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孤筏重洋》:勇气和信念才是通向新世界的方舟以顽强的意志证明了人类先祖的伟大壮举破除观念上的障碍比冲破大海的风浪更加艰难时代需要这样的信念和勇气尾声

作者:是艾莉丝呀
《孤筏重洋》:勇气和信念才是通向新世界的方舟以顽强的意志证明了人类先祖的伟大壮举破除观念上的障碍比冲破大海的风浪更加艰难时代需要这样的信念和勇气尾声

1947年4月28日,一艘名为“康提基”的木筏, 在秘鲁离开港口,然后进入东西方向的洋流,开始一段伟大的航行。

这个简易的木筏上,只有六个人,一只鸟。而他们的目标,是计划用30天时间,漂流上万海里,在完全无现代动力设备的条件下,横越太平洋,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从而验证一段人类学理论。

这是丹麦现代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根据真实经历,写的一部纪实小说《孤筏重洋》。小说在1950年出版后,立刻引发轰动,先后再版十余次,在全世界有67个国家出版了各种语言的译本。有些国家还把此书规定为中学生必读的课外读物。

他们的航海经历被拍成了电影《kon-tiki》,于1951年获得奥斯卡最佳长篇纪实电影奖。2012年,新版《孤筏重洋》电影全球公映。这是挪威历史上投资最大,本土票房最高的影片,并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原本一段略显平淡的航海之旅,却为何在全世界范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呢?特别是这部小说,在中文版发行八年后,著名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随身携带的四本书中,其中一本就是《孤筏重洋》,而他那句著名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据说灵感来源就是这个故事。

或许,秘密就在于,这不仅是一部记录了海洋探险的故事书,更是一种人类如何用勇气和信念,一次又一次拓展认知边疆,铸造一个又一个伟大史诗的故事。

1937年,在结婚后的第二天, 托尔·海尔达尔就带着妻子来到了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中一个名叫法图黑伐的小岛上进行博物考察。他们和当地土著吃住在一起,用最原始的方式生存下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托尔·海尔达尔听到波利尼西亚的老者说起,太阳神提基带领祖先,从海那边的一个大国来到现在居住的这些岛上的故事。于是海尔达尔猛然想起,森林里的古老石像与南美洲崇拜太阳神的人类的遗迹颇为类似。难道这些岛屿的祖先不是历史学家公认的从西面亚洲迁徙过来,而是从东面南美洲漂洋过海过来的?

如果这一古老的传说是真的,那就要颠覆现有的人类起源和迁徙的认知。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

随后的几年时间,托尔·海尔达尔耗费巨大的精力,潜心研究了这个问题,完成论文《波利尼西亚和美洲的史前关系研究》。在文中,他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论断:太平洋群岛的第一批居民是5世纪横渡大洋而来。

但学术界对这一观点嗤之以鼻,几乎全部激烈反对,因为按照常理,波涛汹涌的太平洋是古代人类无法跨越的鸿沟,他们不可能乘非现代化的航行工具横渡太平洋。

海尔达尔没有被学术权威吓倒,也没有盲目否定自己的判断,而是下决心复刻一把古人的旅行,按照原始方式制作一个筏子,依靠洋流和风帆从南美洲出发,前往南太平洋群岛,用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召集了五位志愿者,完全仿照古代印第安人的式样,用安第斯山脉中的木材,造了一只木筏,并命名为“康提基号(kon-tiki)”,这是传说中第一批到达波利尼西亚的南美人的领袖,也是古印加时代太阳神的名字。

途中,当有的同伴被烈日暴晒、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鲨鱼追击而搞得几近崩溃,恳求用铁丝固定一下木筏时,海尔达尔毅然将仅有的一捆铁丝扔进海里,以此表明破釜沉舟。

茫茫大海,孤筏勇进。但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

大海之中粮食淡水紧缺,很快,他们从岸上带来的清水就变质不能饮用。队员们嚼食生鱼中的水分来解渴;把鱼切成块,包在一块布里拧,也挤得出汁水来;在大鱼身边上挖洞,鱼的淋巴腺液会渐渐灌满洞,然后一口喝下;嚼含有可卡因的古加树叶,减少口渴的感觉,甚至在紧急时期喝了海水不生病。

