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餘秋雨在約旦荒漠深處偶遇杜美如,她講述了父親杜月笙的那些事

作者:好物聯盟小佳

1999年,作家餘秋雨和陳魯豫一同探訪約旦時,在荒漠中奔馳的他們,在安曼遇到了一間“中華餐廳”,這簡直是大家心裡的荒漠甘泉。

進入餐廳以後發現,牆上到處挂着中國的古典樂器,還有幾副大的舊戲照,他們的口音吸引來了廚師,北京口音,于是,為他們先上了一杯茉莉花茶,然後是,紅燒大黃魚、幹煸四季豆、蘑菇煨豆腐、青椒炒雞丁,最後是面條。

如此道地的中國菜端上桌以後,走出來一位精神奕奕七十多歲的老者,此人叫蒯松茂,71歲,曾是台灣當局駐約旦的上校武官,1975年約旦與台灣斷交,與大陸建交後,他便留在了約旦開了這間“中華餐廳”。

幾位廚師全部來自于中國,服務員們則是約旦當地人。牆上舊戲照裡的人,便是蒯松茂的妻子杜美如,杜月笙與四太太姚玉蘭所生的女兒,也是杜月笙的長女。

得知這一消息,簡直是讓餘秋雨他們非常驚訝,在荒漠深處的安曼,居然遇見了半個世紀前威震上海灘的青幫大佬杜月笙的後代。

于是,餘秋雨提出第二天去蒯先生家中拜訪蒯太太杜美如。

餘秋雨在約旦荒漠深處偶遇杜美如,她講述了父親杜月笙的那些事

在一套老式二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他們看見了穿着紅衣服十分精神的老太太杜美如。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非常樸素,卻到處懸挂着名家書畫。杜美如和他們見面如故,聊起了陳年往事。

杜美如拿出一張舊照指給陳魯豫,這是她當年在上海住的地方,上海錦江飯店貴賓樓第七層靠東邊的那一套。

杜美如說,1929年母親姚谷香(姚玉蘭)嫁給父親杜月笙,婚前,杜月笙的長房太太沈月英找到姚玉蘭,說二太太陳帼英和三太太孫佩豪欺侮她,為了出氣,她要給姚玉蘭一個正式的名分作為禮物送給她。

姚玉蘭在1931年浦東高橋杜家祠堂建成後,隻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全家女眷拜祖宗時,由她領頭,那一年,杜美如兩歲。

後來到了台灣,蔣介石和宋美齡也隻承受她母親姚玉蘭這一房,給予了很多幫助。

餘秋雨在約旦荒漠深處偶遇杜美如,她講述了父親杜月笙的那些事

杜美如回憶,小時候見父親杜月笙都需要預約,父親很嚴厲,非常關心孩子們的學習,然後再給50塊老法币。

家中來了外國的貴客,哪怕她還在課堂上,父親也會派人來把她叫回來,用英語去陪客人的女兒聊天。

杜美如記得,對她印象最為深刻,也最有震撼的一句話,是母親姚玉蘭曾經對她說過:“千萬不要倚仗父親的名字,除了一個杜字,别的都沒有太大關系,要不然以後怎麼過日子。”

杜月笙在1949年到了香港,具有嚴重哮喘的他又不敢戴面罩輸氧,隻能由他們舉着氧氣管朝他噴。母親姚玉蘭問父親現在最希望的事是什麼,杜月笙則回答,他想孟小冬。

和孟小冬成婚前,杜月笙問過杜美如的想法,但她則回答做女兒的管不着,1950年,在杜月笙想遷居法國時,孟小冬則問了一句,她過去算女朋友還是算丫頭?随後,杜月笙便與孟小冬成婚。

當然,去法國也由于費用太高,人太多,資金不夠而放棄了。沒多久,杜月笙便逝世了,孟小冬也隻分到了兩萬美元,她說,這怎麼夠。

餘秋雨在約旦荒漠深處偶遇杜美如,她講述了父親杜月笙的那些事

當然,他們還有一個女兒杜美娟,依當時的财産分法,已出嫁的女兒分到4000美元,未出嫁的分到6000美元。

當時21歲的杜美如,在父親臨終遺願中,親生撕掉了所有的欠條,這些都是一些大人物向父親杜月笙所借的大額債務,杜美如也撕得幹脆,父親不希望他們一生都糾纏在債務裡,為他們帶來禍患,而是跳出他的圈子,去好好發展,因為他們還有無限的未來與希望。

餘秋雨在約旦荒漠深處偶遇杜美如,她講述了父親杜月笙的那些事

認識丈夫蒯松茂,也是在一次台灣的舞會上,見了幾次面便想去找丈母娘姚玉蘭提親,可見了面卻又支支吾吾不敢說,沒曾想姚玉蘭精明地早就在背後做了調查,便對蒯松茂說,看中了就結婚,不用談戀愛了。

杜美如和蒯松茂的婚姻一直很幸福,早年便跟随丈夫一起到了約旦,然後又一起開了這間“中華餐廳”,一路走來也有很多艱辛,也發生過不幸的事,比如,杜美如就遭遇過一場很嚴重的車禍,骨頭斷了,多處流血。

