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為何說最後的名單就是最合理的結果?

十大元帥
朱德排第一應該說沒有任何問題,他參加革命很早,南昌起義的重要上司人,紅軍總司令,八路軍總司令和解放軍總司令,“朱毛”的稱呼很能反應他和毛澤東的關系,而且,朱德是“五大書記”之一,屬于黨的領袖人物,級别比其他人明顯不一樣。
朱德在南昌起義中的作用明顯被低估了,人們隻是看到他在南昌時的作為,但他真正的貢獻是在起義失敗後,隊伍即将潰散時,和陳毅振臂一呼,把起義軍餘部帶上井岡山和毛澤東會師,如果不是朱德,南昌起義的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作為人民武裝的締造者之一,井岡山三巨頭之一,紅軍之父,毛澤東軍事上的第一合作者,朱德名列元帥第一應該無人不服。
朱德元帥和夫人康克清
彭德懷在十大元帥中排名第二,也算是實至名歸。
彭德懷上司的平江起義,曆史地位雖然比不上“三大起義”,但意義卻很重大,紅五軍就是脫胎于平江起義的。随後彭德懷率部上井岡山,“帶資入股”,意義非凡,之後中央蘇區的創立則和彭德懷的努力有直接的關系。
紅軍時期彭老總就是骨幹将領,是紅軍絕對主力紅三軍團軍團長。抗日戰争爆發後任八路軍副總司令,從此奠定了軍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僅次于總司令朱德。這一關系一直延續到解放軍時期,他不僅是解放軍副總司令,還兼任西北野戰軍(一野)司令員。
建國之後,彭德懷又為新中國立下奇功,率軍北上北韓,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軍掰了掰手腕,将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
彭德懷嫉惡如仇,性如烈火,軍中無人不怕,他成為排名第二的元帥也順理成章。
朱德和彭德懷下棋,站着圍觀者為鄧小平
林彪資曆淺,但功勞太大,有戰神之稱,是以排名第三元帥也有相當的道理。
再說,林彪是毛澤東親自提拔出來的幹将。他在參加了南昌起義後,随朱德和陳毅上了井岡山和毛澤東會師,從此他的軍事才能逐漸被毛澤東和朱德賞識,一路高升,到長征之前,林彪已經是中央紅軍的骨幹将領,任紅軍絕對主力紅一軍團軍團長之職。
八路軍時期林彪唯一耀眼的戰績是打了“平型關大捷”,随後就因被友軍誤傷缺席了大部分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是林彪的高光時刻,三大戰役他指揮了兩個,東北和華北全是他解放的,是以把林彪放在元帥第三名,因為他的戰績太硬核了。
林彪和開國元勳們
論資曆,劉伯承是老革命,川中軍神,南昌起義時就位至軍長,中央紅軍的總參謀長,這個資格足可碾壓絕大部分進階将領。
論軍功,他是八路軍129師師長,和鄧小平長期搭檔,建立了影響深遠的晉冀魯豫解放區,又是中原野戰軍(二野)司令員,和鄧小平、陳毅以及粟裕合作,共同指揮了氣勢磅礴的淮海大戰,一戰殲敵55萬,這個記錄是空前絕後的;随後的渡江戰役中,一舉推翻盤踞金陵22年的蔣家王朝,這個戰績恐怕在元帥中也是相當耀眼的。
是以,把劉伯承排在元帥中的第四,也是符合曆史實際的。
鄧小平和劉伯承
賀龍資曆太深,三大起義中最具代表性的南昌起義的總指揮,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八路軍120師師長,這三個重量級的職位是賀龍排名元帥第五名的最有力保障。
解放戰争中,賀老總出任晉綏軍區司令員,如果說彭德懷解放大西北是最大的英雄的話,賀龍則是最大的幕後英雄。但無論如何,賀龍在解放戰争中沒有成為獨當一面的野戰軍首領,多多少少是個遺憾,單純從戰績上看,他比聶榮臻還要遜色一些。
但賀龍無疑是元帥,不僅因為他資曆深,更因為他還是紅二方面軍和八路軍120師的代表,除了他之外,隻有蕭克勝任,但蕭克的量級最多能評上大将,和賀龍是比不了的。
聶榮臻、周恩來、葉劍英、蔡樹藩、賀龍和蕭克
陳毅也是老資格,早在法國時期就在周恩來、朱德以及鄧小平等領袖人物建立了革命友誼。