在海洋中航行,他们还遭遇了各种凶猛生物攻击。大浪把鲨鱼举起来,高过简陋的木筏,它张开锋利的大嘴朝他们扑来,在几秒钟之间,鲨鱼像是会直接游上木筏似的。章鱼的脚极长,可以伸到木筏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每人都配备了一柄大刀,准备在夜里被章鱼的脚围住脖子,把他们从睡袋里拖出去时,砍它的脚。他们还要拿鱼叉在木筏边和残忍贪食的鲨鱼搏斗。夜里,还有大海豚爬到木筏上来,弄得队员们一觉醒来浑身湿漉漉的。

还有无垠海天之间的孤独和寂寞,往往更加让人难以忍受。空气中新鲜的咸味,围绕着他们的一片洁净的碧蓝,似乎把他们的身体和灵魂都洗干净了。对于在木筏上的人来说,所有的生死问题似乎都是虚假的。只有环绕身边无边无际的海水才是真实的。而大海时而对这只小木筏不理不睬,好像认为它是一个自然物体时而,时而又成为可怕的敌人,用惊涛骇浪来阻止他们前进。

但最终,木筏终于抵达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小岛。除了喜欢爆西班牙语粗口的鹦鹉死于海上风暴外,6个人全部平安登陆,后来平安回归文明世界。

其实,我们总是远远低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渴望,和被这种渴望激发出来的勇气与智慧。伟大的事迹不只是靠力量完成,更是靠坚定不移的信念。

很多人在面对大多数人的嘲讽时,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为了证明自己,选择了亲身证实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即使过程凶险无比,所以书中讲了这样一个道理:你认为什么事是值得做的,就去做,哪怕它听起来是极其荒谬,只要你开始做了,你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难。

《孤筏重洋》:勇气和信念才是通向新世界的方舟以顽强的意志证明了人类先祖的伟大壮举破除观念上的障碍比冲破大海的风浪更加艰难时代需要这样的信念和勇气尾声

尽管从简单的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衡量这次航行,他们不过是证明了古代人类的行为,并未产生新的价值。但比起盘踞在人们脑海里陈旧的观念,这样的探险是人类不屈精神的强烈象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在开始航海之前,大部分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是无稽之谈。因为它存在一个硬伤:即使是波利尼西亚最东边的复活节岛,离南美洲西海岸也有数千公里远。这段航程对今天的船只来说也充满挑战,更何况是没有任何现代电子设备和地理知识做参考,唯一的航海工具只是原始木筏的早期先民。

托尔・海尔达尔——这个与北欧神话中雷神同名的挪威人,在受到同行的嘲讽之后,一气之下作出了决定:谁说乘坐木筏就不能远洋航海来着?我就要用行动来打他们的脸。于是他就计划按照印第安人的古法来建造木筏,并完全靠海风和洋流航行到波利尼西亚群岛。

这一次远航,是海尔达尔对古旧权威和陈腐知识体系的反抗,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才会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冲破重重阻碍得以诞生。

这一次远航,是海尔达尔对大自然和人类历史最执着的热爱,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才会更深切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地球和社会。

这一次远航,也是海尔达尔和队员们大无畏英雄气概的最佳呈现,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才会让人类永远不固步自封,勇敢突破发展界限。

完成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之后,海尔达尔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歇下来。

1953年到1978年,海尔达尔领导挪威考古队远征至加拉伯戈斯群岛,证明南美印第安人早在欧洲人之前就曾涉足该岛;领导挪威考古队航行至复活节岛和东太平洋,获得重大考古发现。

他还把目光投向了欧亚大陆,带领队伍制造芦苇船(纸莎草船)“太阳”号,横跨大西洋,证明了地中海古代文明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至美洲;以苏美尔型芦苇船“底格里斯号”,绕着阿拉伯半岛进行了海上探险,证明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印度河谷这三大古文明地区之间的海上联系。

这些伟大的探险活动先后被写成《复活节岛的秘密》、《太阳号草船远征记》、《绿色安息日》等书,在全世界不断掀起热潮。

2002年4月18日,挪威生物学家、航海家、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在意大利去世,享年87岁。

