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作為漢末三國時代的一位雄主,帳下聚集了衆多的頂級謀士。然而,自古文人相輕,袁紹帳下的諸多謀士之間沖突重重,關系十分緊張。

本文所述的主人公,便是袁紹帳下的一位謀士。此人因與田豐不合,曾設計故意陷害田豐,最終死于袁紹長子袁譚之手。那麼,此人究竟是誰呢?
對于熟悉漢末三國這段曆史的朋友而言,或許已經猜到了此人的名字。此人,便是逢紀。
逢紀,字元圖,南陽人,是最早跟随袁紹奔赴冀州的元勳重臣之一。袁紹能夠從韓馥手中奪得冀州,很大程度上便是出于逢紀的一手策劃。故而,逢紀堪稱是袁紹的心腹謀士,其在袁紹集團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史稱“紹以紀聰達有計策,甚親信之”。
盡管逢紀謀略出衆,但他與袁紹另一重要謀士田豐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張。根據《三國志·袁紹傳》注引《先賢行狀》所載:
逢紀憚豐亮直,數讒之于紹,紹遂忌豐。
由此記載,可知逢紀與田豐之間的不合主要展現在性格上。為此,逢紀屢屢暗中向袁紹述說田豐的壞話,進而直接導緻袁紹與田豐之間關系的疏遠。更為嚴重的是,在官渡一戰失利後,逢紀通過一番話語,間接害死了田豐。根據《先賢行狀》的記載:
紹軍之敗也,土崩奔北,師徒略盡,軍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豐在此,不至于是也。”紹謂逢紀曰:“冀州人聞吾軍敗,皆當念吾,惟田别駕前谏止吾,與衆不同,吾亦慚見之。”紀複曰:“豐聞将軍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紹于是有害豐之意。
可以說,正是由于逢紀的這番栽贓陷害之語,直接激起了袁紹殺害田豐之意。最終,田豐被惱羞成怒的袁紹殺害。從表明上看,田豐似乎是死于袁紹之手;而究其實質,田豐之死其實與逢紀有着十分緊密的關聯。
袁紹病逝後,逢紀與審配一同擁立袁紹生前喜愛的幼子袁尚繼位。逢紀此舉,無疑激發了他與袁紹長子袁譚之間的沖突。而後袁譚、袁尚為嗣位發生了軍事火并,逢紀被派到了袁譚那裡。而後不久,袁譚便因袁尚拒絕給自己增兵為由,最終處死了逢紀,史稱“譚軍黎陽,尚少與譚兵,而使逢紀從譚。譚求益兵,配等議不與。譚怒,殺紀”。
至此,這位曾處心積慮陷害田豐的逢紀,最終死于袁紹二子的嗣位之争中,成為袁譚、袁尚政治鬥争的犧牲品。無疑,這是十分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