陳毅是南昌起義最大的功臣之一,他和朱德力排衆議率部上井岡山和毛澤東會師是他的一大貢獻,又是井岡山三巨頭之一,一度取代毛澤東成為軍委書記,中央蘇區江西軍區總指揮,又是南方八省三年遊擊戰的代表人物。
作為曾經的新四軍軍長,陳毅後來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但這個職位有些尴尬,上有饒漱石居間排程,下有粟裕神仙般的發揮,陳毅起的是資源協調的角色。
比起賀龍,陳毅應該說是資曆要差一些,但戰功要高出一籌。但陳毅的新四軍勢力比起賀龍的勢力形成較晚,是以他的排名比賀龍次一位,也可以接受。
陳毅和毛澤東
羅榮桓作為毛澤東思想在軍隊中貫徹的“第一責任人”,可謂居功至偉,從秋收起義到三灣改編再到井岡山,羅榮桓深得毛澤東軍隊政治工作的精髓,就這一點,十大元帥中無人可及。是以,他名列陳毅之後,徐向前之前,也算是個适合的座次。
但羅榮桓不僅僅是政工元帥,他在抗日戰争期間創立的山東根據地,兵源最多,地盤最大,基礎最好,解放戰争之初,輸送了大量兵源給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随後,他出任東野政委,林彪的戰功,至少有羅榮桓的一半。
毛澤東對羅榮桓十分欣賞,羅榮桓去世時毛澤東的《七律·吊羅榮桓同志》是他寫的唯一一首寫給黨内高層的悼詞詩,最精華的是最後一句: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毛澤東和羅榮桓
徐向前是軍中最被低估的進階将領,沒有之一。
紅軍時期是徐向前的高光時刻,如果說誰是紅軍戰神的話,那非徐向前莫屬了。但徐向前運氣不太好,是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某種程度上,他也受了一些影響;紅四方面軍改編成八路軍129師時,曾經的總指揮徐向前成了129師副師長。
解放戰争是徐向前的又一高光時刻,因為身體的原因他在解放戰争中缺勤較多,但即使是這樣,他仍然以一己之力将閻錫山幾十萬大軍打得潰不成軍。雖然他隻是華北軍區副司令員,但實際上起到的作用卻是一個大軍區的戰略作用。
徐向前在十大元帥中排名第八,倒數第三,感覺有點低,但看下他曾經的上司聶榮臻僅僅是第九元帥,也就不好說什麼了。
徐向前和鄧小平
聶榮臻作為元帥,有三個特點:第一是資格老,第二是有一定軍功,第三是根據地建設大師。這三大特點決定了即使他的軍事指揮造詣不是很高,但仍足以成為一大元帥。
說聶榮臻資格老,是因為他在南昌起義的時候就是軍級将領;說他有軍功,是因為從紅軍時期起,他就一直率部沖殺在前,是紅軍絕對主力紅一軍團政委,是林彪的搭檔,抗日戰争他是八路軍115師副師長,師長是林彪,解放戰争他作為華北軍區司令員打了平津戰役,這一大決戰是和東野合作的,東野司令員還是林彪。
聶榮臻最大的成就是作為115師副師長,率部開辟了以五台山為中心的晉察冀根據地,這一根據地後來直接演變成了華北軍區,雖然沒有獨立成軍,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把華北軍區野戰部隊當成“第五野戰軍”。聶榮臻不擅長打大軍團正規戰,但卻是元帥中的根據地建設大師。
聶榮臻和陳雲
葉劍英作為十大元帥最後一名,雖然幾乎沒有獨立指揮過大兵團作戰,但他的軍政生涯仍舊可圈可點。
首先,葉劍英參加了中國現代史上所有的曆史重大時刻,幾乎從未缺席;第二,他是參謀型在元帥中的代表,從紅軍時期到八路軍時期再到解放軍時期,無一不是這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葉劍英屢次在危急時刻扮演關鍵角色,挽狂瀾于既倒。
毛澤東對葉劍英非常欣賞,評價他“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是以,葉劍英最後也得以名列十大元帥之一,而且,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特點,在封帥二十多年之後,葉劍英雖然英雄遲暮,但又上演了一次。
葉劍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