2006年4月27日,海尔达尔的孙子,28岁的奥拉夫·海尔达尔 乘坐“tangaroa号”木筏横渡太平洋,重回60年前爷爷所走的那条路。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回想起人类走过的探险历程,每一次伟大的发现,都是一次艰难的跋涉。那些亿万年间一代又一代人类先辈们的峥嵘岁月,如一次有一次的远航,拼的不是短期的爆发力,而是自始至终的毅力与恒心。

今天的人类,站在进化的顶端,回顾过去的历程,那的迷惘和焦灼已然隐匿不见,心中留下的是笑看潮起潮落的那份淡然,以及奔向更大宏大浩瀚宇宙的美好期待。

海子最后的日子携带着这本书(其他三本是《圣经》、《瓦尔登湖》、《康拉德小说选》)。为什么这本《孤筏重洋》,为生命最后时光的海子带来了安慰和希望?

其实它是最具备那个时代气氛的书。

这本书的中文翻译者朱启平,是大公报的著名战地记者,二战后期随美国战机军舰辗转万里,亲临一线报道了太平洋战争的惨烈和最后胜利。其直击密苏里舰日军签字投降的通讯《落日》,更是新闻史上的传世名篇。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应同为大公报老报人的彭子冈之约,翻译了挪威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自述横渡太平洋历程的回忆录《孤筏重洋》(英文名:kon-tiki expedition)。

朱启平用优美的方块字,形象地描写了“康提基号”在冰冷湍急的亨伯特洋流与二十多英尺高的滔天巨浪搏斗的惊险;可以用触手令鲸鱼窒息的大章鱼、温顺的海豚、懒洋洋的大海龟的海洋风情;冒险家们在缺水时用鱼叉捕鱼、靠挤鱼肉中的水分解渴的勇敢顽强。

朱启平在太平洋上的辗转,也不同于海尔达尔的漂流。但各有悲壮,各有震撼。这何尝不是朱启平的“孤筏重洋”?而他心中的“康提基”就是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祖国必胜。

在焦虑、苦闷与找不到出路的八十年代的人看来,这不是一本脚踏实地的书,这本书在他们看来具有特殊的超越性。

回忆起来,表面上八十年代是充满了理想的时代,但其实那也是一个充斥着气功、朦胧诗与没有译好、完全无法弄懂的西方哲学名著的时代,最为时髦的北京高校的西方哲学讲座里(与带功报告也差不多),主讲人熄灭所有照明设备,点着蜡烛影影绰绰地给大家讲尼采,各专业的学生听得热血沸腾,回到宿舍久久不能入睡,以为听到了全世界最重要的秘密。

《孤筏重洋》这本书曾经有的“热”,符合了那个时候人们的心态,对于所有外国的先进技术来讲,咱们既然都是外行,所以咱们就是要用外行的精神打败专家。所谓外行的精神是什么呢?依靠谁也不懂的神秘力量去击败技术精湛的专业对手。

但是,《孤筏重洋》这个故事里具备的专业精神被忽略了,业余态度反而得到了最大的赞赏。时至今日,我们应该留意的是,海尔达尔的生物学证据是坚实的,出版商的建议是中肯的(影片也没有“黑”出版商),传统(甚至是史前人类的传统)是可贵的。

朱启平在《孤筏重洋》序言中说:“海尔达尔的理论是否正确,是另一个问题,但他这样为了科学不顾一切、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主管》中简单扼要的指出:“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做事”。在探索未知的路途中,牺牲是难免的,不被理解也是常有的事情,正是有了探险家们不惧危险、不怕牺牲、勇于追逐的探险精神,才使得人类在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前进。

就像主人公说的,“海洋不是天堑而是通途,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最好的道路。”在我们向未知出发的时候,不要问那路在哪,迎风向前,是唯一的方法。当车声隆隆,梦开始阵痛。夜雾那么浓,开阔也汹涌,勇气和信念,重新雕塑每个面孔,也让我们看到,路的终点是彩虹!

《孤筏重洋》:勇气和信念才是通向新世界的方舟以顽强的意志证明了人类先祖的伟大壮举破除观念上的障碍比冲破大海的风浪更加艰难时代需要这样的信念和勇气尾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