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有三處嶽廟最是有名,嶽飛誕生地的湯陰嶽廟,嶽飛蒙難處的杭州嶽廟,還有就是代表戰功的朱仙鎮嶽廟。
朱仙鎮嶽廟在河南開封市西南20多公裡處,經過曆代擴建而名揚四海。廟裡有嶽飛和四員部将塑像,并有嶽飛親筆書“滿江紅”真迹。朱仙鎮是嶽飛北進大戰金兀術的地方。(朱仙鎮之役存疑,史學界争議很大,)現規模是1986年重修,有各種殿房40餘間。
五奸跪像
正殿
嶽廟遊客不是很多,環境很是幽靜。唯一要吐槽的就是這裡面的塑像,那風格簡直辣眼睛。
大關帝廟
朱仙鎮大關帝廟,原先是山西會館,始建于明嘉靖6年。現為朱仙鎮木版年畫社。遺憾的是暫時沒有開放。
朱仙鎮清真寺
朱仙鎮清真寺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傳說曾是嶽飛在朱仙鎮的元帥府。擴建于明嘉靖十年。由山門、碑樓、卷棚、大殿、窯殿、耳房、南北廂房、沐浴室、後山門組成。整體布局呈“回”字型。
大拜殿
大拜殿内景
相思槐
關于這棵古槐還有一個傳說:紹興十年,嶽飛北伐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元帥府就設在清真寺中。嶽王爺的坐騎追風菊花馬就拴在這棵槐樹之下,嶽王爺也經常在槐樹下打拳,研習兵書,召集會議,與槐樹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人又稱“嶽槐”。在即将收複汴京之際,高宗的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嶽飛。追風菊花馬繞槐三圈,不忍離去竟流下淚來。而槐樹的樹葉上也滲出了一顆顆褐紅色的水珠。被召回的第二年嶽飛遇難風波亭,消息傳到朱仙鎮,不久之後槐樹也枯死了。後人便稱之“相思槐”
朱仙鎮大石橋
大石橋在朱仙鎮北的賈魯河上,橋下五孔,紅石砌成,橋面寬六米,高五米,橋長三十米。大表面現用瀝青水泥重新硬化,橋面仍可通行小型機動車輛。大石橋見證了朱仙鎮繁華與衰落,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啟封故城,位于朱仙鎮東南3公裡的古城村的田野裡,為春秋時鄭莊公所築,初名啟封,西漢時因避景帝名諱更名開封,開封之名始于此。秦漢以來均為開封縣治所,東魏時一度設定開封郡,郡治于此。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開封縣治所由故城遷入汴州城内,故城漸廢而降為村落。故遺址原周長4公裡,現僅存西牆北段,殘高6米。這裡同時還是唐朝五姓七望之一“荥陽鄭氏”的祖茔。
這裡比較偏僻,高德地圖上也沒有明确定位,還好朱仙鎮上一位開三輪車的老大爺知道這個地方,往返25元把我送到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