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山西·讀曆史」上黨區五鳳樓

10月1日,雨後初晴,薄霧中的國家級文物保護機關五鳳樓古色古韻、氣勢非凡。秋葉微黃,整座古建更顯莊嚴古樸。恰逢農曆八月十五,殿中香火正旺,前來參觀的遊人絡繹不絕。相傳,玉皇大帝有五女,途經上黨區南宋鄉南宋村,被秀美風光所吸引,便長留于此,後人為紀念她們修建此樓,名曰“五鳳樓”。

「遊山西·讀曆史」上黨區五鳳樓

莊嚴古樸的五鳳樓氣勢恢宏

“五鳳樓為玉皇觀的山門老樓,始建于金元時期,明清都曾修繕。小說《神雕俠侶》中曾對道教興起發展有所描述,那時全國各地廣泛興建道觀。據史料記載,五鳳樓就是由當地省級以上官員撥款所建。”景區資深講解員李松儀娓娓道來。數百年間,五鳳樓見證了曆史滄桑巨變,留下時光印刻的痕迹。門前東側石柱上,“明萬曆四十一年五月卅日”的石刻字迹清晰可見,門前兩根石柱和下層屋檐正是當年加強所建。步入五鳳樓,門後“乾隆三十八年總副約制”的字迹将人的思緒帶回到那段曆史。

“荊梁槡梯”可謂五鳳樓并蒂雙生的奇觀。進入樓内,東側“獨木樓梯”直通二樓,而其奇特之處在于,這是一根由槡木雕琢而成的梯子,高7米,小頭直徑42厘米,大頭直徑76厘米,按照年輪推算,約有500年的樹齡。擡頭仰望,兩根等長7.39米,直徑超50厘米的荊木作為橫梁,架于屋頂。根據“荊梁槡梯”的建築構造可以推斷出,現在看來隻能編籮筐的材料,當時卻可成為棟梁之材。“五鳳樓内的這一奇觀,打破了封建思想影響下的用材方式,顯露出古人‘唯才是舉’‘任用賢能’的破格錄用智慧。”李松儀說。

穿過五鳳樓,正北即為獻亭,上書“理神明”,意為“了解神明大義”。獻亭内有三奇:一是四根石柱沙石雕刻精美靈動,每根石柱四面皆有圖像,且各不相同,人物、龍鳳、麒麟皆栩栩如生,足見當時的雕刻技藝;二是獻亭頂部以全榫卯結構形成外方内圓的傘蓋狀,中心為八卦狀,垂柱對應八個方位,正應古人“蓋天說”,仿若天地之間盡在于此;三是亭内四根橫梁,曆經歲月洗禮,支撐這座古建屹立不倒。而四根橫梁中,唯東側橫梁呈斷裂狀。據李松儀介紹,正是這根斷裂的橫梁引發衆人猜想,大緻有“道家殘缺美的展現”“榫卯結構伸縮間隙”,抑或隻是“原料不夠拼接而成”三種猜想。但無論哪種,都為這座美輪美奂的古建築留下一個未解之謎,為其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獻亭正北方向,即為主殿——靈霄寶殿,即道教最高尊神玉皇大帝的神殿。獨特的單檐懸山頂讓靈霄寶殿少了幾分淩駕于衆神之上的神殿之感,但罕見的十一組鬥拱十三踩,又凸顯了其尊貴威嚴。擡目望去,依稀可見淺黃色的鬥,配以淺藍色的踩,上繪有雲型彩繪,每一筆精雕細刻都彰顯着這座大殿曾經的氣勢恢宏、絢爛奪目。而整座大殿頂部琉璃裝飾,可謂是我國曆史上琉璃燒制巅峰的代表作。無論是造型别緻的遊龍,還是徐徐綻放的菊花,都可窺見那一時期我國琉璃燒制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頂部琉璃更新于萬曆四十二年二月初二。”李松儀介紹,“據考證,頂部寶塔下的人像身後,刻有‘大明國山西潞安府雄山鄉義領都南宋村’的字樣,足見南宋村曆史之悠久,當地建築技藝之精湛。”

漫步于五鳳樓景觀群内,目之所及皆是曆史的痕迹和先輩的智慧。立于院中,仰望五鳳樓,可見四層房檐,西北角呈“鬥角”形,東北角為“勾心”狀,形成建築交搭鈎錯之美。“各抱地勢,鈎心鬥角,杜牧《阿房宮賦》描述的大概就是這種房屋結構。”李松儀說。

出五鳳樓,再次擡頭回望,眼前卻是五層房檐,形成“内四層、外五層”的特殊景觀。屋檐每個角上塑有不同神像,既有“天兵天将”之說,亦有“廟角小人,走投無路”之談,更有檐角四人為“韓信、白起、羅成、伍子胥”的坊間傳說。無論哪種,都傳遞了不同時期人們對這座古建的不同情感寄托和解讀。

如今,每年仍會有許多來自上海、北京、福建等全國各地的古建和傳統文化愛好者,他們不遠千裡到此一睹五鳳樓的風采,探索其中留下的曆史印記和傳說。“南宋村擁有厚重的中華曆史文化,除五鳳樓外,村中有衆多具有曆史價值的古老民宅建築,與淳樸鄉村鄉情融為一體,未來我們将依托優勢旅遊資源,通過科學合理規劃,讓更多人走進南宋村,了解五鳳樓,品讀大美山西的厚重人文曆史,欣賞秀美風光。”五鳳樓景區負責人秦江平這樣說。(來源:長治日報 記者張瑞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