基”的木筏, 在秘魯離開港口,然後進入東西方向的洋流,開始一段偉大的航行。

這個簡易的木筏上,隻有六個人,一隻鳥。而他們的目标,是計劃用30天時間,漂流上萬海裡,在完全無現代動力裝置的條件下,橫越太平洋,到達波利尼西亞群島,進而驗證一段人類學理論。

這是丹麥現代探險家托爾·海爾達爾根據真實經曆,寫的一部紀實小說《孤筏重洋》。小說在1950年出版後,立刻引發轟動,先後再版十餘次,在全世界有67個國家出版了各種語言的譯本。有些國家還把此書規定為中學生必讀的課外讀物。

他們的航海經曆被拍成了電影《kon-tiki》,于1951年獲得奧斯卡最佳長篇紀實電影獎。2012年,新版《孤筏重洋》電影全球公映。這是挪威曆史上投資最大,本土票房最高的影片,并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原本一段略顯平淡的航海之旅,卻為何在全世界範圍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呢?特别是這部小說,在中文版發行八年後,著名的詩人海子在山海關卧軌,随身攜帶的四本書中,其中一本就是《孤筏重洋》,而他那句著名的詩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據說靈感來源就是這個故事。

或許,秘密就在于,這不僅是一部記錄了海洋探險的故事書,更是一種人類如何用勇氣和信念,一次又一次拓展認知邊疆,鑄造一個又一個偉大史詩的故事。

1937年,在結婚後的第二天, 托爾·海爾達爾就帶着妻子來到了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中一個名叫法圖黑伐的小島上進行博物考察。他們和當地土著吃住在一起,用最原始的方式生存下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托爾·海爾達爾聽到波利尼西亞的老者說起,太陽神提基帶領祖先,從海那邊的一個大國來到現在居住的這些島上的故事。于是海爾達爾猛然想起,森林裡的古老石像與南美洲崇拜太陽神的人類的遺迹頗為類似。難道這些島嶼的祖先不是曆史學家公認的從西面亞洲遷徙過來,而是從東面南美洲漂洋過海過來的?

如果這一古老的傳說是真的,那就要颠覆現有的人類起源和遷徙的認知。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重大課題。

随後的幾年時間,托爾·海爾達爾耗費巨大的精力,潛心研究了這個問題,完成論文《波利尼西亞和美洲的史前關系研究》。在文中,他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論斷:太平洋群島的第一批居民是5世紀橫渡大洋而來。

但學術界對這一觀點嗤之以鼻,幾乎全部激烈反對,因為按照常理,波濤洶湧的太平洋是古代人類無法跨越的鴻溝,他們不可能乘非現代化的航行工具橫渡太平洋。

海爾達爾沒有被學術權威吓倒,也沒有盲目否定自己的判斷,而是下決心複刻一把古人的旅行,按照原始方式制作一個筏子,依靠洋流和風帆從南美洲出發,前往南太平洋群島,用執行個體證明自己的觀點

他克服了種種困難,召集了五位志願者,完全仿照古代印第安人的式樣,用安第斯山脈中的木材,造了一隻木筏,并命名為“康提基号(kon-tiki)”,這是傳說中第一批到達波利尼西亞的南美人的領袖,也是古印加時代太陽神的名字。

途中,當有的同伴被烈日暴曬、狂風暴雨、驚濤駭浪、鲨魚追擊而搞得幾近崩潰,懇求用鐵絲固定一下木筏時,海爾達爾毅然将僅有的一捆鐵絲扔進海裡,以此表明破釜沉舟。

茫茫大海,孤筏勇進。但他們所面臨的困難也是前所未有的。

大海之中糧食淡水緊缺,很快,他們從岸上帶來的清水就變質不能飲用。隊員們嚼食生魚中的水分來解渴;把魚切成塊,包在一塊布裡擰,也擠得出汁水來;在大魚身邊上挖洞,魚的淋巴腺液會漸漸灌滿洞,然後一口喝下;嚼含有可卡因的古加樹葉,減少口渴的感覺,甚至在緊急時期喝了海水不生病。

