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五鳳樓”,就不能不與明代在一位朝中做官的天台人“龐矮”連一起。 在天台鄉間,“龐矮代皇”的故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相傳,“龐矮”在朝中代皇期間,不想與皇後娘娘有了男女私情,而且是愛得刻骨銘心。一日,皇上歸朝,這位代理皇上自然讓位。然而與皇後娘娘情意難舍的他,在走下皇宮台階時腳步有些滞重。他忍不住頻頻回首,他多麼期望那五風樓的花格窗吱呀一聲打開,出現那熟悉而深情的佳人。已被愛情纏綿至深的龐大人有些魂不守舍。不想皇上這時卻注意到他的異常舉止,皇上問:“龐愛卿何故五步一回首呀?”龐大人臉色唰地一下驟白,急中生智忙定神下跪道:“回皇上,微臣五步一回首,是難舍皇上的五鳳樓。”此言答畢,龐大人的脊梁已是直冒冷汗,雙腿發軟,他戰戰兢兢地擡起眼簾看了一眼皇上。皇上笑了,他不僅被龐大人的話語所蒙蔽,還命宮裡的畫師将“五鳳樓”畫下來賜予龐大人,恩準他在宮外建造。于是在天台便有了一座“五鳳樓”。
這段充滿離奇戀情色彩的逸聞傳說,可對那些稍懂曆史的人來說,純粹是漏洞百出,猶如是捉襟見肘的遮羞布。龐泮代皇在曆史上是從未發生的一幕,就是“代皇”也輪不到他這位谏官。可老百姓卻是對這樁不知何人杜撰出來的傳說津津樂道,畢竟,給皇上戴一頂“綠帽子”的人,無論怎麼說都是一位不一般的人物。
“龐矮”的大名叫龐泮,字原化,号石壁,公元1450年出生在天台後牌門村一間灰暗的小屋裡,小時候的龐泮也是命運多舛,父母早逝,跟着兄嫂過日子,他常常在饑腸辘辘時手捧着碗去鄰裡家乞讨。就是這位自幼命運坎坷的少年,個頭矮小,可眼光卻孤傲不羁,說話也氣足洪亮。二十歲那年他就中了進士,四十歲任朝中谏官。在朝為官,他仍不失那鋒芒犀利的秉性,不知是自幼養成的直率天性,還是實在不懂官場上的那套宦術。他直言上奏,那極具穿透力的聲音,在森嚴壁壘的皇宮大殿裡不拘不束的回蕩着,如是一道剌眼的陽光,使得同朝的許多命官背如針芒,當然也包括皇帝自己。明英宗曾兩次停發了他的奉銀。可他那股铮铮鐵骨、剛正不阿的“硬”勁仍舊不改。漸漸地,他以“彈劾不避權骨,直聲動天下”而名噪朝廷上下,還載入了厚厚的《明史》。生活中的龐泮與傳說中的那位沉湎于兒女情長,色膽狂天的風流種,實在是大相徑庭。
如今,這座曆經數百年風雨的五鳳樓,仍然巍立在後牌門村前的山坡上,成了龐氏宗祠的台門。樓前是一灣水塘。倒影在波光漣漪裡的五鳳樓,顯得靈氣十足。
這座三開間的木結構樓房,與當地民居的确不盡相同,它重檐翹角,看似三層實則兩層,底層的磚牆顯然是後人重砌的。眼前的五鳳樓顯得蒼老和憔悴,當年的雍容華貴之氣,已随着時光的流逝而褪卻了。可在百姓們眼裡,在那磚縫和瓦礫間還無時不透露出至高無上的皇家之氣。
龐泮将這座皇家建築置于故裡,不僅僅是局限于讓故鄉的父老鄉親能随心所欲地瞻仰皇家建築的風采,更多的是為他自己的心靈能得到某種的慰撫。年邁還鄉的龐大人放下手中的書本,從躺椅上立起身,緩緩地踱到村前的山坡上,眯着雙眼,久久地凝望着這座被夕陽餘輝塗得一片金黃的五鳳樓,神情嚴峻,他想到了什麼?他是否還想着宮殿裡那如一道陽光一般聲音,還是被停發奉銀時候的堅硬,……。在這僻靜的小山村裡,五鳳樓,成了他一生的政治生涯的縮影。 龐大人的墓牌、墓道以及石人、石馬曾作為“四舊”而毀得了無蹤影。龐氏的族人募資的重修後,山坡上光秃秃的,巨大的墓牌顯得突兀和孤獨,陽光和清風在這裡毫無拘束地蕩然,自然也感受不到那份古韻,唯有這池塘邊的五鳳樓依然矗立。
來源:天台新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