可慢慢地發現,臉上受傷的地方竟然變成了一個大大的酒窩,一笑便抖動起來。

餘秋雨看到這個因傷而成的酒窩,再聽了兩老夫妻一路走來的風雨近五十年,不禁感歎到:他們其實也有很多煩心事,隻不過長期奉行了一條原則,把一切傷痕都當作酒窩。

餘秋雨在約旦荒漠深處偶遇杜美如,她講述了父親杜月笙的那些事

末了,杜美如對餘秋雨說出兩年心事:第一件是,兒女對餐廳根本不感興趣,也有他們各自的生活,這間開了幾十年的餐廳該交給誰?關了又舍不得。

第二件是,想托付餘秋雨給兒子在上海找一個中國妻子。

杜美如和先生蒯松茂育有兩子一女,他們在阿聯酋還開了一家進階分店,接待着各國的客人。

蒯松茂對他們說:“我太太最大的優點,是能适應一切不好的處境,包括适應我。”

正如杜美如所說,父親杜月笙的話對她的影響很大,她後來哪怕一再逃難、漂泊,即使做乞丐也挺得過去。

餘秋雨在約旦荒漠深處偶遇杜美如,她講述了父親杜月笙的那些事

餘秋餘将他們的聊天片段,記錄在了他的散文集《千年一歎》裡的一篇名叫《把傷痕當酒窩》的文裡。

除了《千年一歎》,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也是當代文學的經典。

台灣著名散文家、詩人餘光中先生就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鐘書之後,出了餘秋雨。”将餘秋雨與朱自清、錢鐘書并列,給予了應有的評價,顯得敦厚公允;

大陸同行賈平凹則說:“餘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曆史将會敬重。”他對餘秋雨作品水準和曆史地位,給予了恰當而精準的評價;

餘秋雨在約旦荒漠深處偶遇杜美如,她講述了父親杜月笙的那些事

文壇大俠金庸

而文壇大俠金庸先生則幽默風趣地說:“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餘秋雨說

“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松,蒼老後的年輕。”

是以,我們才在他的文字裡,讀到一種寄托在曆史深處真正的情感:

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陰下的訣别,将軍咆哮時的怒目,丢盔棄甲的軍旗。随着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餘秋雨在約旦荒漠深處偶遇杜美如,她講述了父親杜月笙的那些事

餘秋雨的散文很關鍵的一點是,他将文化古迹與人生真谛,融入在優美動情的散文裡。讀者能從文字中擷取新知,從閱讀中跨過平庸,進而獲得人生的進取。

讀他的散文,就像是在讀一幅畫,祖國的山河壯美,都一一展現在眼前,美景中更有那時而悲壯,時而興奮的情感,讀過之後,仿佛我們已經遊覽了那古時遺留下來的記憶。

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着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

餘秋雨在約旦荒漠深處偶遇杜美如,她講述了父親杜月笙的那些事

《文化苦旅》題材獨特,視角敏銳,思想深邃,以豪放華美、典雅莊重的語言,追懷和反思中國古代文化,進而探尋中國未來文化的發展方向,題材重大卻氣韻生動,文采斐然,讓人在文學的陶醉中深受啟迪。《文化苦旅》如一條長河穿梭在中國散文的天空裡,使滿天的星光更加光輝燦爛。《文化苦旅》中的珠玑之文,幾乎俯拾即是:

餘秋雨在約旦荒漠深處偶遇杜美如,她講述了父親杜月笙的那些事

如《陽關雪》中的句子:

“中國古代,一為文人,便無足觀……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後,一杆竹管筆偶爾塗畫的詩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必,永不漫漶。”

又如《沙原隐泉》:

“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進行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淨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面巨大的篩子篩過了。日夜的風,把風脊、山坡塑成波蕩,那是極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絲漣紋。于是,滿眼皆是暢快。”

再如《夜雨詩意》:

“不知道曆史學家有沒有查過,有多少烏雲密布的雨夜,悄悄地改變了中國曆史的步伐。将軍舒眉了,謀士自侮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靜了,俠客止步了,戰鼓停息了,駿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斷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錨了,酒氣消退了,狂歡消解了,呼吸勻停了,心律平緩了。不知道傳記學家有沒有查過,一個個雨夜,扭轉了多少傑出人物的生命曆程……無數偶然中隐伏着必然,換言之,堂皇的必然中遍布着偶然。人生長途延伸到一個偶然性的境遇,預定的走向也常常會扭轉。是以,哪怕是夜,哪怕是雨,也默默地在曆史中占據着地位。”

充滿哲理的思辨,通過優美的語言娓娓道來,讓人在美好的感受中,受到文化和曆史的啟迪。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以及《千年一歎》《中國文脈》《行者無疆》等代表作中,幾乎全是這種優美而隽永的文章,那些精美的文字,如同散落在字裡行間的珠玉,閃爍着詩情畫意,折射出思想的光芒,讓人如在曆史與古典中穿越,時有意外之驚喜,讓人怦然心動。

讀完之後發現,這《文化苦旅》是我們人生的一劑精神良藥。

“人生真是艱難,不上高峰發現不了他,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親近。看來注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餘秋雨在約旦荒漠深處偶遇杜美如,她講述了父親杜月笙的那些事

我們的生活,也正如此,不斷地奮鬥,然後停歇下來,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再去奮鬥,再去停歇……就這樣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人生。如果你的人生隻能讀一本書,那首選就是《文化苦旅》,生活就像是旅行,一路上能遇到各種風景,同時也有風雨。

它是我們的枕邊書,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讀過之後,你會獲得強大的人生力量,對于生活,對于人生,也會有新的感悟。

點選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騰駿文具】文化苦旅 餘秋雨著 新版必讀書籍散文 ¥48 購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