在海洋中航行,他們還遭遇了各種兇猛生物攻擊。大浪把鲨魚舉起來,高過簡陋的木筏,它張開鋒利的大嘴朝他們撲來,在幾秒鐘之間,鲨魚像是會直接遊上木筏似的。章魚的腳極長,可以伸到木筏的每一個角落。他們每人都配備了一柄大刀,準備在夜裡被章魚的腳圍住脖子,把他們從睡袋裡拖出去時,砍它的腳。他們還要拿魚叉在木筏邊和殘忍貪食的鲨魚搏鬥。夜裡,還有大海豚爬到木筏上來,弄得隊員們一覺醒來渾身濕漉漉的。

還有無垠海天之間的孤獨和寂寞,往往更加讓人難以忍受。空氣中新鮮的鹹味,圍繞着他們的一片潔淨的碧藍,似乎把他們的身體和靈魂都洗幹淨了。對于在木筏上的人來說,所有的生死問題似乎都是虛假的。隻有環繞身邊無邊無際的海水才是真實的。而大海時而對這隻小木筏不理不睬,好像認為它是一個自然物體時而,時而又成為可怕的敵人,用驚濤駭浪來阻止他們前進。

但最終,木筏終于抵達波利尼西亞群島的一個小島。除了喜歡爆西班牙語粗口的鹦鹉死于海上風暴外,6個人全部平安登陸,後來平安回歸文明世界。

其實,我們總是遠遠低估了人類對于生存的渴望,和被這種渴望激發出來的勇氣與智慧。偉大的事迹不隻是靠力量完成,更是靠堅定不移的信念。

很多人在面對大多數人的嘲諷時,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并且為了證明自己,選擇了親身證明自己的假設是正确的,即使過程兇險無比,是以書中講了這樣一個道理:你認為什麼事是值得做的,就去做,哪怕它聽起來是極其荒謬,隻要你開始做了,你就會發現事情沒那麼難。

《孤筏重洋》:勇氣和信念才是通向新世界的方舟以頑強的意志證明了人類先祖的偉大壯舉破除觀念上的障礙比沖破大海的風浪更加艱難時代需要這樣的信念和勇氣尾聲

盡管從簡單的實用主義的角度來衡量這次航行,他們不過是證明了古代人類的行為,并未産生新的價值。但比起盤踞在人們腦海裡陳舊的觀念,這樣的探險是人類不屈精神的強烈象征,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在開始航海之前,大部分的人類學家和曆史學家都認為是無稽之談。因為它存在一個硬傷:即使是波利尼西亞最東邊的複活節島,離南美洲西海岸也有數千公裡遠。這段航程對今天的船隻來說也充滿挑戰,更何況是沒有任何現代電子裝置和地理知識做參考,唯一的航海工具隻是原始木筏的早期先民。

托爾・海爾達爾——這個與北歐神話中雷神同名的挪威人,在受到同行的嘲諷之後,一氣之下作出了決定:誰說乘坐木筏就不能遠洋航海來着?我就要用行動來打他們的臉。于是他就計劃按照印第安人的古法來建造木筏,并完全靠海風和洋流航行到波利尼西亞群島。

這一次遠航,是海爾達爾對古舊權威和陳腐知識體系的反抗,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才會有更多的發明創造沖破重重阻礙得以誕生。

這一次遠航,是海爾達爾對大自然和人類曆史最執着的熱愛,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才會更深切地了解我們所處的地球和社會。

這一次遠航,也是海爾達爾和隊員們大無畏英雄氣概的最佳呈現,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才會讓人類永遠不固步自封,勇敢突破發展界限。

完成了這一人類曆史上的壯舉之後,海爾達爾探索的腳步并沒有停歇下來。

1953年到1978年,海爾達爾上司挪威考古隊遠征至加拉伯戈斯群島,證明南美印第安人早在歐洲人之前就曾涉足該島;上司挪威考古隊航行至複活節島和東太平洋,獲得重大考古發現。

他還把目光投向了歐亞大陸,帶領隊伍制造蘆葦船(紙莎草船)“太陽”号,橫跨大西洋,證明了地中海古代文明可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傳播至美洲;以蘇美爾型蘆葦船“底格裡斯号”,繞着阿拉伯半島進行了海上探險,證明了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印度河谷這三大古文明地區之間的海上聯系。

這些偉大的探險活動先後被寫成《複活節島的秘密》、《太陽号草船遠征記》、《綠色安息日》等書,在全世界不斷掀起熱潮。

2002年4月18日,挪威生物學家、航海家、人類學家托爾·海爾達爾在意大利去世,享年87歲。

2006年4月27日,海爾達爾的孫子,28歲的奧拉夫·海爾達爾 乘坐“tangaroa号”木筏橫渡太平洋,重回60年前爺爺所走的那條路。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回想起人類走過的探險曆程,每一次偉大的發現,都是一次艱難的跋涉。那些億萬年間一代又一代人類先輩們的峥嵘歲月,如一次有一次的遠航,拼的不是短期的爆發力,而是自始至終的毅力與恒心。

