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企業】提高效率,樹立底層思維模式

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多人工作十年八年都在原地踏步,沒有什麼上升,還在做着低級的重複性工作;而有一些人工作三五年甚至是一兩年就能做到很高的位置。

這兩者間的差别除了自身條件外,最主要的差別就在底層思維這項能力上。

有效做事的底層思維分為以下 5 個環節:

目标導向收集資訊做調研精益執行得到有效回報優化疊代。

1、目标導向

在做事之前,要先設定一個明确的目标,你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要取得什麼樣的成果。然後,将目标分解開來,讓目标變的可執行落地。

有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并且對目标進行分解和定義,這樣工作才做的有目的性,勁兒才能往明确的地方使。

2、收集資訊做調研

為什麼有的文章傳播效果好,有的不好?

為什麼同樣的地段,有的飯館生意好,有的不好?

為什麼有的社群活動風生水起,有的冷冷清清?

原因:

因為文章是使用者真心想看的;

因為飯館的價格和味道是食客喜歡的;

因為社群裡的讨論、資源、朋友都是使用者需要的;

因為做了足夠的資訊調研,既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也了解環境的優劣勢,是以做事情有理有據可以成功。

調研什麼?

一是人,要調研人的主觀意願。

舉例,要了解你的上司、你的使用者他需要的是什麼,他有什麼問題要解決,他最關心的是什麼等等。

二是資料,主要調研的是競品和市場資料。

舉例,你的産品是某款 app,你的工作目标是幫助産品帶來關注。

現在你想知道你都可以做哪些内容,有哪些管道可以使用。

于是你拆解了優秀同類産品都在提供哪些内容,在哪些管道做事情,給自己的工作以啟發。

3、精益執行

不投入過高的成本,把想法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來,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回報結果。

目的:

又快又好的完成工作,怎麼才能快?想幹,直接開幹。

問題是,幹得快,幹錯了,就很悲劇怎麼才能好?驗證清楚了再幹。

問題是,驗證清楚了,黃花菜都涼了精益執行:兼顧速度和品質,驗證一些就盡快開幹。

比直接開幹雖然慢了一點點,但是不會慢太多比驗證清楚品質差了一點,但是不會差太多在短時間内,把品質幹到 60、70 分。

先幹起來再優化精益執行的好處:有實質的行動,而且已經考慮了行動品質,是有理有據的在行動後才會有回報,才會有經驗實質的積累,才能通過回報改進,而不是腦補如果失敗了,不會造成太大的成本,以及對信心很大的打擊調整的快、要靈活,一切都不會堆得很臃腫了再做調整

4、有效回報

得到有效回報有效回報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内,針對某一件工作,通過可以真實反應工作結果的評估方式,在排除幹擾因素的前提下,對下一步的工作有明确指導的回報。

ps:

做某件事情失敗了,也是有效回報。有效回報的重點是:圍繞着工作目标做回報。你用什麼方式來評估,你做的工作到底有用沒用,你用什麼有理有據的證據指引自己下一步行動。沒有回報,就沒辦法科學地做決策。

5、優化疊代

結果回報根據回報得到的結果,對下一步工作進行調整:

a、成功

1)能否擴大成功呢?

2)能否減少成本也達到成功呢?

b、失敗

1) 疊代:分析失敗的地方,出現了什麼問題,相對應的進行調整。

2) 放棄:重新設定目标,換另一個方向進行測試。

c、效果不明顯

1)疊代:分析失敗的地方,出現了什麼問題,相對應的進行調整。

2)放棄:重新設定目标,換另一個方向進行測試。

3)擱置:不做放棄的結論,也暫時不疊代。那麼疊代到什麼程度,選擇繼續或放棄呢?

以最大成本效益為指導原則正在疊代 abcd 工作,其中 bc 效果好,找到新方式 e 效果更好,那麼優先疊代 e、b、c。

疊代這件事情始終都要做,沒有硬性的、标準化的"疊代程度"。

疊代工作遵循的原則是,得到工作做大成本效益,既:有限時間内獲得最多效果。這幾個環節是循一切都以實際回報為依據進行工作,而不是僅憑腦補、自己的經驗去做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