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講到,劉裕因為南方出現問題,他迅速傳回南方,造成剛剛打下的關中再次丢失。劉裕第二次北伐就這樣結束,這集我們看下,是什麼原因,讓劉裕這麼不顧一切的回建康。放棄北伐已經取得大好局面,劉裕又是如何再次上演禅讓大戲,建立劉宋的。

前面我們說劉裕回去有一個原因,是跟随劉裕二十多年的重要謀士,劉穆之去世,劉穆之能替劉裕想到自己沒想到的事情,是劉裕的左膀右臂,就像劉邦的張良,劉裕親自北伐,這時候劉裕完全掌控了東晉的大權,劉穆之替他鎮守京城,足以可見劉裕對他的信任和倚重。
問題也出在這,既然劉裕這麼信任劉穆之,劉穆之是應該按照劉裕的想法做事,劉裕打下洛陽後,立了這麼大功勞,劉穆之應該操縱朝廷,讓朝廷賞賜劉裕,但是劉穆之沒有這麼做,按照他們的關系,劉穆之一定知道劉裕想進一步加九錫。
果然因為朝廷(也就是劉穆之)沒有動靜,劉裕就不高興了。不知道是劉穆之故意不給,還是疏忽,如果故意不給那劉穆之可能就有異心,那問題就嚴重了。自己領兵在外,劉穆之坐鎮京城,如果他有異心,劉裕的處鏡很危險的。
再退一步說,劉穆之即是不起異心,萬一和荀彧一樣,身在曹營心在漢,曹操扶持漢室荀彧全力效忠你,但你做魏公魏王,那我可不同意了。那就麻煩了,是以這種時期不能有一點偏差。
于是劉裕派人回朝廷宣洩自己的不滿,沒有直接找劉穆之,其實是敲打劉穆之,劉穆之當然也能看出來,劉裕這麼一敲打,劉穆之就恐慌了,這一恐慌劉穆之病逝了,劉裕沒想到劉穆之這麼經不起敲打。
即使劉穆之是疏忽了,那麼和劉穆之一起,鎮守建康的徐羨之也疏忽了?徐羨之同樣是劉裕的得力手下,他也沒有記得給劉裕賞賜。兩人不可能同時疏忽了吧?是以劉裕坐不住了。
從後面的發展看到,劉穆之和徐羨之背叛劉裕的可能性不大,那麼就是她們作為權臣的屬下,做事還是有顧慮的,劉裕雖然大權獨攬,但畢竟不是皇帝,為人臣子做一些事,名義上法統上說不過去,是以劉穆之徐羨之提劉裕做事還有顧慮。
這樣的話,劉裕不顧一切的傳回南方,要馬上代晉稱帝,就可以了解了,他隻有把這層紗布去掉,他自己包括他的團隊,做事才友善,才順理成章。
現在我們看下劉裕開國稱帝的過程
劉裕的篡位按照當時一個谶語進行的,叫“昌明之後有二帝”,昌明指的是孝武帝,意思晉朝孝武帝之後還有兩個皇帝。
是以劉裕沒有和前面講過的桓玄一樣,直接廢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劉裕首先等晉安帝去世,再讓他弟弟做叫司馬德文做皇帝。這樣就可以孝武帝之後有兩個皇帝了,有人說晉安帝是被劉裕害死的。因為當時劉裕五十多歲了,如果自然死亡不一定熬的過他,于是把他害死。
這個司馬德文就是晉恭帝,比安帝聰明,安帝是傻乎乎的,晉恭帝知道自己怎麼上位的,也知道劉裕為什麼讓他上位,是以他每天都快快樂樂的,不去想将來會怎麼樣,很快不到一年劉裕派人來了,告訴他該下台了。皇帝也很潇灑的接受了,他和身邊的人說晉室早就名存實亡了,今天我沒有什麼遺憾的。
之前曆史上有過兩次這樣的禅讓。一時曹魏取代東漢,第二次是司馬氏取代曹魏。蒼天饒過誰,當年得國不正的司馬氏,今天也面臨權臣篡位。之前兩次都是,禅讓台上退位的皇帝交接給新朝皇帝,但是這次不一樣。晉恭帝不出席這場活動,他把東西交出去後,自己回琅琊王府一心向佛,拒絕參加。
劉裕隻能自己舉行儀式。讓天下受累的司馬家,終于走下曆史舞台,和當年曹魏西晉一樣,在禅位前早就是王爵了,劉裕也被封為宋王,是以現在建立的朝代叫劉宋。
因為和後面建立的齊梁陳都在南方,曆史上稱南朝。後來北宋滅亡,趙構延續的宋叫南宋,是以這個宋在曆史上不能叫南宋,要叫劉宋。劉裕雖然對百姓很好,但對東晉皇室很殘忍的,一年後晉恭帝被害死。
這裡我們到這,下集我們講一樣很亂的劉宋政權,看他們如何一地雞毛。