今天的人類,站在進化的頂端,回顧過去的曆程,那的迷惘和焦灼已然隐匿不見,心中留下的是笑看潮起潮落的那份淡然,以及奔向更大宏大浩瀚宇宙的美好期待。

海子最後的日子攜帶着這本書(其他三本是《聖經》、《瓦爾登湖》、《康拉德小說選》)。為什麼這本《孤筏重洋》,為生命最後時光的海子帶來了安慰和希望?

其實它是最具備那個時代氣氛的書。

這本書的中文翻譯者朱啟平,是大公報的著名戰地記者,二戰後期随美國戰機軍艦輾轉萬裡,親臨一線報道了太平洋戰争的慘烈和最後勝利。其直擊密蘇裡艦日軍簽字投降的通訊《落日》,更是新聞史上的傳世名篇。

上世紀五十年代,他應同為大公報老報人的彭子岡之約,翻譯了挪威探險家托爾·海爾達爾自述橫渡太平洋曆程的回憶錄《孤筏重洋》(英文名:kon-tiki expedition)。

朱啟平用優美的方塊字,形象地描寫了“康提基号”在冰冷湍急的亨伯特洋流與二十多英尺高的滔天巨浪搏鬥的驚險;可以用觸手令鲸魚窒息的大章魚、溫順的海豚、懶洋洋的大海龜的海洋風情;冒險家們在缺水時用魚叉捕魚、靠擠魚肉中的水分解渴的勇敢頑強。

朱啟平在太平洋上的輾轉,也不同于海爾達爾的漂流。但各有悲壯,各有震撼。這何嘗不是朱啟平的“孤筏重洋”?而他心中的“康提基”就是堅信正義必勝,和平必勝,祖國必勝。

在焦慮、苦悶與找不到出路的八十年代的人看來,這不是一本腳踏實地的書,這本書在他們看來具有特殊的超越性。

回憶起來,表面上八十年代是充滿了理想的時代,但其實那也是一個充斥着氣功、朦胧詩與沒有譯好、完全無法弄懂的西方哲學名著的時代,最為時髦的北京高校的西方哲學講座裡(與帶功報告也差不多),主講人熄滅所有照明裝置,點着蠟燭影影綽綽地給大家講尼采,各專業的學生聽得熱血沸騰,回到宿舍久久不能入睡,以為聽到了全世界最重要的秘密。

《孤筏重洋》這本書曾經有的“熱”,符合了那個時候人們的心态,對于所有外國的先進技術來講,咱們既然都是外行,是以咱們就是要用外行的精神打敗專家。所謂外行的精神是什麼呢?依靠誰也不懂的神秘力量去擊敗技術精湛的專業對手。

但是,《孤筏重洋》這個故事裡具備的專業精神被忽略了,業餘态度反而得到了最大的贊賞。時至今日,我們應該留意的是,海爾達爾的生物學證據是堅實的,出版商的建議是中肯的(影片也沒有“黑”出版商),傳統(甚至是史前人類的傳統)是可貴的。

朱啟平在《孤筏重洋》序言中說:“海爾達爾的理論是否正确,是另一個問題,但他這樣為了科學不顧一切、不懼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無論如何是值得我們欽佩的。”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有效的主管》中簡單扼要的指出:“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做事”。在探索未知的路途中,犧牲是難免的,不被了解也是常有的事情,正是有了探險家們不懼危險、不怕犧牲、勇于追逐的探險精神,才使得人類在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前進。

就像主人公說的,“海洋不是天塹而是通途,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最好的道路。”在我們向未知出發的時候,不要問那路在哪,迎風向前,是唯一的方法。當車聲隆隆,夢開始陣痛。夜霧那麼濃,開闊也洶湧,勇氣和信念,重新雕塑每個面孔,也讓我們看到,路的終點是彩虹!

《孤筏重洋》:勇氣和信念才是通向新世界的方舟以頑強的意志證明了人類先祖的偉大壯舉破除觀念上的障礙比沖破大海的風浪更加艱難時代需要這樣的信念和勇氣尾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