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蘿蔔成名史

冬令食補,蘿蔔首屬。蘿蔔素有“仙人骨”、“小人參”的美譽,李時珍盛贊它是“蔬中之最有利益者”,民間亦有諺語“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家有萬貫,不如蘿蔔就飯”等。

在蔬菜大家族中,蘿蔔堪稱“名門望族”,紅蘿蔔、青蘿蔔、白蘿蔔、水蘿蔔、心裡美……品類繁多,遍及海内外。

古代蘿蔔成名史

以“萊菔”之名

最早記載蘿蔔的典籍是《詩經·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其中“葑”是大頭菜,“菲”則是指白蘿蔔。

漢代人稱白蘿蔔為“蘆菔”、“羅服”等,《後漢書·劉盆子傳》中就描寫過宮女“掘庭中蘆菔根”吃的情形。

唐時,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纂頒布的藥典——《新修本草》問世,白蘿蔔被收錄其中,正式藥名為“萊菔”。“萊菔”,諧音“來福”,有着祈盼祥瑞的美好寓意。

古代蘿蔔成名史

清代有名的豇豆紅“八大碼”中,就有一件“萊菔尊”,因形似蘿蔔而得名。此尊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尊撇口,細長頸,豐肩,長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紅釉。造型輕靈秀美,修胎規整,釉質勻淨光亮。

蘿蔔的别稱還有許多,例如雹突、溫菘、紫雲菘,土酥等。元代王祯《農書》載:“蘿蔔一種而四名。春曰破地錐,夏曰夏生,秋曰蘿蔔,冬曰土酥。故黃山谷雲:‘金城土酥淨如練’,以其潔也。’”

古代蘿蔔成名史

▲清雍正 胭脂紫釉粉彩萊菔紋小盤

觀複博物館藏

那些蘿蔔,那些人

蘿蔔、曹操與“救曹田”

三國赤壁之戰,曹操敗北,從華容道倉皇逃走。撤退途中,糧草不足,幾萬大軍又饑又渴,累得走不動路了。恰好,道路兩旁有一大片蘿蔔地,士兵們用蘿蔔充饑,才得以保全性命。這塊蘿蔔地為挽救曹軍起到關鍵作用,因而被稱為“救曹田”。

古代蘿蔔成名史

蘿蔔、武則天與“假燕窩”

武則天稱帝時,常有“麥生三頭,谷長雙穗”之說。一年秋天,洛陽東關菜地長出一顆“plus版”的蘿蔔,三尺長,上青下白,百姓視為“奇物”,将其進貢給朝廷。女帝見後龍心大悅,傳旨禦廚用這顆大蘿蔔做一道特殊的菜。

禦廚們苦思冥想,使出百般技藝,最後将蘿蔔切絲并配以山珍海味,制成了羹湯。女帝品嘗後,認為此羹湯鮮香可口,味道可與燕窩相媲美,遂賜名“假燕窩”,此後蘿蔔羹便以宮廷禦膳的身份,登上王孫貴胄的餐桌。

古代蘿蔔成名史

蘿蔔、蘇轼與“東坡羹”

蘇轼的“東坡肉”天下聞名,而這道“東坡羹”卻鮮為人知。其實“東坡羹”之色香味美,絲毫不遜色魚肉,“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東坡羹的主料是大白菜、大頭菜、大蘿蔔和野荠菜。蘇轼對蘿蔔有着特殊的情愫,還特地賦詩曰:“誰知南嶽老,解作東坡羹。中有蘆菔根,尚含曉露清。勿語貴公子,從渠醉膻腥。”

古代蘿蔔成名史

蘿蔔、周總理與“牡丹燕菜”

“牡丹燕菜”是洛陽酒席中24道名菜的首席菜,它就是用蘿蔔烹制的。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到洛陽通路時,曾在“真不同”飯店品嘗此菜。

廚師匠心獨運,取牡丹花入肴,使之浮于湯面。周總理見後說道:“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生花了。”從此,洛陽燕菜又多了一個“牡丹燕菜”的美名。

古代蘿蔔成名史

博物館裡的“天價蘿蔔”

河南博物院有一顆水靈靈的象牙蘿蔔,堪稱“鎮館之寶(之一)”。蘿蔔長27厘米,色澤由牙白向水紅漸變,蘿蔔須上刻畫出沒洗幹淨的泥土,翠綠色的蘿蔔纓上趴着一隻蝈蝈,正貪婪地汲取汁水,腿上的絨毛纖毫畢現,警覺的姿态足以亂真。

古代蘿蔔成名史

▲清代象牙蘿蔔 河南博物院藏

這件清代象牙蘿蔔時至今日光鮮依舊,無有絲毫褪色,仿佛在向世人呈現一幅盛夏午後的田園畫卷,令人心醉,令人神往。

古代蘿蔔成名史

▲清代象牙蘿蔔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内田悟在《蔬菜教室》中給蘿蔔的定義是:“天才配角”,其實,在那些沒有鮮蔬的日子裡,蘿蔔白菜才是北方人家餐桌上的主角。

蘿蔔物美價廉、營養豐富,代表着清淡家常菜的風骨。秋冬滋補,别忘了吃蘿蔔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